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
2019-12-23张玉甫
摘 要:我国明代时期手工业十分发达,其中以玉雕最为典型。陆子冈是玉雕大师,在明代嘉靖、万历间享有盛名,更因技艺超群,于明穆宗年间被召入宫,专为皇室琢玉。陆子冈对玉雕这门工艺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对传统玉牌制作工艺进行了优化与改良,使其重获生机,并流芳百世,成为最为经典的器型之一,至今仍备受推崇。为了感谢陆子冈对玉雕做出的努力,后人也将玉牌称为“子冈牌”,以示纪念。希望文章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明代;玉雕;陆子冈;子冈牌
1 陆子冈的籍贯与生卒年
《中国经济史辞典》明代财经人物与经济史料篇记载:“陆子冈,或称‘子刚,长期在苏州定居,开办琢玉作坊,以‘碾玉妙手闻名朝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先生1984年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的研究论文载:“陆子冈,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太仓州是陆氏的原籍,苏州则是其后迁居开办琢玉作坊的所在地。”
关于陆子冈的生卒年限,没有清晰完整的记载,来自陆氏家乡太仓市的文史资料显示,陆子冈大约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即1522年。在康熙版的《吴县志》及民国十七年版的《木渎小志》记载中,明确透露出陆氏的卒年岁数:“陆子冈,碾玉名手……,年未六十,忽有方外(出家)之意,为僧治平寺(苏州西南郊)十余年,不入城市,亦奇人也。”据此记载,陆子冈未到60岁时,出家十多年,以此判断,约卒于70岁时。结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根据崇祯版《太仓州志》相关记载,推算出陆氏卒于1592年的判断,陆子冈生卒年约为1522—1592年,即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年。这一判断,完全吻合了上文陆氏家乡关于其出生时间的资料记载,同时也吻合了北京、台北两地故宫博物院专家李久芳、邓淑萍等数位学者在不同角度对陆氏生活时间的论证。
2 陆子冈的成就
《苏州本土品牌企业发展报告——老字号卷》记录:陆子冈出身名门,因家道衰落,自幼来到苏州横塘学习琢玉,于嘉靖十八年(1539)师满后,自立门户,后将作坊迁至阊门内的专诸巷。《木渎镇志》和故宫博物院资料显示,陆子冈所创办的子冈作坊涉及工艺丰富。《木渎镇志》记载:“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镶嵌无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宫博物院出版物《紫禁城》记载:“陆子冈,擅长圆雕、镂雕、阴雕、镶金银丝、嵌宝石。”综上所述,陆氏的子冈作坊在当年已是一家品种丰富的珠宝工坊。
子冈作坊创始人陆子冈,凭借自身对书画艺术的修为,首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新型玉佩“子冈牌”,一改明代玉器的陈腐俗气,引领了苏州风格的玉器,得到当时缙绅的欣赏,在“官匠户”制度下,赢得可以“自创品牌”在产品上落款留名的权利和可与文人平起平坐的特权。子冈作坊出品的器物,均琢其名号“子冈”或“子刚制”,就算是进贡给皇帝的贡品“茶晶梅花花插”(据民国二十三年《故宫周刊》第364期记载,该作品为“明陆子冈制茶晶花插”印款“子冈”;1960年,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顾铁符、乔友声鉴定,鉴定意见为:“陆子冈作品传世及少,定为一级乙文物)、子冈牌等,均琢有“子冈”二字。因此,“子冈”已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在宝玉石上的品牌符号
嘉靖四十年(1561),陆子冈技艺已炉火纯青,他制作的一件琢有“嘉靖辛酉(即嘉靖四十年)陆子冈制”白玉盒,传世至今,曾于1980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被公认为是陆子冈的精品之作。因子冈玉器工艺精良,在當年就市价不菲,与陆氏同时代的文人王世贞(1526—1590)所著的《瓢不瓢录》中记录:“今吾吴中陆子冈治玉,皆比常价再倍。”
陆子冈晚年在苏州城外的治平寺出家为僧,且无子嗣,其玉雕技艺被专诸巷里姚、郭、顾等姓氏的玉工弟子自发传承下来,陆子冈所擅长的“诗书画印”入玉设计与平面减地技法,成为后世玉工沿袭和传承的主要载体,子冈牌成了玉行四百年来长兴不衰的经典之作。至清初,专诸巷玉工世家以郭、姚两家最有成就。资料记载:“清代玉器,继承了陆子刚为代表的明玉,做工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乾隆中期,玉器手工艺进入了全盛时期,苏州玉工最为出名,清宫造办处玉作名匠郭志通、姚宗仁等,均是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广文先生的研究论文显示,后世子冈玉层出不穷,因其成为店肆品牌,并多代相传。目前能看到的子冈牌可分为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四个时代的作品,明、清两代的子冈牌在博物馆及收藏者手上多有所见,以故宫博物院最多,为明代遗存或清代宫廷收集,有明显的明、清时代特征。近现代、当代子冈牌多见于交易市场与个人收藏。清后期,由于太平军攻占苏州城时,专诸巷一带被纵火焚毁,当年的那些苏州玉工世家纷纷逃至上海、天津等地躲避战火,因时局动荡,玉石原料匮乏,大多玉工都已改行。新中国成立之初,苏州玉雕作坊只剩6户71人。所幸,20世纪90年代末,有郭氏后人郭忠华先生木本水源,辞退公职,继续从事子冈玉作的事业,并把子冈品牌的珠宝店铺开向全国。2007年,中华全国工商联珠宝商会授予子冈公司“中华珠宝名店”称号。
苏州的玉雕行业组织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起举办“子冈杯”“陆子冈杯”玉雕作品展及玉雕大赛,每年一届,举办至今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玉雕赛事和展会,因此也提升了苏州玉雕的行业影响力。
3 关于陆子冈“用刀”刻玉的误传
有此一说,陆子冈用刀刻玉,秘不传人,等陆氏死后,这个技术就失传了。此说令很多人信以为真的原因是它源自明崇祯十五年出版的《太仓州志》,原文为:“陆子冈者,用刀刻玉,子冈死,技亦不传。”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在其《中国古玉辨伪》一书讲道:关于陆氏碾玉,有刀刻之说,如《太仓州志》指陆子冈用刀刻玉。而时间略早的徐渭却有“昆吾(昆吾刀,传说中削铁如泥)锋尽终难似”诗句,上述记载颇令人费解,莫非《太仓州志》记载(用刀刻玉)是受到了徐渭(诗句中“昆吾刀”)的影响?
另一位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邓淑萍女士于《考古研究》2011年第9期发文,揭示了这一讹传的起源:“16世纪,因文彭、何震等文人所带领的篆刻之风,在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兴起,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欣赏雕刀在印章上错落有致、神采风骨俱佳的书法。在这样的风气下,激发了陆子冈的灵感,利用陀具(碾玉工具)在高硬度的玉料上创造雕刀的效果,因而那些不懂矿物学、工艺学的文人,误以为陆子冈会直接用刀刻玉,陆子冈也未说穿底细,直接用刀刻玉这个谣言流传了50年后,就被修地方志的官史正式记载在《太仓州志》中,自此,就继续愚弄了爱玉族4个世纪。”
【作者简介】张玉甫(1966—),男,大专,编辑,中国玉雕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玉器艺术评论家,研究方向:中国玉器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