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23郭玥
摘 要: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绵延不绝,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古艺术、古建筑、故村落、古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向后人述说它们走过的历史岁月痕迹。这些文化遗产是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积累和创作,是我国丰厚的历史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这些文化遗产还让后人有机会去缅怀和感知过去。因此,如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将公众考古学合理有效地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一条新的保护途径。
关键词:公众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
一直以来,对地下文化发掘、研究、管理都是考古学家和考古学机构致力终生的事业。现阶段是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高峰期,新形势下不可再生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如何持续利用和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当前摆在中国考古学界的重要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高科技,以及考古水平的提高,只是简单地满足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层次的需求,根本不能抵御人为因素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基于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引入公众考古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理念和保护途径。
1 公众考古学的概论
公众考古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公众考古学是通过研究考学公众、社会关系,将重点放置在文化保护和遗产管理方面的考古学分支。在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其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public”一词在牛津双解辞典中是这样的解释的:第一种含义是“共同的”,第二种含义是“公众,与公众有关的”。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具有公共性质。换言之,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组建的公共机构(如考古所、博物馆等),从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这些公共机构立足于整体层面,以公众利益为切点,发挥自身对考古资源的职业责任,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利用各种技术去保护、管理传承这些文化遗产[2]。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缺乏的沟通交流中时,会出现脱离公众和公众不了解的情况。第二层主要倾向于多元化的公众,相较于第一层次,他们是非专业的,但是公众是文化遗产和考古资源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文化遗产不被破坏,同时还有参与考古活动、共享保护成果的权利。这样一来,公众考古学就将公众、考古学以及政府公共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的公益性,另外也有效地平衡了专业考古和非专业公众之间的关系。
2 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和公共属性
作为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向现代人展示了人类的发展历史。对于现代人而言,通过文化遗产可以感知和体会各种丰富元素,如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文化遗产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文物,如壁画、石刻、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的文物。
3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分析
3.1 建设性开发破坏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发现,在开展西气东输和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有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的文化遗址和遗留的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但由于有很大一部分文化遗产工程建设路线长[3],占地范围广,无法抢救所有的文化遗产,在重大工程项目中,虽然发现了一些有待保护的文化遗址,但是由于说服当地政府或是有关建设部门调整建设方案和路线,会消耗很多的精力,所以实施起来特别困难。另外,当前城市规模扩张主要是基于原有山林和城市土地上进行开发,建筑的坐落导致原有土地上的古墓地、古遗址消失。另外,为了进行旧城改造,强行拆除传统古街区以及古建筑,导致文化遗产的消失。
3.2 开发性破坏
在利益的诱惑下,有少部分人为了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错误开发或是过度开发,导致各类文化遗产本体和相关历史环境受到损害。从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来分析,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考古部门一定要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单纯进行考古挖掘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合较高职业技能素养,有完善专业知识,来进一步激发社会群众内涵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现代人留下不可再生的历史记忆[4]。
3.3 “盗掘性”破坏
在文化遗产破坏因素中,非法贩卖文物和盗掘遗址、古墓葬是最可恨的一种。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收藏热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诱惑文物盗掘者铤而走险,导致盗掘、走私活动猖獗。遗址盗掘与考古发掘不同,盗掘者不会考虑挖掘的科学性,更不会考虑遗址的完整性和其中所蕴含历史信息。遗址盗掘者的关注点放置在遗址内有价值的文物,在盗掘过程中使用粗暴方式进行挖掘,如炸药爆破。甚至还有遗址盗掘者使用现代化机械,如推土机等,导致盗掘现场惨不忍睹。
4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策略
4.1 充分利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文化遗产
随着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当前社会大众都习惯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不同的信息,如微信、微博、网络、电视等。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公众考古学得到深入的应用和认可,必须要立足于实际,调整考古学与公众、媒体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其特征,开发出高效率的考古学媒体传播路径。我们在使用媒体来宣传公众考古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术语言的直白化,能够在公众语言中进行灵活性的转换。要想让公众明白所描述的考古学术问题,则需要公众使用媒体平台,灵活应用媒体平台,更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解学术问题,促使公众积极主动地投入考古资源保护活动中。第二,必须要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传播或收集与考古学相关的资料。
4.2 利用各种讲座活动,传授公众考古知识
第一,不严格规定讲座对象,通过这种方式,让公众的参与层次更加多元化。例如,可以利用微信、杂志等刊登传播讲座活动举办时间、内容等,为公众提供考古学研究学习机会。第二,一定要注意讲座活动行为的生动有趣,可以借助网络直播、多人訪谈等方式来传播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解说专家一定要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层次地接触与学习考古。第三,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调查问卷发放、反馈等方式,更好地与公众构建起良好互动关系,及时掌握掌握公众的心理动态,以便为更好地改善后续考古科普水平提供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还便于公众更好地阐述对历史文化和考古等方面的独特性认知结果。
4.3 考古现场体验模式
随着考古学对社会大众开发程度的日益加深,考古现场体验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募的方式,有效招募考古志愿者,如大学生群体、考古爱好者等。通过这样的举措,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尽可能选择符合相关条件的公众到考古现场体验,并让他们参与到资料的整理或发掘过程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出业余考古者。众所周知,公众考古学实践模式非常多,要想实现全民保护文化遗产、共享文化遗产的目标,必须要立足于实际,探索出多元化的模式和途径,更好地构建文化遗产、考古学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设计不同模式的公众考古活动。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践行公众考古学,是探索实现考古机构、考古学家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作为公众代表,考古学家探寻研究人类的资源和发展历程,同时还要与社会公众共享考古成果,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考古学家们不得不走出象牙塔,采取各种措施,与社会公众一起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魏峭巍,方辉.公共性与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J].考古,2018(8):114-120.
[2]刘焱鸿.全球化视野下的公众考古学新发展——当代中国、日本及韩国之比较[J].惠州学院学报,2014(5):83-86.
[3]曹兵武.文化遗产时代的考古学——兼谈公共考古学或应用考古学相关问题[J].南方文物,2014(2):10-14.
[4]张童心,董文兵.公众考古学背景中的上海远古文明——读《实证上海史——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上海》《考古上海》[J].上海文博论丛,2011(3):71-75.
【作者简介】郭玥(2000—),女,河南安阳人,汉族,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