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语文预习笔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9-12-23周丽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瓜苗杏林笔记

周丽

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之一,当下关于课前预习的方法策略也很多,常见的可以读课文、参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可以提问题、记笔记等,也有当前很热门的课前任务单,而这里要提及的课前预习方法是我校邱彩萍校长实践多年并行之有效的“1+1”预习笔记。

什么是“1+1”预习笔记?简而言之,学生在预习一篇课文时,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文中的“1”处欣赏点并写出欣赏的理由,也找出“1”处探究点,可以自行探究,也可以留至课堂师生合作探究。课堂上,师生一起分享“欣赏点”,一起探讨“疑惑点”,教师再根据学情、文本、教学目标构建一个研读问题,深入地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他们未发现的一些重难点问题。下面,我将借助《生命 生命》一文来谈谈如何运用预习笔记,推动学生的发展。

借助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1+1”预习笔记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可能需要的是技巧,而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学生在预习时,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也去挖掘自己的未知之处并尝试探究,通过“1+1”预习笔记呈现出来,为课堂展示提前做好了准备。而教师在正式上课前批阅全班的“1+1”预习笔记,借助这份预习笔记,教师能看到学生的思维落脚点在何处,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在《生命生命》一文的预习笔记中,教师看到四年级的孩子在寻找欣赏点时往往能捕捉到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两句是学生普遍关注的两个句子,从学生的笔记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学生读来就能感受到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这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生命力,令人敬畏的生命力。少有孩子去关注其中一些值得咀嚼的字词,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但平实的语言中,也有值得去挖掘的字词。比如“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中的一个“冒”不单单是表示瓜苗长出来,更有一种瓜苗不顾恶劣环境,极力向上生长的意味,这就是生命的倔强,生命的顽强,这就是本课中学生的一个未知,需要老师上课引领孩子去挖掘。通过预习笔记,教师也知道了孩子们存在的疑惑:生命是什么?为什么要举这三个事例?为什么课题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生命》等等的问题,有些孩子或是通过查找资料,或是通过与同学讨论写下了自己的想法,教师从中可见孩子对教材理解的深广度。本篇散文中例举的三个事例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为什么在作者眼里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杏林子又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些是孩子关注不到的,这确是需要教师带孩子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课前,教师借助学生的预习笔记,对全班学生在这篇文章中欣赏些什么,一目了然。哪些内容学生不理解、存在着困惑,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为课中实实在在地以学定教做好准备。

交流预习笔记,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在批阅学生的预习笔记时,教师会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思维含量几个维度给每位孩子的预习笔记打星星,星数的多少可以看出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强弱。在师生交流预习笔记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让学生去看看小组内成员的预习成果——看看为什么他人预习获得的星数较多,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看看有没有谁和自己有着相同的疑惑,能否尝试合作探究;看看自己的疑惑是否有同学做了解答,是否赞同他的理解;看看本组内哪个问题最值得提出来与全班一起探究。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给予每一个孩子向他人展示的机会,学生也在此过程中自我习得,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

在小组交流之后,师生共同分享欣赏点“1”,共同探讨疑惑点“1”。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问,不一定都值得交流、探究,教师需要挑选,结合文本,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这不仅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探讨中去感知面对新的文本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都能有所促进。在起步阶段,教师鼓励那些會发现,会表述的孩子来进行交流,借助他们的欣赏点给学生们方向性的指引,《生命生命》一文,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欣赏一篇文章,不但可以赏析好词佳句,一处寻常的字词也可以去挖掘深意,哪怕是标点符号都可以成为关注点。不但可以关注文章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章节着眼,甚至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在交流困惑的过程中,去发掘有价值的疑问或引导孩子提出有价值的困惑。如在交流课题为什么是《生命生命》而不是《生命》这一疑惑点时,教师让学生不妨将这两个课题多读几遍,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学生虽不能清晰地说出课题通过反复的手法想表达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的意蕴,但也道出了这样呈现凸显了生命重要,要我们珍惜生命,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读出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厚重,这不失为一种理解的方法。教师也告诉学生在接下来的探讨中,随着对课文、对杏林子的了解,对课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学生对课题的探讨,伺机告诉学生,课题可以作为疑惑点,将来也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欣赏点。教师在探究问题的同时,重视给予孩子方法的引导。

深化预习笔记,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是为了不教”,“1+1”预习笔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没有忽视教师“教”的重要性,有了“教”才能“不教”,给予孩子学习的方法是“教”,引导学生发现未知是“教”。由于学生解读文本能力有限,他们的对于教材的重难点、价值点难以很好把握。课堂在课上,教师除了分享欣赏点,一起解决困惑点,还需要根据文本、学生的预习情况去构建一个有价值却未被孩子挖掘的知识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生命生命》这散文中例举的三个事例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为什么在作者眼里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杏林子又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了文章中的“我”亲历的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与现实中的作者的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杏林子十二岁患风湿性关节炎,一生与病魔纠缠未休。”“杏林子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杏林子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从而去感知杏林子对生命的理解,这是对文章精神内涵的解读,也能又一次让孩子关注我们的课题《生命生命》,相信对课题又有了更深的领悟。当然这毕竟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知,所以最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看到了、了解到的不屈的生命,安排学生写写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不但做到了读写结合,更让孩子对生命有了自己的思考,相信他们对于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独一无二的。

“1+1”预习笔记将前置性学习很好的呈现,学生也能借助预习笔记在课堂上更好的绽放,本课构建了“预习——讨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每个环节都给予了孩子方法的指导,能让孩子举一反三,习得了自学方法。“教是为了不教”,运用预习笔记,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瓜苗杏林笔记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温暖的记忆
春苗“出货”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缔造和平
一个人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