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19-12-23尚政康
【摘 要】 本文针对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规划零散化、产品同质化、文化因素平淡化、旅游链条短缺化、专业人才紧缺化等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化策略:科学规划是先导;旅游核心产品打造是关键;强化宣传引导是基础;运营模式开发是动力;乡村旅游人才培育是保障。
【关键词】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旅游;优化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实践,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增收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乡村旅游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乡村农民实现脱贫致富重要的突破口。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政府各部门的持续不断努力。
一、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乡村旅游业是对农村优秀环境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的转型升级,是推动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赋予更多文化和美学因素。可是,目前有些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规划上的碎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文化因素的平淡化、旅游链条的短缺化和专业人才的紧缺化等问题。
1、规划上的零散化突出
一些地方面对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急于项目上马,对乡村旅游缺乏整体布局,对一定区域的乡村旅游缺乏深入全面的把握,就单体规划而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很好地突出一个地方的特色,农民实现就近就业率低。
2、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显著
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比较欠缺,往往不能聘请大师级名家前来设计,只能靠地方上的一些小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形成了规划过程中的“快餐式”或“原样式”复制现象,项目内容大同小异,再加之经营业主理念较差,造成地方旅游产品雷同、乡村旅游业发展千篇一律的格局。农民有資源,但不能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入。
3、文化因素平淡化明显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底蕴,寻找地方特色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一个区域文化因素的保护与传承。[1]在发展乡村旅游上,一些地方没有对文化原真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出现过度商品化的倾向,乡土味不浓,地方文化特色不能有效彰显,无法推出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不能激发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2]
4、旅游链条的短缺化普遍
完整的产业链是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观看、欣赏、娱乐、游玩、体验、探险、餐饮、住宿等链条严重短缺,缺东少西,要么有吃的、无住的,要么有住的,无玩的。这一现状给众多游客带来了旅游上的不便,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不景气,挫伤了参与乡村旅游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5、专业人才的紧缺化日益显现
农民是乡村旅游主体,而部分农民自我营销知识、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单一,贫困农民对于互联网、手机微信客户端等营销方式知之不多,影响了区域对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同时,少数乡村旅游业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4]久而久之,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随着国家系列惠农政策的推进及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匮乏日益显现。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正确看待和认同当前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断谋求优化路径,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这对目前精准扶贫意义重大。
1、科学规划是先导
科学规划是引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先导。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的实施,农村交通、水电、通讯等设施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地方政府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进行旅游统一规划,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精准脱贫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并做到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彰显地方特色和旅游特色。避免旅游规划中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况。应把握地方特色优势,尽量做到各具特色、独领风骚,从而不断引领乡村旅游的发展。
2、旅游核心产品打造是关键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加强创新,使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要根据本地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因素,并植入美学和艺术元素,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乡村旅游的地域在乡村,乡村环境、建筑、民风民俗、美食等都是旅游的源泉和吸引物。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一定要在“原住房”、“原住民”、“原生活”、“原生产”、“原生态”上做文章,这个“原”字是体现了乡村的特色,也是乡村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在“原”字上创新,围绕山、水、村、田、路、居、古、俗、文、物等方面发力,使乡村旅游遍布乡村各个角落。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着重开发乡村田园游、民俗风俗游、特色农家乐游、村落乡镇游、农耕文化游、创意农业游、休闲度假游、森林探险游、水上娱乐游、科普教育游、回归自然游等新产品、新景点,让乡村生产观赏游、水果采摘游、特色民宿游、徒步健身游、休闲体育游、名人故居游、民俗节庆游、古村落研学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星落棋布,让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娱乐的重要场所。[5]
3、强化宣传引导是基础
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与推介,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旅游平台以及各种节庆活动、瓜果成熟旅游节扩大营销。通过广泛宣传,让乡村生活理念走到社区、走到工厂、走进机关、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乡村变成“休闲地”、“体验地”、“锻炼养性地”、“研学考察”基地。同时,运行新媒体把乡村旅游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展示出去,把开发旅游产品的特殊工艺和方式传播出去,提升游客的感知度和乡村旅游的美誉度。
4、运营模式开发是动力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选择和开发与之相应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农村精准脱贫目标的关键。一是农民个体模式。通过村民对自己经营的农牧场进行改造和升级,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旅游服务接待点,为游客提供悉心周到的服务。二是股份制营运模式。将土地使用权、不动产使用权、特殊技能和旅游资源等要素经过组织评估转化为公司股本,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三是“农户+农民”模式。村民与村民之间凭借平等的合作关系成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村民既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村民在乡村旅游经营中获得收益。四是“公司+农户”模式。在政府的指导下,引入龙头公司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共同经营乡村旅游,村民就直接转变为新型产业工人,农民既可获租金,又能获薪金。五是“政府+公司”模式。各利益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充分发挥政府指引、协调作用,在吸纳社会资本、经营管理的同时,各利益主体也依据自身资源优劣合理分享利益。不管采用哪种模式经营,必须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链条,贫困地区农民尤其是不少老、弱、病、残群体从中获得一定收入,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
5、乡村旅游人才培育是保障
乡村旅游发展,人才是关键。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旅游业主的积极性,采取“引、培、用”三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培养大量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首先,根据自然资源特色,由政府主导,在乡村旅游发达地区聘请乡村旅游人才,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其次,有的放矢推荐本地有思想、有头脑的农民到乡村旅游发达地区跟踪学习,学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经营理念,返乡创业。最后,在区域内选聘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者,作为顾问,在经营自身旅游企业的同时,为其他乡村旅游企业提高技术服务。通过上述三种形式,不断壮大乡村旅游发展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纵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部分的配合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整合各种资源,才能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确保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6]
【参考文献】
[1] 郗瑞. 基于乡村旅游视角下关中地区村庄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6.
[2] 于健.基于社区营造理念的旅游型村庄规划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6.
[3] 雷琨.论提高延安红色旅游美誉度的措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06)76-78.
[4] 杨美华.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J].特区经济,2008(08)147-148.
[5] 杨卫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旅游科学,2007(03)1-5.
[6] 邹文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尚政康(1990.12—)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