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培养智障学生正确价值观
2019-12-23杨大明
杨大明
摘 要:智力障碍学生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历年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直接表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特殊学生因为其个性的差异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文章另辟蹊径,从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结合一堂生活语文课,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探索,认为培智课堂教学应该从缩短这种“心理距离”为基点,创设平等友好的“情感情境”,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力障碍;情感情境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117-02
一、背景分析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单向的、被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育目的的落实受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向所支配。智障学生个性特殊,不善于表达,缺少反映个人思想的冲动,师生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加剧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隔阂,这种不利状态严重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培智课堂教学中怎样缩短这种“心理距离”是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平等友爱,学习环境如同家庭一样充满温馨和舒适感。曾经听过一堂培智五年级的生活语文公开课,这位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至今令人回味。
二、案例回放
这堂公开课的课题是“保安王伯伯”,讲的是学校保安王伯伯穿着保安服,手持警棍,每天上下学都站在校门口向教师和学生问好,每当夜晚来临还要到校园去巡视,保护师生的安全,最后教育学生们要尊敬王伯伯。
授课教师是一位刚从特师毕业的年轻代课教师,本班学生8人,年龄在7~12岁之间,大多为中重度智障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都有父母陪读。其中1人智力二级,伴有肢体残疾;2人无学习意识、多动、缺乏纪律观念;1人患有唐氏综合征、胆小、智力弱;2人患有自闭症、语言表达能力差;其他2人有语言交流能力,但断断续续。再加上这篇课文以写“保安”为主,保安与警察联系密切,多数学生在父母的影响下早已形成“如果不听话,警察会抓”的定势思维,这种对警察的“敬畏感”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距离”,对学习课文内容也会带来一定困难。鉴于这些特点,听课教师都为授课教师捏着一把汗,担心其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活动,会出现混乱场面。
在这种担忧下教师们继续听课。意想不到的是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
上课铃刚响过,只见教师不慌不忙地向学生们说道:“今天有老师来我们教室听课,我还请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你们猜他是谁?”此时所有学生面面相觑,包括笔者在内也感到很茫然,心想“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教师又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客人是谁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那么下面请一位同学到门口请这位客人进来,好吗?”那位活泼爱说话的学生举手了:“我去请,我去请。”他带着疑惑的眼神飞快地走向门口,先是一怔,然后非常有礼貌地请客人进教室,当大家看到客人后,顿时诧异,原来那位客人就是门卫任爷爷。他是学校的保安,有六十几岁,整天面带笑容,显得和蔼可亲,从穿着打扮来看和课文中描写的“保安王爷爷”非常相像,课文写的就是他。此时教师解释道:“今天我们请任爷爷来我班坐客,感谢他为了我们的安全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白天要在校门口值班,晚上要到校园内巡逻,我们应该向他致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辛苦工作的任爺爷鼓掌。”一阵热烈的掌声在教室回荡,看到此情此景,任爷爷也十分激动,向学生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怕,有事就向我说。”最后教师又说:“任爷爷还在工作,我们请他离开教室,回到自己的岗位上。”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站立,用鞠躬的方式真诚地送任爷爷离开了教室。
任爷爷走了,但和蔼可亲的形象仍然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保安王伯伯”,这时的学生们情绪异常兴奋,当教师在幻灯片上放出任爷爷穿着保安服,拿着手电筒,手持警棍在校园巡逻的照片时,引起了笔者更多的思考。她是一位代课教师,为了这堂课,她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到校拍摄照片,这种精神令笔者感动。而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教学生以“教学无用”的思想敷衍应对,此时此刻这两种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告诉听课的教师,智障学生虽然智力上有缺陷,但心地善良,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以获得爱的需要,我们都应该善待他们。李老师如此认真负责,对学生的教育耐心细致,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怎能不让笔者敬佩呢?课堂还在继续着,只见一张张任爷爷的工作照伴随着课文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见此情状,学生们的内心也十分激动,发言此起彼伏,就连那几位“不说话”的学生也在家长的鼓励下,跟着教师咿咿呀呀地读着“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就是,王伯伯……”可以看得出,学生们的朗读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在学完课文内容之后,李老师教育学生们:“王伯伯工作辛苦,他年复一年地保护着我们的安全,我们应该像尊敬我校的保安任爷爷一样尊敬他。”
课堂的最后是学习生字词环节。教师根据课前的“情境”和课文内容的学习,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保安、皮肤、黑黑的、警棍、手电筒、保护”等词,在认读的同时伴随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教师又设计了“串词成句”的训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听说读写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
三、课后评析
情感情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更是提高智障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力武器。这堂培智生活语文课教学得如此顺利,大大超过笔者的预期。在课堂中教师一改往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法,利用身边真实的可以接触到的人物形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创设符合智障学生学习特点的“情感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用最佳的情绪状态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具体来讲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应创设“接地气”的情感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智障学生的心理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支配个人行为的心理表现为对外界的“应激”反应,也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单向的、被动的,师生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为此,智障学生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在于缩短这种“心理距离”。例如,本课中创设的“请任爷爷到教室做客”的情境,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真人真事,有效缓解了低年级智障学生的紧张心理,融洽的教育氛围必定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应创设“生活化”的情感情境,增强智障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智障学生的智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于缺乏想象力、思维能力较弱,经过后天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思维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但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本课中,教师利用生活图片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串联起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听、说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生活化”的情感情境有助于增强智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开创了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应创设“友爱”的情感情境,用真心做真教育
智障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情境活动”,在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之心,更需要教师对整个过程付出真心,做到用心投入、倾情奉献,把智障学生当作“正常学生”一样看待,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以“全纳教育”的观点,容纳所有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集体参与,注重合作交流。因此,特殊教育就是要鼓勵所有的智障学生都活动起来,唤醒所有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情境活动中增进其心智水平的提高。
(四)应创设“正确价值导向”的情感情境,培育良好的公民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生活语文教育中的听说先行、读写跟进、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突出语文教育的功能作用,发展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保安王伯伯”一课中,教师创设的情境以“情感”为依托使学生的“特殊需要”得以满足。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情境活动中,引导学生做一个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人;培养学生尊敬老人,要有感恩意识;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结语
总之,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创设和谐的情感情境是实现学生特殊需要的心理基础,也是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必然要求。特殊学生心理脆弱,缺乏必要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左右个人行为。教师应该从智障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入手,创设平等和谐、融洽舒畅的情感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邢同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王淑荣.自闭症儿童语言与社会交往能力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豆海湛,王林发.体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4]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