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文秘“三专”精神的四字诀培育策略

2019-12-23平晓丽

职教通讯 2019年14期
关键词:精神

摘    要:专业、专研、专情的职业素养是中职文秘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证。从中职文秘“三专”精神的内涵界定出发,指出当前中职文秘学生在就业环节 “三专”精神缺乏问题凸显,并从培育主体中职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为载体、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优、育、引、推”的四字诀培育策略,以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文秘;四字诀培育策略;“三专”精神

作者简介:平晓丽,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4-0020-05

2016年3月,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向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见,随着社会的剧烈变迁、经济结构的纵深化调整,市场急需一批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技能型人才。[1]具体到中职秘书职业领域,企业则需要技能专业、业务专研、工作专情的新时代“三专”精神办公室文员。但现实是中职出来的学生无论是职业知识技能、职业发展意识,还是职业情感道德上都出现缺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2]那如何解决中职生“三专”精神缺失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上得到保证呢?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基点,着力探寻适合、有效的培育策略。

一、“三专”精神的内涵界定

“三专”精神是中职文秘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在秘书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秘书职业的内在要求,是秘书职业生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知识技能、职业发展意识、职业情感道德层面提出要求,即在职业知识技能上要过硬、全面、专业;在职业发展意识上要主动、探究、专研;在职业情感道德上要敬业、负责、专情。(见图1)“三专”精神是衡量学生胜任相应工作岗位的标尺,是学生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发展的保证。

二、“三专”精神缺失在中职文秘就业环节凸显

笔者通过学校2013—2015届的文秘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访谈反馈发现,“三专”精神缺失在中职文秘就业环节凸显。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文职人员,学生找不到对口的职业岗位,出现“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并存的奇怪局面。

(一)職业知识技能不专业,无法对接岗位需求

近年来,中职教育掀起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改革热潮,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3]但由于时间短、改革论证不到位、改革项目跟风上、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等原因,改革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对于边缘专业的中职文秘,收效更是微乎其微。用人单位普遍反馈学生的职业技能比较薄弱,比如:打文件速度慢,错误率高;拟写文书格式不正确、文字表达幼稚;筹备会议会场布置不合理、材料准备不到位;与客户沟通缺乏必要的沟通技能等,过窄、局限、非专业的职业技能让学生难以适应变化复杂的就业市场,无法有效对接岗位的需求。

(二)业务不够专研,工作欠主动

据用人单位反映,与同期进来的大专生、本科生相比,中职生往往表现为过于“听话”,在业务上缺乏专研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只是满足领导交给的任务,不积极主动,得过且过,害怕承担责任、缺乏钻研业务的意识;在工作中碰到难题,不善于思考,要么采取拖延逃避的方法,要么总是等待领导的指示,缺乏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精神,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会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以后的职业发展之路起关键的作用。从而导致文秘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进而被取代。

(三)秘书职业不专情,职业认同感低

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在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现今一直从事文秘性质工作的,占21.8%,其中,普通文员占82%,行政助理占18%,其他78.2%的毕业生在毕业初期从事过文秘性质的工作,但没多久就开始改行,从事销售、服务、美容、保险等其他的行业。而改行的原因也多数是因为普通文员工作待遇太低、工作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或者是工作任务过于单调、发展前景不好等。可见,学生对于秘书这一职业不够专情,根本没有内心的职业认同感,当初选择这一专业是盲目的,也没有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学生这种频繁的跳槽、换工作,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进而企业也对中职文秘毕业生产生招聘偏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优、育、引、推”四字诀培育策略实施

帮助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材、适应企业需求、顺利就业是中职学校不可脱卸的重责。[4]面对学生“三专”精神缺乏的现状,需要主动出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育模式。而教师队伍、课程体系、专业社团、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一)优——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基础,夯实“三专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直接传递者,道德情感的直接影响者,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5]因此,改变传统的学科型师资队伍,打造涵盖学科型专职教师、实践性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育中职生“三专”精神的基础。

1.专职教师实践化。专职教师往往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使得职业技能的传授、职业情感的影响不到位。因此,可以通过“校内兼职行政,校外挂职企业”的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实战经验。在校内,文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同时兼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办公室的具体事务、档案室的整理事务等,通过自身奋战在办文、办会、办事的第一线的方式,明确工作要点,也能在课堂上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讲解相关的工作案例,贴近现实,又接地气。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合作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走出去,去了解和熟悉企业要求。如定期到合作企业参观、培训、交流,或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借调的方式,真正走出去,去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增强对学生的职业影响力。

2.兼职教师学科化。为了真正与企业的需求接轨,还需积极引进注重实践的企业专家、技能精英、退休名匠等来夯实教师队伍。但这部分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是很合理。因此,多组织学科型教师与兼职教师交流、合作,或者观摩公开课等方式,让其能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需要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职业培训等,将自己的技能优势、职业情感优势与中职生“三专”精神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渗透精湛技艺、感染职业情怀。

(二)育——以课程体系为载体,渗透“三专精神”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三专精神”培育的主要载体。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理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生就业的现状作出适当的调整。传统只偏重专业技能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急需建立反映企业和市场真实需求的课程体系,即在继续加强专业技能课程之外,还需将职业素质类、职业能力发展类的课程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融知识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一体的全方位的课程培养体系,才能让学生能顺利上岗、理智转岗、能力晋岗。具体课程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三)引——以专业社团为抓手,体验“三专精神”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某种角度看,课堂教学往往是被动的、外加的,并不是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或兴趣所在,所以,课堂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往往是低效的。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的载体或途径。而由共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学生自愿组成的专业社团则是较好的抓手。学生在自主、探究、开放、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专业的技能、专研的态度、专情的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培育。为此,应积极引导社团的发展,让其成为有效的“第二课堂”,具体影响过程如图2所示。

1.社团内活动。专业社团的成员往往在锻炼自己、服务大众的共同愿景下,在专业背景、专业知识的支撑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而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组织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出发点,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提高搭建了延伸性的学习平台。专业社团内部活动包括:常规性的自我组织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探究性的“头脑风暴”、项目交流合作;拓展性的活动前的策划、筹备等。在这个自主、合作、开放的环境下,成员间相互交流、切磋,共同分担责任,经历挫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全面、立体的提升。

2.社团外活动。学生的专业性社团除了内部活动外,还积极走出去,拓展自己的服务范围。(1)积极承办学校的相关活动,如速录比赛、办公室文员技能赛、礼仪展示节、现场作文赛等,通过活动的承办去锤炼自己的技能,提升职业素养。(2)专业社团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平台,与相关校企合作公司合作,如组织成员参观企业、策划企业相关活动、为企业筹备相关会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感受职场氛围、学习职业技能、提升“三专精神”。(3)向外承包相关企业服务。专业社团除了在熟悉的圈子运作外,还真正走向市场。主动去与相关企业合作,承办相应的服务。如学校的馨苑礼仪社,积极向外承办相关的活动礼仪服务、会议服务、宴会服务、接待服务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真正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践行“三专”精神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三专”精神,单靠中职学校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虽然中职学校已经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仿真职场环境、职场运作,但始终都是虚拟的、静态的,无法模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因此,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锤炼职业技能、感受“三专”精神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企业文化引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实现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受到相应的熏陶。因此,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引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方式来展开。在校园文化方面,可以在校园宣传窗宣传知名企业的先进理念、管理方法、行业准则、企业口号标语等,或是在道路两旁建立“企业文化长廊”,组织“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个人事迹”专题讲座,又或者根据企业的业务活动,组织学校的办公室文员技能赛、速录比赛、档案整理竞赛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其职业环境适应性。在班级文化方面,可以实行班级公司制的形式,仿照企业设置,设定班级的班委、规章制度、活动开展、考核方式等,让学生逐渐熟悉公司的设置和运转方式。

2.职业导师聘任制。学生的实习实训开展也好多年了,但成效不大。究其原因,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导师的激励机制缺乏。学生在单位的导师往往是企业领导给他附加的一个政治任务,并不是其主动要求担任的,且没有或是很少的物质、精神激励。所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才会出现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没人管,甚至是不去,直接敲章应付任务的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在企业能真正学到知识技能,养成好的职业意识,应对导师实行聘任制,并发放与之相应的聘任证书和物质待遇。只有在同等的的激励下,人才能付出相应努力。让学生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徒弟,师傅才会真心真意传授、指导职业技能,才会用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感染学生。例如:在工作时间上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不准迟到早退;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要求专业规范、精益求精;在学生懒散、粗心时给予情感教育或相应惩罚等,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中来践行专业、专研、专情的“三专”精神。

3.实习实训精细化考核。考核方式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导向标。传统的以一份實习报告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实训成绩的好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为了能让学生的实习实训更加有序、有效,应该实行实训考核精细化。应分析实习岗位的关键工作职责,并将其量化、细化为相应的考核指标,做到全程质量控制与实习管理,做到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的目标。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可以细化到迟到早退次数、着装的正确、仪容的端庄等;在工作业务上,可以从复印文件的操作规范性、准确率考核,可以从文件起草的及时性和错误率考核,也可以从会议筹备的合理性、积极性、满意度方面考核等。通过这些精细化的考核,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岗位要求,形成严谨、认真、专业、专研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1.

[2] 叶绿美.基于专业社团建设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0-73.

[3] 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8):105-107.

[4] 张武.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4(6):100-102.

[5] 张代平.论商务秘书职业素养的“岗位主导式”培养模式[J].教育探索,2008(10):134-135.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什么是红船精神?
都精神
拿出精神
奥运精神
我们的画
精神了
伟大的胜利不朽的精神
公共艺术和公共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