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县馆馆藏铁质火筒的时代及价值分析
2019-12-23王生岩
摘 要: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博物馆现陈列着一个古代铁质管型火器,原博物馆名牌介绍上标注其为明代产物。但随研究学者对此造型特殊火器的深入研究,这件馆藏在宁夏盐池县古代火器的真正存在时代和其背后蕴藏的价值成了历史学者争相探究的目标。文章描述了此铁质火筒的基本情况;通过参考文献和学者研究,对此件古代火筒的时代与具体价值做了进一步的判别纠正;分析了此件历史文物的具体研究价值。
关键词:宁夏盐池县;铁质火筒;时代及价值分析
宁夏盐池县馆藏的这件铁质火器学名火铳。在这件火铳的产出时代问题上,当代学者看法与馆藏官方的注释相悖。根据馆藏记载,此件铁质火铳在明代生产、使用。但学者在进行一系列研究和实际观测后,认为此件火器产于宋开庆元年到元大德二年之间。这件极为罕见的特型火器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向,会因所判别的存在历史时期不同而大相径庭。
1 基本情况介绍
此件铁质火筒的外观造型相对简单,通体为长圆筒状,全长50厘米左右,有中空的膛筒结构和铁质实心的尾部;铁质铸造薄厚分布不均,火筒表面比较粗糙;在结构上,外表看此件火筒的中膛部也可视作前膛是一个整体,中空有孔,无药室和前膛之分,中部稍粗,两端略窄;筒口为圆形状,筒口部分由于铸造或是腐蚀呈现薄厚不均的铁质口径。此火器外表看似简单,内部构造却是十分精巧。通过内部观测,可发现火筒内是有药室和前膛部分之分的。在药室分离连接的铁质内壁上存在一个大约3厘米的锈洞,保证火器的正常使用。
此火器的膛部内部结构值得研究。在内堂壁上还基本保留着一些灰渣沫状污垢层,内膛前半段的内壁明显有火焰高温灼烧的痕迹,而内膛后半段到尾部并没有高温使用的痕迹,后半部分内膛表面平整光滑,可见此件火器制造工艺的水平是十分高的。在膛部后半段向下可发现一个直径约7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形药室空间,通过锈洞与膛部连接;用手指沿此锈洞触摸可以摸到底部药室结构的表层铁皮薄厚不一;火筒表面与药室内壁的铁皮铸造并不是一个同心圆,表面与药室内壁有高低不同的凸起,形成一个类似于椭圆形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内壁越接近锈洞部位铁皮越薄,铁质厚度沿尾部逐渐加厚。火筒的尾部也十分特別,不是直的圆筒底状,而是圆台形。底部宽度向四周延伸,火筒上台面要比底部下台面面积小。由此,可以确定火铳的点火口在整个筒状结构的尾部。
2 盐池火筒的时代特征分析
通过总结各路学者对此火筒的铸造工艺、材质特点、结构特色等的分析,我们大致得出对此火筒所处时代的分析。基于馆藏的官方注解我们更合理地探究了此类火器所处的时代特征。
2.1 筒柱状的火器形状体现的时代特征
在铁质火筒出现前,古代火器以纸质、竹质为主。由小型的木制“突火枪”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铁质火器,铁质火器以哪种形状出现对目前的历史研究来说是还未明晰的问题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铁质火器是金属管形的元大德二年的火铳和元至顺三年的金属火铳。这两件火铳的尺寸形状大致相同,相距几十年的时间。但这两件火铳都不同于简单的木竹制火铳,其都有隆起的药室、外翻的铳口等成熟火铳具有的特征。根据历史记载,从宋开庆元年的纸质简单“突火枪”到大德二年出现的铜质武器“大德火铳”,火铳由木竹制造到铜质大型火器的跨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之间必定经过了铁质火铳的衔接过渡。此件盐池火铳很有可能出现在这两种火铳年代之间,作为进阶火器填充了我国古代主流火器的空白。
2.2 火器内部构造体现的时代特征
剖析该盐池火铳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该火铳在结构上是非常特别的。它由药室孔隙直接连接膛部的二元结构在以往发现的火铳结构中显得独树一帜。像大德火铳、西安东关景龙池火铳、黑龙江阿城火铳等都由结构分明的前膛、药室、尾部三部分构成。再之前的纸质、木制火铳都由简单的纸筒构成表面结构,无法承载药室这一结构的重量。因此,都竹、纸火铳都为简单的二元结构,所承装火药都比较少。此盐池火铳在内部的大体结构特征上可看作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发展过渡的产物。
药室作为此火铳的主要结构组成部分,其特点也十分凸显。首先盐池火铳的药室部分有明显的向外隆起部分。这点主要是为了扩大火药盛放的空间。纸质和竹制的火铳不可能有这样的隆起结构,但大德年间和至顺年间的火铳又没有类似隆起,说明盐池火铳在铁质火铳的结构上是较为落后的,药室位置铁质厚度的收缩现象又说明这件火铳在抗爆裂上比之后的大德和至顺火铳缺少设计的结构常识;其次,通过与比较普遍的大德二年与至顺年间的火铳对比,盐池火铳的药室长度远小于上述两种火铳,而其总体长度却不低于上述两种火铳。在药室长度的设计上,盐池火铳大体上接近早期的纸质木结构火铳。这点基本说明了盐池火铳的产出时期相对较早,在火器设计上是不够完善的阶段;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基于材质的特别,盐池铁质火铳在铳管的薄厚设置上薄厚不一,最厚和最薄的部位可相差约0.5厘米,而后期较成熟的大德与至顺火铳的铳管壁设计都薄厚均匀。但由于后者材质以铜为主,所以后者整体铳管结构的重量要比盐池火铳大得多。这些结构特点制造上的差距都可以说明盐池铁质火铳所处的具体时代特征,在宋开庆元年到元大德年间,火器制造商水平在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提升。盐池火铳极有可能是早期非纸质火铳的原型,也是我国古代火铳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
3 盐池铁质火筒体现的历史价值思考
3.1 我国古代火器材质性能认知过程的研究价值
火药爆炸是能量释放的过程,在空间上这种能量释放是全方位的。火铳是人类收拢聚合火药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并将其朝一个指定的方向进行释放的工具。这需要火铳可以承受这种爆炸膨胀与压迫爆炸膨胀产生制约力量,要求火铳的材质必须有一定的延展性。我国古代的火铳材质以铜质居多。但最早出现的火铳到底是铁质还是铜质,这点还无法可知。历史学者曾提出在明洪武年间之前没有铁质火铳出现,但盐池火铳的出现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盐池铁质火铳的结构材质特点进行时代推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推断出古代火器发展的基本过程。人类在火器研制上是有一条延续道路的,在找寻最坚固、最具耐性的火器材质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竹木纸质、铁质到铜质的过程。古人得出铁质虽坚硬耐热但不如铜质所具有延展韧性,故将火铳主体材质逐渐改良为铜质。盐池铁质火铳的出现更加明确了我国古代火器材质选择的发展历程。
3.2 古代火器设计理念和要求的发展特点探究价值
谈及盐池铁质火铳的整体设计理念,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火铳管壁的厚度不一,最薄处大约只有0.1厘米。在火药爆裂的瞬间,火铳的承受冲击力只能以“木桶原理”为依据,以最薄处的承受冲击力为计算指标。以此为衡量标准,盐池铁质火铳只能算作残次品,这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火器的质量要求并不高,很有可能处于新型火器的开发创新阶段中。谈及爆破承受力可以想到后期火铳的加强箍设计。上述的大德和至顺火铳,包括此盐池火筒都没有加强箍的设计。这说明这些种类的火铳在设计上都只算作早期设计,一些强化优化的设计还没有成型。
3.3 古代火器铸造工艺的演变价值探索
通过比较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无论是大德还是至顺年间的火铳外表都有明顯的范缝痕迹。而盐池铁质火筒表面相对光滑没有范缝,并有明显的捏造痕迹,可见此火筒不是翻造出来的,而是由工匠手工捏着成型的。铸造手法特点说明在大德和至顺年间应该有火器铸造的翻造模型了,并且较多出现的火铳可说明此时期的火铳应该可以批量生产。相较而言,盐池铁质火铳就更像一件孤品。而盐池铁质火筒周身没有发现铭文标注,这也印证了其不够成熟,造物不是正规批量产出的特点。
4 总结
盐池铁质火筒的形状、材质、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特点,相较于后期的成型火铳都有很特别的特点。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此件盐池铁质火筒应属于我国古代早期火器铸造类型。其在古代整个火器发展历史上既是时代特征的载体,又是火器演变过程的过渡衔接,准确深入的研究可挖掘出更多藏匿在这件或其背后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家昇.火药的发明和西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陈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钟少异,齐木德·道尔吉,砚鸿,等.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J].文物,2004(11).
[5]王荣.元明火铳的装置复原[J].文物,1962(3).
【作者简介】王生岩(1968—),男,汉族,本科,文博馆员,工作于盐池县博物馆,担任盐池县博物馆馆长一职,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博物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