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2019-12-23

人文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戏剧情感音乐

郭 悦

音乐具有时间艺术和抽象艺术两重表达的功能,也可以在主体和主体延伸两个不同的维度灵活转换。既可以作为主体直抒胸臆的表达内涵,也可以通过渲染、延宕、感动、引导、比喻、假借、对比、反差等方式,帮助戏剧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内在情感与所在世界达到契合,缔造复合多元的艺术魅力。特别在场景蓄势情绪的积累、情节的转折、矛盾的隐喻和爆发以及情感的延宕等角度,音乐都可以完成陈述、渲染、提示的功能。甚至可以有效地引领受众的判断和潜意识。对剧情进行概括,对人物性格和潜台词进行解构,对镜头画面收拢集中,对情感蓄势完成爆发。音乐是戏剧影视作品和受众主体之间有效的情绪同化,是视觉和表演同步相扣的闭环。戏剧影视作品是在传统结构和内容之外,构建多维审美最有效,最直接,最贴切的艺术手段。

一、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的概念

戏剧影视作品是群体艺术的综合表现,古老的戏剧形式发展至今,在多媒体等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和辅助下,不断变更和进化着创作形式和观演关系。无论创作者还是戏剧观众,在题材选择、表达形式、作品长度、表演风格和观看习惯甚至作品传播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导演手段的多元和更新,始终都在满足观众不断进步的视听需求。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在完成构建戏剧影视作品综合艺术的基本任务上,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普遍意义上戏剧影视作品之于社会传播及社会价值的功能性定义。同时也阐述了艺术的效能——表达美和传递美。音乐在戏剧艺术中,对艺术效果的“增幅”就是对美的表达和传递。让人感同身受美好,同时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道德教育功能,音乐及构成音乐的形式对人们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人的善恶观念、情感、意向、信念的教化功效。戏剧影视作品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有且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戏剧影视作品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

音乐在突出戏剧影视作品的感情、加强其戏剧性、渲染作品的气氛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作品以后,它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

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按照在作品中出现的方式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又叫客观音乐,功能性音乐又称主观音乐。

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语言不能到达时,音乐就出现了”。许多戏剧影视作品中情感层面的表达都是由音乐来完成的。

二、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

根据戏剧影视作品创作要求,音乐怎样更深刻地叙述内容,更丰富地呈现人物,更新颖地充实形式,这是对导演构思和美学呈现的双重要求。音乐是作品的主观表达,也是观众的心理呼应。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成功的主题音乐给塑造人物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是潜在上的心理提炼,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或一种场合看不见的含义。主题音乐在塑造人物时,不是机械地随着人物的出现而出现,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人物心理的变化等多种因素而进行多种手法的变奏发展,从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二)抒发感情

用它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刻化人物心理活动,是潜在心理上的提炼。比如说剧情进展过程中,某一个特定场景,一种人物关系,用言语无法表达透彻,那么就用音乐来表现。在电影《三块广告牌》中,主人公是一位刚刚失去女儿的母亲,而凶手一直未被寻找到,那种痛苦与难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叙述的。影片开始,她独自行驶在公路上,空旷的马路,与忧郁且低吟般的音乐,全方位地展现了主人公痛苦、压抑、无助、绝望以及思念之情。用音乐的语言表达,迅速将观众带入故事结构中。随着她看到路边破旧的广告牌,停车驻足,音乐也根据人物内心层次的变化,转化音乐风格,用音画对位的方式,将主人公及观众从悲伤的思绪中拉回,用音乐反衬情感表达,为主人公若有所思的心中做决定,做情感传递。

(三)渲染气氛

它可以为戏剧影视作品创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来深化视觉效果,为时间和地点创造更令人信服的气氛,起到中性的填补背景作用。氛围的营造更多的是指场景,当剧情进行到一定状态时,往往需要音乐去营造一种气氛。在电影《寂静之地》中,这时,音乐在其中始终贯穿,增加了悬疑恐怖的气氛。全片几乎没有台词和人物对白,节奏与速度的对位,画面很慢,音乐节奏很快,使电影中的恐怖气氛营造得更加饱满。主人公的惊恐、紧张、害怕、无助、悲伤;怪物即将来临的悬念烘托,让影片想要传达的紧张气氛更加立体。像悬疑片、恐怖片、科幻片,惊悚片的题材,很少用传统音乐来表现,更多采用抽象的现代音乐来表现。因为现代音乐对影视剧的应用领域扩展更大,它将音乐形容为“波”,所以现代音乐声音即是音乐。

(四)结合动效描绘背景物

用它描述作品中赋予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导演经常会把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音乐动效来加以强调和渲染。在戏剧作品《安妮日记》中,大量的爆炸声、空袭声、警报声、军队搜查的跑步声,来体现二战时期时局混乱的背景环境。音画平行的形式被广泛应用,目的是让画面情绪与音乐的情绪相同,让观众在感官上,产生“审美联觉”。它更能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想象力,在表演时对剧本中设置的规定情境信念,人物情绪感受和动作的反应,都不由自主地被激发。

(五)剧作功能

音乐就是剧情的一部分,是舞台的无象色彩、是台词的不言而喻、是动作性的无形体现。音乐完成了剧情的补充说明,人物和故事在音乐的支撑或烘托下继续生发。音乐可以产生感情或情绪,每种音乐其实也都对应着一种情感和情绪。音乐能渲染那些明显而简单的感情,表达渲染敏感的情绪,还能传达沉浸、沮丧和友善的情绪。既是剧中人的“触景生情”的因果链条,也是观众“触景深情”的解读融入。这种形式在戏剧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电影《归来》,当《渔光曲》的旋律缓缓响起,主人公回忆的思绪,数年的等待,重逢的情感,用音乐元素抽象且充沛的情感表达,代替直白的台词,直抒情感共鸣,推动剧情发展。音乐在这里超越了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范围,做了诗意的延伸。

(六)音乐蒙太奇

作品的多元多维叙事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戏剧影视作品中普遍的现象。不同场景、甚至时空的场景情节跳转,能强化悬念的构建和矛盾的激化。音乐可以“以线串珠”完成情节、场景之间的关联和串接,让故事的表达更具备逻辑性,让交替的情节不致紊乱,可以说,在音乐的串联作用下,为叙事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作品时间、空间跳跃交错的,即我们所说的“音乐蒙太奇”。

关于“音乐蒙太奇”,从这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的切换过程中音乐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从一个时空跨越到另一个时空的转接中音乐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这种音乐配合舞台场景的电影手法就是“音乐蒙太奇”。

一般来说戏剧影视作品除了主题音乐外,还有与剧情表现的感情相同或相反的两种表现方式。

传统的线性逻辑之外,音乐兼具强烈的非线性逻辑表达。即音乐可以将不同环境场景中的故事元素,重新拼接组合到不同环境中。也可以将人物的性格、情感、意识用最快捷直白的方式,跨域和重塑于另一个时空环境。人物是丰富立体的,音乐恰可以在常态的舞台行为之外,塑造多元的人物形象。如电影《你的名字》,利用音乐转换叙述不同的场景,虚化独立的人物个体,用音画对位的形式串联场景交错、时空交错的人、事、物。因为有了音乐的配合,将观众带入了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会使观众产生跳戏的感觉,同时也跟着音乐情感及剧情发展沉浸其中。这样的音乐手法,不仅仅应用在舞台作品、影视剧作品,电视作品中也大量的引用“音乐蒙太奇”来辅助作品叙述的实质。

“音乐蒙太奇”不仅可以根据场景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组接,还可以将场景变化而声音不变或是在相类似的舞台画面中,采用不同的声音,这样就将不同的场景锁定在同一情感基调上。像戏剧作品《心灵游戏》中,在表现回忆的内容时,使用的音乐与产生回忆时的背景和回忆者的情绪相配合,而并不根据内容产生变化。主人公唐果开始讲述地的故事时,音乐则是一直根据她的情感基调,贯穿始终,也没有因为场景的改变,来变换音乐。

“音乐蒙太奇”最重要的是让杂乱无序的画面得到统一。它造成了一种纵深感和层次感,将不同的时空影像在同一时间展现。形成了对比和全局感,有时又可以造成一种纷繁混杂的感觉,用于体现不同的人群所处的状态或人物的复杂以及处于激烈斗争中的心理。

为建立一个场面的戏剧性高潮奠定基础,并使之圆满结束,音乐可以完整地表达整场剧作的结束,也可以将作品中意犹未尽的感觉表现地无与伦比,很少有什么戏剧影视作品是在沉默中结束的。

音乐的节奏和速度,最直接地影响着受众的生理感受,是不需解释和分析,直接作用的艺术效果。因此可以构成对受众最直接的引导。根据音乐的节奏设计镜头和舞台动作的实例不胜枚举。许多戏剧影视作品在人物心理激动、剧烈外化和舞台冲突、气氛营造的紧张、危险、悬念等方面,都非常重视音乐节奏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采用舒缓的音乐把强烈的快速场景节奏拉平,在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主人公在护送小女孩回家的途中,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一系列的误会。快节奏的镜头剪接,奔跑、追赶、躲避,配合紧凑的音乐节奏点,都在小女孩看见妈妈的那一刻,曲风由快至缓,转换成轻松、欢快的音乐。一方面调节舒缓了观众一直紧绷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紧张的节奏,做了一个戏剧节奏上的暂停。

为时间和地点创造更令人信服的气氛。例如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城市还是乡村,是文革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等等,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不一样的音乐符号以及音乐风格。特定时代的音乐风格,可以迅速将人拉回到特定的年代中。无论戏剧作品还是影视剧作品,都应该根据需要,运用各个时期的各种音乐类型来展示。

音乐同样具有提示性。例如主人公喜欢某个特定的音乐,导演会在作品中,加入相同的音乐元素,或者用这样的音乐元素表现人物。有时,选用的音乐旋律,歌词,主题,也可能是主人公心情的写照或作品含义的影射。

三、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音乐声源的出现形式

按照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就是从声源出现形式上来分可分为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画内音乐也称为客观性音乐,是舞台场景内提供发出音乐的声源或者通过歌舞场面但看不到声源但能联想到声源的一些音乐。画内音乐是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具有写实性和真实性,也是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通过直观的感受到画内音乐的声源,自然而言的产生认同感和音乐的代入感,对许多情节的解读起到了“身临其境”的功效。音乐的个性特点以及欣赏共识,也可以补充和丰富剧情的表达,提供剧情所处的地域年代等方面,便于推动剧情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像电影《三块广告牌》,音画对位得恰到好处。当杰森在看威洛比警长给他的信时,画面中又有女主人公投掷燃烧瓶,这时不可能是有声源音乐,而这样的功能综合,即是有声源音乐的转化,也有无声源音乐的表现。音乐缓缓地铺入,镜头带到杰森的近景,看到他戴着耳机,给予有声源音乐的真实性。这段音乐在不同画面的交替中,又形成了音乐蒙太奇的手段。与此同时,音乐也铺垫想要报复警察局的女主人公,打电话给警察局,无人接听的合理性。在爆炸声响起时,杰森摔倒在地面,耳机掉落地面。但是音乐继续进行,音量也逐渐变大,转换为无声源音乐。一是对杰森看信回忆的一种情感中断,二是将音乐继续延续在画面中的有效解释。

画外音乐也称为主观性音乐,指在画面内找不到声源的,是导演根据作品的需求人为地加上去的,是导演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创作观点和创作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也是刻画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心理活动的重要方法。画外音乐具备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深度的艺术体量,是对剧情和导演意图在感性上的二度深化。许多“催人泪下”“情不自禁”的审美体验,都是通过画外音乐的传递来完成的。画外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并不完全拘泥和贴合剧情,而可以更开放式,更浪漫的表达。戏剧作品《安妮日记》,在彼得与安妮站在桌子上,畅想生活的美好时,音乐所起,烘托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面对战争,两个孩子对于生命、和平、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临别之际,那句笑中带泪的“明天见”,也在音乐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二)音乐决定画面的呈现意义

当音乐决定画面时,音乐不仅起支配作用,它还决定着画面中物体传达出的信息的意义。电影《泰坦尼克号》,船即将在大海沉没,乐手在甲板上演奏乐曲,随着剧情的推进,演奏的曲目也相继变化,突出导演的精神个性。镜头的另一边,转向缓缓走进驾驶舱的船长,在他关门的一刹那,音乐的混响增大,空间感增强,传递出船长的绝望与无奈。此时的音乐被转化成无声源音乐,用来描绘船长的心情。

(三)画面的呈现意义决定音乐,画面通过对特殊动作和信息传达来决定音乐。

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主人公顺利送小女孩回家,而自己也将返回自己的国家时,音乐是作为无声源音乐出现的,将剧情推至高潮。随着小女孩不停地摇晃铁栏杆的声音进入,从没开口说过话的她,试图张嘴传出的呼吸声,音乐也逐渐变小,突出小女孩喊话的气息声。当她用尽全力喊出“叔叔”两字时,音乐再一次推向高潮,将人物感激与惊喜的双重情感,渲染到极致。在这里,音乐是配合画面,带给观众更大的感官刺激。

(四)音乐与画面共同决定效果

当音乐和画面共同决定效果的时候,听觉和视觉元素虽然不同,但互为补充。他们需要在一起创造效果,不能单独存在。戏剧作品《心灵游戏》中,五个人一起回想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同样的音乐,每个人作出的表情动作却有鲜明的反差,是画面与音乐完美的结合,相互的补充,制造一个抽象意识形态。

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抽象的一类,正因为这种抽象的自由,使音乐成为最能触动人们情感的一种“世界语言”。当导演在设计作品时想要表达的场景或者內在意义的体现时,使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将会给作品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为作品增添新的活力与精彩。如果只考虑音乐的美感,没有“量身定制”主题性、人物塑造性、音乐元素视觉传达等因素,则会让作品黯然失色。现在越来越多的导演,从深层的艺术创作,逐渐到利用音乐将作品赋予新的生命活力。伴随观众日趋成熟并不断进步的欣赏需求,也要求艺术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在承载符号、情感、节奏、速度等自身功能性的基础上,与各类艺术形式合力作用出更多维、丰富、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猜你喜欢

戏剧情感音乐
有趣的戏剧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戏剧类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