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2019-12-23彭贤鸿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法治建设成就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法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一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并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理论;二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法治权威;三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法治建设;成就;经验与启示

横观中外,纵观古今,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一个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工具。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法治建设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经过多次理论争辩、实践探索,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终于在这条道路上开辟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治建设的新途径。

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并再一次强调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主体摆放在社会发展的中心,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法治为正义、公平的实现架桥铺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公平正义往往在维持法律主体的平等地位、保障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共权力的自觉行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柱。公平正义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总而言之,建设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尤为重要。良好的法治能维护社会基本秩序,为人民的稳定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提出和创新发展,启发法治参与者在各个方面都要充分调动法治思维,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法治的價值最大化。

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迅速发展,方兴未艾,与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在探索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精益求精,法治中国一步步从理论走向实际,发展至今,我国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

改革开放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后,指明了新时代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大量法治的精神和要求贯穿其中。

迄今为止,我国拥有法律250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主体、民事法律责任系统化、规范化,发挥着统领性的作用,标志着我国“民法典”时期的开始。近年来立法工作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发展实际为基础,实事求是,逐步实现了立法科学化、民主化,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逐渐形成了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符合改革开放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不可或缺的、党和人民达成一致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执法的严格化、文明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执法层面日趋严格化,倡导健全高效权威的监督机制,更加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与此同时,执法方式趋向文明化,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许和支持,也为今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行政执法规范化、严格化、透明化、文明化,改善了以往行政部门的消极作为、滥用行政权的现象。根据“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我国建立了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确保相关行政机构、行政执法人员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推动执法的严格化、文明化。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政务公开、行政透明化、权责统一,加强了对行政部门权力的限制、监督,执法程序和行政体制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行政执法更加高效权威。

3、司法的公正化、公信化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而司法公正主要体现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追求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我国追求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积极推导法官终身负责制,为提高司法的公信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严格落实法官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的终身责任使得一部分法官再也不敢消极作为、马虎了事,在法官终身责任制推行后纠正了大部分的冤假错案。除此之外,在司法改革方面,去行政化和去地方化的推行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减少了“权力影响审判”的不良现象的产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审判责任制、科学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高效的审判管理机制和有力的审判监督体系,在审判层面确保了司法的公正权威。

司法层面向着公正化、公信化趋势发展,优化了司法职权配置,逐步形成了法律至上、公信力强的司法格局。

4、守法的扩大化、主动化

由于网络普及和法制宣传力度的扩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热点案件如“北大学子弑母案”、“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案”、“昆山龙哥案”等,人民群众可以在网上行使言论自由权,在法律范围内提出自己的看法,实现网络监督、群众监督。于群众而言,法律再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身边,伸手即可参与其中。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大调动了民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辟了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的法治空间,打造了便于民众热情参与的法治平台,从而使得全社会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幅提升,法治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法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如今,经济和科技在这个时代风起云涌,迅速发展,无形中也推动着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的重大成就之一,与此同时,其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逐步发展的重要经验。在法治道路上汲取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成就卓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与时俱进,创新并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理论

不同国家之间的市场经济、政治文化存在多元性、差异性,而正是这些多元性、差异性对该国的法治建设颇有影响,导致不同的国情适用不同的法治。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上一些积极的知识分子曾经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一度效仿西方文化,法治层面的学习自然也囊括其中,当时改革后大部分的法律最终并没有保留下来,究其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法治建设的很多方面只是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法律模式。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真正意义上正式拉开序幕,领导者在法治方面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实事求是的心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法治建设工作,最终在法治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地基,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坎坷从各种风险挑战中走出来,开创出今天的美好局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社会主义的拥护者,法治建设者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总结历史,汲取经验,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创新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每一个法律制定部门都应当知机识变,在全面搜集、调查、分析、研究涉及领域的基础上作出适宜合理的法律决策。每一个法律草案的修正、每一个法律文件的颁布都应当结合我国当前国情、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实际。与此同时,行政执法体制、司法体制也应当遵循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应时势格局变化,体现时代特征,在结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制量体裁衣,构建风险研判机制,全面深化法制改革,以此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现代化发展。

2、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法治權威

回望历史,新中国建国70年来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交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硕果累累,成就颇丰。全国人民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同心协力,举国一致,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让祖国各个方面在短短七十年内实现了震惊中外的转变。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的法治建设历史证明,共产党的领导对法治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要在法治领域有所建树,首先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从严治党,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对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与此同时,要善于运用和总结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紧跟党的步伐,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的连接和协调,共同推进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深入探索,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注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性内容。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定作为方向,是中国法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基础,将党的先进理论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确保普法有效、执法必严、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才能让中国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3、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始终以服务广大人民利益为终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力度和法治教育,深化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理解,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让法治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坚定信仰,使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自己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中,引导人民群众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去。除此之外,还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当中来,到群众当中去,牢固树立人民民主观念,促进国家、政府、社会向法治化建设共同迈进。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刻理解,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历史历程,知悉其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层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得出了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坚持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提高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经验。尽管如今的法治中国成就辉煌,但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未来,仍有一个个险峰需要翻越,仍有一个个难关需要度过,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上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推动中国法治又好又快的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 姚文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意义、内涵与实现[J].云梦学刊,2019.40(02)86-92.

[2] 李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法律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5)80-83.

[3] 陈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环境法治建设之成就[J].节能与环保,2019(01)18-19.

[4] 黎明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8(28)1-2.

[5] 杨霄晗.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J].法制博览,2018(23).

【作者简介】

彭贤鸿(1972.10—)男,江西安义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猜你喜欢

法治建设成就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法治建设要充分吸收本土性资源
以“五个常态化”为核心的供电所法治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法治建设的新贡献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当立法先行
创意成就冠军
伊朗巨大核成就引世界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