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京剧服饰的艺术作用

2019-12-23王光伍

人文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褶子京剧服饰

王光伍

京剧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被称之为国粹。京剧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民族之瑰宝,是人们精神世界里一朵璀璨的花朵。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其不仅要有优秀的表演,同时还要与音乐、舞台美术等共同配合才能塑造出京剧艺术精品。其中,京剧服饰在京剧艺术中的表现作用至关重要,其对于塑造表演角色的外部造型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京剧艺术中的服饰概述

京剧的服饰,是以明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参照了宋、元两代服装的样式,同时吸收了清代服装的某些特点,经过历代艺术家繁荣概括、提炼、美化形成的。可以说京剧服饰融会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服装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形成了美观、夸张、概括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京剧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蟒、帔、靠、褶、衣。在这五类中,又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性别、性格、行业、经济状况等有更详细的区别。

京剧的服饰一开始都是为扮演某一个角色而设计的。因为好而流传下来,服饰多了,逐渐形成了程式。如穿黄蟒的是皇帝;穿红、紫色蟒的是大臣;穿官衣的是小于大臣的地方官;穿衣裙的是夫人小姐;穿坎肩和裙子的是丫环。武生穿的褶子多绣飞禽;小生穿的褶子多绣花卉;贫困书生穿的褶子上补着不规则的杂色绸子,叫富贵衣;头上缠着带子,身上系着裙子表示这个人有病等等。所以京剧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他的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人品等有个简单的概念。京剧界把服装叫行头,是各种角色穿戴的服饰总称,它包括: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以及附属于服装范畴的辅助性、服饰性的东西。比如戏衣的名目就很多,重要的有蟒袍、官衣、靠、箭衣、帔、褶子等二十多种。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材料上主要采用缎、绸、布等。戏衣的纹饰有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等。由于色彩、纹样和质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蟒”是行话,一般观众把它叫做“龙袍”。京剧里帝王将相大多数都要穿这种服装。蟒的样式是圆领、大襟、长袍,腋下开叉,配有异色宽边,叫做“摆”,前后襟下面绣海水江牙图案,男蟒周身绣团龙或行龙;女蟒绣丹凤朝阳等图案,下配裙子飘带。

“铠甲”行话为“靠”。这种服装依照古代战争时所披的甲胄设计。武将扎上“靠”,表现出人物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英雄气概。靠分男靠、女靠两种。男靠前后身分为两片,用素缎绣鱼鳞花纹,靠肚呈虎头形,两肩做成蝴蝶式或虎头形,长袖紧口,颈口配云头领,腿的两侧系靠牌子,背子还系有插靠旗的皮套,名为“靠壳”。

“褶”在京剧服装里,属于便服,穿用机会特别多,不论哪个行当或哪种身份的人物都可以穿这种服装。褶子和从前人们穿的长衫类似而特别肥大,和尚领,袖子尤其阔。旦行的褶子为对襟,略短。褶子如绣有飞鸟、蝴蝶、花卉等图案的称为花褶子;没有刺绣的称为素褶子。

“帔”,绣有团龙团凤图案的黄帔,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绣有鹤、鹿、牡丹、花卉等图案的帔,为宰相、重臣、绅士、夫人、小姐等人物所穿;状元登科和新婚拜礼时穿大红绣花帔;一般文人学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为大领、对襟、宽袖;男帔较长,女帔至膝并配有裙子。

下层人物各有专门服式。除兵卒的衣外,刽子手、龙套均有特定的衣。渔家、堂倌、书童穿对襟粗布衣裤。天真活泼的少女,穿绣花的袄子、裤子,腰间系汗巾或四喜带,显得秀丽多姿。还有僧人、道人穿的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神仙人物也有各自的衣式。

上层人物的服装除蟒、褶、帔外,还有宫衣、太监衣、官衣、箭衣等。宫衣为公主、郡主等人物所穿,周身绣花并缀有飘带、缨穗,下配裙子,肩上罩云肩,显得格外娇媚尊贵。官衣是文武官员办公理事所穿的服装,胸背绣有方形图案,如仙鹤、旭日、海水等,以红色、紫色为高品位,黑色次之,黑色不绣图案的为黑素,为下级官吏的服饰。箭衣小领、大襟、紧腰、窄袖,袖口马蹄形,并带纽扣。

京剧里的人物头上所戴的统统称为“盔头”。“盔头”有盔、冠、巾、帽等类。“盔”系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分有许多种类:虎头盔、倒缨盔、大额子盔、夫子盔、草王盔、帅盔等。凡戴盔的都是重臣武将,具有威武庄重的气质。

京剧中各类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称“王帽”、“唐帽”、“堂帽”。帽为圆形,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并有许多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称为“流苏”,为皇帝专用的礼帽。封侯者戴侯帽,它的两旁有宽翅,翅的边上垂着穗子,握有兵权的,顶端加戟头,称为台顶。“汾阳帽”俗称文阳,与相貂略同,金地龙纹,缀有绒球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用于权势显赫的宰辅。纱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左右加翅;由于翅的形状不同,又有“方纱”“圆纱”“尖纱”之别。一般说品位较高的文官,纱帽的两侧插长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长圆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纱”或“圆纱”,含有贬义,多为奸臣丑角所戴用。

水袖的名字来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种衬衣,演员穿戏衣时,里边要衬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长一点,露在戏衣的外边。后来,演员发现这种衬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护戏衣,而且还可以用于歌舞表演,就逐渐把它放长,脱离水衣,直接缝在宽袖的戏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气;挥袖,表示叫人离开;招袖,表示叫人来;摆袖,表示飘洒自如等。《打神告庙》是敫桂英接到王魁休书以后,痛诉于海神庙的一场独角戏。在这段表演中,演员交叉使用水袖的功夫,再配合表演身段,更突出了桂英的悲愤心情。

胡须的表演又称为髯口功。京剧里老生、净、丑都挂髯口,各个角色利用髯口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种种感情。现在常用的髯口有三髯、满髯、扎髯、丑三髯、吊搭等十多种。老生的髯口功所表示的意思,如捋须表示整理;托须表示思考;挡须表示着急;绕须表示喜悦;吹须表示恼怒等等。在舞台上髯口功要配合其表演加以运用。在《乌龙院》这出戏里,闫惜姣逼宋江写休书。演员运用抖须、甩须、吹须等功法,表现宋江着急、惊恐、激怒等复杂心情。

翎子,是古代武将在盔冠上插的两根雉鸡尾,表示官职比较高的将领,也作为英勇善战的象征。艺人为塑造人物把雉鸡尾加到七、八尺长,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做出许多优美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生、旦、净、丑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翎子功有掏翎,有衔翎,有绕翎、刷翎、抖翎、摆翎等多种。可表示喜悦、得意、沉思、惊恐等各种情绪。盔上的珠球的妙用,如演关公的演员,演到刮骨疗毒一场,既神态自若地在用心下棋,又让盔上的珠球抖动发出声响,以表示手术的疼痛。

甩发是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一绺长发,演员可以通过舞动甩发,表现人物的情绪,这种表演技巧叫甩发功。甩发功,一般有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如《周瑜归天》中演周瑜的演员就是用甩发功,表现人物的激愤、惊恐、绝望和挣扎的心情。

京剧舞台上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羽扇等多种。扇子功法有挥、转、托、合、遮、扑、抖、抛等耍法。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种舞姿,刻画人物性格。

京剧里的“旗”很多,如帅旗。它是大本营的标志,同时也是两军胜败的象征,旗不倒兵不败。在生活中,风是看不见的,京剧把它有形化了,制成风旗。而水旗、云片则把自然界本来流动不定的形态固定化了,然后经过演员的舞动,再让它活动起来。大旗在武场里用它抄筋斗,表现搏斗,还能耍出各种旗舞。

二、京剧服饰的艺术作用

(一)表现人物类型的表征

京剧服饰与京剧表演一样,表演为一出完整剧目和处理各类人物,它可以分为多种行当,而且通过各自的行当动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剧服装也不例外为能塑造不同人物,分门别类地划分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专业行当,它们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范畴和具体使命。

笔者以大衣为例论述。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论及大衣行当的范围及作用所涉及的有关人物领域,明显可以看出它塑造的大都是文职官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等范畴的人物。另外从服装样式来看,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蟒、帔、褶子、开氅、宫装、八卦衣、官衣等服装在袖口处均有水袖,这正是区别于二衣、三衣之间的不同。

(二)尊卑权位的写照

在京剧中,尊卑权位通过服饰能表现出很强的力度。

京剧服饰的用色受到“五色”观念的影响,同时有其自身特点。服饰色彩上,它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即正色与间色。上五色包括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包括紫、蓝、粉、湖色、古铜。在中国古代,黄色与红色是最为尊贵的象征。黄色是帝王专用色,京剧中黄色蟒袍也为剧中皇帝、皇后、贵妃等所专用,杏黄色较为稳重,为剧中王子、亲王、王爷及有地位的老旦等一类角色穿用,以显其高贵地位。如刘备、刘秀、李艳妃等。红色为尊严、权力的象征,它表现出一种高贵庄重的气质。红色蟒袍多为剧中公伯王侯等显要人物穿用,如曹操、孙尚香、杨玉环等。红色官衣为三品以上的官员、状元、使官等一类人物穿用,故而,在京剧舞台上,区分官员级别有“红为府、蓝为县”之说。

再如舞台上的各种冠帽,也能体现出剧中人物等级的明显不同。冠帽翅子的样式,基本有三类,即向上、平直、向下。这是区别剧中人身份的明显标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有这种翅子的冠帽如皇帽、皇巾、九龙冠、扎镫、相巾等,都是皇帝和高级文武臣僚戴的。一般中下级文官戴的帽子,如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桃叶翅纱帽,都是用的比较平直的翅子。宰相戴的相貂也用了平直的翅子,但其翅子很长,尾端略为上翘,就同一般官员的帽子区别了开来。

(三)悠久历史的符号

回顾服饰历史。19世纪末,强调曲线的紧身曳地长裙,20世纪70年代充满青春活力的“A字裙”和活泼性感的“迷你裙”,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体现女性的自然曲线美。反观上述文字,笔者认为可以看到不同服饰作为不同时代的符号性意义。

中国戏曲服装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在此以蟒服为例,它作为京剧服饰中体现统治阶级地位的代表,其在造型布局与色彩、图形装饰的运用等方面,无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体现着人物性格特征和道德上的审视。蟒服中的纹样更是涉及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包括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民俗习惯等等,还集中反映象征父权、象征天人合一的皇权、象征宗教观念的物态和图形。这种装饰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浓郁的传统文化。

(四)艺术美感的流露

京剧传统服饰不受时代、地区、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服饰演绎无数的人物,并不使观众感觉雷同。人的服饰是形式美的一种体现,而它不仅是形式美,也从一定意义上彰显着内在,正所谓形式即内容。京剧中水袖的运用,是美感的一大体现。男用的水袖一般长一尺有余,女用水袖长两至三尺,其作用为表演时延长和放大人物的肢体展现力,体现思想情绪、感情,同时创造出许多优美的舞姿,增加舞台效果。毋庸置疑,水袖舞动如波,轻盈飘逸。

美是一种主体感受,在这一点上,京剧中的服饰所起到的作用是更为直观的,显而易见的。

结论

单就服饰而言,当无法直接观察生活理念时,可以通过特定文化时期的典型穿着和时装来观察,对选择的服饰可以显露出许多十分重要的观念,京剧服饰亦然。实用、美观、奢侈、传统、成熟、个性、内涵等,这些观念属于文化价值和信念,是服饰行为的动力。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向大众展示了国粹的内核与外延。

猜你喜欢

褶子京剧服饰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动物“闯”入服饰界
褶子的迭奏:德勒兹论巴洛克艺术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回忆之旅》可爱老人的日常遛弯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自动美颜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