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9-12-23夏永红
夏永红
摘 要:在2001~2016年期间,徐州制造业总产值环比增长率呈现倒“U”型结构,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经济新常态特征。2016年,徐州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达到65.99%,制造业结构实现由中低端主导产业向中高端主导产业的转变,同时,自2011年以后人均产出水平高于江苏省平均人均产出水平,其经济效率水平不断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徐州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发挥现有制造业集聚优势,不断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实现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徐州制造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制造业结构;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04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辛国斌(2019)认为变革、创新和融合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的重要形势,任保平(2018)认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高产业质量,陈昌兵(2018)认为在创新驱动下,我国由依靠投资和牺牲环境为主发展,转型升级为服务业升级、高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竞争优势。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工程机械和木材加工产业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近年來,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呈现明显的集聚化发展趋势。在2001~2016年期间,徐州制造业总产值环比增长率显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在2001~2010年环比增长率处于上升趋势,而在2011年之后环比增长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经济新常态特征。在此期间,徐州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低端、中端和高端技术型产业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低端技术型产业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50.74%降低到2016年的33.67%;中端技术型产业占比略有提升,由2001年的18.21%上升到2016年的22.37%;高端技术型产业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30.69%上升到2016年的43.26%。2016年,徐州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占比65.99%,实现由中低端主导产业向中高端主导产业的转变。与江苏省人均产出水平相比,徐州制造业人均产出水平在2001~2010年期间低于江苏省平均人均产出水平,但在2011年之后人均产出水平高于江苏省平均人均产出水平,说明近年来徐州制造业不仅强调规模发展,同时更注重效率的提高。为了实现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徐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一、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加速智能制造发展,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强调经济增长类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以便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制造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中高端制造业产值占比的增加和低端制造业产值占比的减少。通过“互联网+制造业”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环境污染监测力度,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高质量产出,同时,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向高技术产业转型,进而提高徐州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比,促进制造业升级。徐州市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和培育互联网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企业级平台,鼓励企业上云,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二、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升级除了通过改变高中低端制造业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产业内升级,即产业内企业的经营活动由从事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根据价值链的“微笑曲线”,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销售环节,而生产、制造和组装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拥有全国著名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徐工集团为核心,汇集大长实工程机械、卡特彼勒、金广机械、天龙液压机械等1000余家工程机械及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徐工集团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先企业,如果直接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可能会遭遇跨国公司的“狙击”,因此,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先构建自身主导的国家价值链,先服务于国内市场,然后再拓展到海外市场,积极打造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组织模型,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掌控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摆脱西方全球价值链的束缚和制约。通过产业内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升徐州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际竞争优势,形成世界级先进的工程机制产业集群。同样,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下,徐州市政府积极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以及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以便实现产业集聚区内的劳动力共享、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