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法”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2019-12-23成慧香
成慧香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小儿内科病房管理中采用“五常法”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院小儿内科自2016年8月起应用“五常法”相关理论、制度、技术流程与区域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对小儿内科并发进行分工管理,经过1年运行;统计与观察小儿内科的工作环境、护士仪表、用物准备耗时、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物品完好率及满意度等。结果 “五常法”干预小儿内科病房管理临床疗效显著,干预后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护士仪表完成度、仪器设备完好度、物品过期率、护士满意度的统计数据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 “五常法”干预小儿内科的病房管理,显著提高小儿内科的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总体提高科室及医院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 小儿内科;病房管理;“五常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0(c)-0054-02
小儿内科疾病多种多样且多变,同时小儿科治疗中显著特点为小儿对病情的表达不准确,护理要求更高。同时小儿家属对护理、治疗的要求更高,而小儿的病房周转率较高,护士人员少,工作相对繁重,工作压力较大,护士易出现疲劳工作状况。因此,为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该院小儿内科迫切需要有效的管理模式,以缓解护士的工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五常法”是起于企业管理中一种以常自律、常规范、常清理、常正顿、常组织为重要管理理念的干预措施,在管理中成效显著,现如今逐步在医疗机构中实施,效果显著[1]。该文旨在研究于2016年8月起在小儿内科病房管理中采用“五常法”干预后,小儿内科护理质量及护理流程改善状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小儿内科病房共21间,开放床位为65张,年平均病号入院量为3 500例以上,床位紧张,在流行性疾病暴發时期常存在加床现象。现该院小儿内科参与该次研究的医护人员均在该科室工作1年以上,护士23名,平均年龄(33.28±3.29)岁;2015年8月—2016年7月对科室病房实施常规管理;2016年8月—2017年7月实施“五常法”干预病房管理。
1.2 科室病房存在的问题
①工作环境:摆放杂乱,以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以及库房为主。②护士分工:护士分工不明确,部分患儿家属不清楚责任护士姓名,护士执行能力不足。③护士仪表不规范。④物品管理:一次性物品及药品等为分类管理,先期先用管理不足。治疗车、换药室等物品堆积,不能及时整理。⑤患者疾病分类管理不足及患儿自理能力差,患儿家属陪护较多,护理人员难以协调。
1.3 “五常法”管理小组成立及各项管理措施
1.3.1 成立小组 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师共同组织科室人员成立“五常法”管理小组,小组长为护士长;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参与该院培训的“五常法”管理的相关培训,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并总结经验,制定确实可施的基本步骤及内涵,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改变护理工作环境。
1.3.2 “五常法”实施 ①常组织:护士长组织护士学习“五常法”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将小儿的常用设备、药品、物品进行登记并编号,组织人员共同探讨物品摆放的位置并将位置固定,在药品摆放面前,将使用高频率的药品放置在常用药柜子中并按首字母顺序排好;其他贵重药品及麻药等采用专门橱子放置并做好标识。对于抢救车药品做到专人、专地并固定时间进行检查及时更换过期物品。其次,科室实施定期考核,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核查,在考核中发现不足并及时进行改善。
②常规范:督促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督促护士重视仪容仪表,以良好的工作面貌面对工作环境及患儿、家属等,接受相关人员的检查及监督,并严格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例:一患儿一消毒,一物一人用。此外,规范交接班制度,接班护士及时清点仪器、药品、物品等[2-3]。
③常清洁:针对科室中的物品实施责任制,将物品管理划分至个人,并要求其对物品进行整理、清洁;对使用过的物品及时进行污物处置。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每周打清洁一次。每日清晨责任护士、护士长对病房环境进行整理、清洁,减少交叉感染,加强患儿在病室的舒适度,每日对病室进行通风30 min,促进空气流通,对于出院床位及时进行终末处理[4]。
④常整顿:对于小儿内科病室进行划分,包括无菌区、污染区、清洁区等,并明确每位护士的工作职责及物品管理,明确管理物品登记、摆放位置并确保药品、一次性物品完整,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每周对物品、药品、仪器等进行总检查一次,如有异常及时上报维修、整改;保障科室工作正常运行。
⑤常自律:护理人员遵循“五常法”管理制度,并在工作结束后回顾自己的工作,差缺补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5]。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与观察小儿内科的工作环境、护士仪表完成度、用物准备耗时、仪器设备满意度完好率及护士满意度等。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该次问卷共36份,全部发放并回收。
1.5 统计方法
该文研究统一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科室改善状况
“五常法”干预小儿内科病房管理临床疗效显著,干预后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护士仪表完成度、仪器设备完好率、物品过期率的统计数据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干预前后护士满意度
经“五常法”干预后,护士对护理工作的非常满意度、总满意度等数据统计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五常法”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应用,有显著的方便、实用的价值,在现代管理学中比重较大,且随着患者对医院管理制度要求逐渐增高;护士工作繁重,期望有更为方便、合理的管理模式及工作流程,“五常法”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逐渐加重。
小儿内科的护理工作較为繁杂,患儿配合度较差,科室管理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护理质量完成度差,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护理环境等满意度较低。“五常法”针对科室存在的护士工作环境摆放杂乱、护士分工差、护士仪表差、物品、药品、仪器管理不足等问题给予简单、明确的管理流程及制度,明确个人工作范围及护理人员,从而改善繁杂的护理流程,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小儿内科病房管理质量[6-8]。
该次研究表明,“五常法”干预小儿内科病房管理临床疗效显著,干预后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护士仪表完成度、仪器设备完好度、物品过期率、护士满意度的统计数据均优于干预前(P<0.05)。由此可见,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五常法”管理制度,做到常自律、常规范、常清洁、常整顿、常组织,明确物品、药品、器械的摆放、管理、清洁等,从而改善科室工作环境,减少物品浪费等状况,提高患儿家属对病房管理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
综上所述,“五常法”干预小儿内科的病房管理,显著提高小儿内科的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总体提高科室及医院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荣.人性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的有效性[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7):188.
[2] 梁红丽.五常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9):139-141.
[3] 周丽仙.精细化管理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22):64-66.
[4] 郑丽娟.五常法在科室区域分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8):20-22.
[5] 张荣荣.五常法在心内科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0):193-195.
[6] 王丽珠.五常法在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7,30(18):81-82.
[7] 张良梅.“五常法”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及效果[J].当代护士,2017(4下旬刊):186-187.
[8] 严碎娟,王丹.五常法管理制度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5):121-122.
(收稿日期: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