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绵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2019-12-23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特色农业是凭借当地独有的农业科技和产业基础、土地和气候资源等独特的农业资源形成的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产业链,追求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业市场细分的需要。
绵阳市拥有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具有强大的投资吸引力,重点以肉制品、白酒、蚕桑和茶叶为主要生产、加工和投资方向。绵阳市政府积极推动以上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扩大食品消费市场需求,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市场细分,增加特色农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对于绵阳市的农业及特色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都具有深刻、长远的意义。
一、绵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绵阳市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3.8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1.27亿元,同比增长3.7%。烟叶播种面积为5公顷,产量为10吨;中草药材播种面积为9274公顷,产量为31839吨;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为69542公顷,产量为1939227吨;桑茧产量为7816吨;茶叶产量为3139吨。绵阳市特色农产品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安县魔芋、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堑山米枣、高芥酸油菜等一大批具有绵阳特色的优势农产品。[1]
2017年,四川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成,引进资金7.1亿元,该园区主要发展麦冬、水稻、桑茧和休闲农业四大主要产业。绵阳市政府目前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实行“品牌强农”战略,特色农业也有了初步成效。
二、绵阳市特色农业发展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降水充足
绵阳市为四川省地级市,约占四川省总土地面积的4.2%。绵阳市属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年平均气温约1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20毫米,年均雾日在3~61天。就地形条件来说,绵阳位于绵山之南,地势北高南低,以平坝(18.6%)、低山(14.53%)、低中山(34.04%)和中山(11.23%)为主,受地貌影响,绵阳市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绵阳市雨量充沛,水系发达,常年水资源总量为118.82亿立方米。2014年,农用地面积为17976.6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林业和畜牧业为辅。(数据来源:《绵阳统计年鉴2011》)
2.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绵阳市位于中国“西三角”中心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成绵高速公路及复线、绵遂高速公路、绵广高速公路纵横全省,以及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连通三城。同时,绵阳南郊机场航班通航国内二十多座城市,是四川第二大机场,属于我国中型机场。由于这些区位优势,绵阳市生产并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远销海内外。并且,绵阳市水系纵横交错,水运发达,利于水上运输。
3.产业基础良好,利于招商引资
历史上绵阳市有多年的种植传统,对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绵阳市工业企业较少,规模较小,污染较小,且一般远离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区域。绵阳市拥有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它为整个绵阳市招商引资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农业人才,为绵阳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内部劣势分析
1.自然灾害多
绵阳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绵阳市位于龙门山地震带,由于地震造成的土质松动,以及夏天降雨量急剧增大,极易造成洪灾;并且由于山地较多,岩石破碎,在地震以及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灾害。这些灾害通常来说规模大,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影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原状。
2.生产规模小
一般而言,绵阳市的特色农产品主要以家庭生产和加工为主,这种在形式上通常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难以进行管理和发展。一定的规模是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前提,并且家庭生产和加工还面临着风险、市场价格波动等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容易打击农户对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绵阳市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3.特色农业标准化程度低
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上下游生产加工能力较弱,只能做成一些简单、粗糙的低端产品,难以开拓高端市场获得较高利润。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家标准的食品认证(如绿色食品认证)缓慢,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低端农产品处于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阶段,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拥有稳定的份额。
4.农村物流成本高
绵阳市属丘陵地区,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成本高,物流方式单一且传统。一般由家庭生产的特色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使物流成本增加,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迟缓、农业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业物流的有效发展可以通过产生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加工价值,促使农民增产增收[2]。
(三)外部机会分析
1.政策鼓励
2019年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四川省积极孵化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标准化能力。培育新农业企业,建立品牌化、规模化的产业链,发挥本土优势,建立川字号系列特色农业品牌,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现代化企业,创造本土农业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四川省打响特色农业的名号,扶持本地企业并创造更高经济效益和价值。
2.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逐渐旺盛起来。尤其在农产品市场细分方面存在许多空白,市场缺口大,消费者日常对特色农产品消费水平渐渐提高,并且消费结构的日益转变也要求特色农产品向高端、绿色、健康的标准靠拢。
(四)外部威胁分析
1.缺乏资金支持
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银行贷款支持,三是农民自身投入[3]。扩大资金支持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政府财政、大型企业、个人、国外资金和契约性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来源[4]。因为存在农业投资回报期长、投资人对特色农业了解程度低、农业保险难以推广等原因,融资渠道狭窄,农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投资技术、吸引人才,也难以购买专业的设备,农业企业不易进行扩张,盈利水平仍然较低,发展往往进入瓶颈阶段。
2.上市渠道不畅
目前,特色农产品一般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加工,由于货物提供数量较少、种类较分散以及产量不稳定,普通家庭这种小批量生产的农产品往往难以集中运往大商场进行贩卖。信息交通的不便利造成了信息孤岛效应,市场中介的不发达导致特色农产品上市艰难。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也是农户和市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后果。
三、绵阳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一)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
将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品牌化管理,首先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要及时引入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来要求产品质量,推出以“健康、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的品牌,为将来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做好准备、打牢基础。强化产业规范引导,建议政府、企业、农户共同进行协调,共同打造由政府大力扶持、企业品牌推广、农民标准生产的特色农业品牌。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特色农产品增值潜力大,需要先建立特色农产品上下游完整的生产链才能完成增值。增强低端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是要从源头进货,从农户手中获得未加工的或经过粗加工的农产品,再按照国家标准严格生产,企业全程进行质量把关。这样做一是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二是杜绝了利润流失,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有效利用“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
目前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能鼓励各农业企业实行一定的市场细分并迅速抢占市场。目前,我国农业仍然处于较低程度的信息化。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抢占市场资源,拓宽上市渠道,有效地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准的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