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派《西施》中的西施人物形象塑造
2019-12-23刘絮
刘 絮
学习梅派京剧,离不开对代表剧目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在学演中融会贯通对剧目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塑造,是提高表演者学习与研究水平以及后期实践过程中的创作水平切实有效的途径。在山东这片有着浓厚京剧艺术氛围的土地上,梅派戏、梅派角色的舞台呈现较为局限,西施角色别具一格且所见极少,分析西施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文章也较少,很多资料无从查起,分析西施这一舞台人物形象意义重大。此外,作为京剧表演艺术方向的研究生,通过跟随专业导师及名师名家对经典名剧中的人物表演、唱念做出精细学习与研究,可加深京剧表演艺术中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与体悟;而经过分析京剧梅派《西施》中的人物形象,亦能够完成从一个只知京剧表演技巧的初级学习者到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京剧表演研究者的过渡,实现从学习表演阶段到进入研究阶段的跨越,开启对京剧表演更深层次的探索。
本文把京剧《西施》中的西施人物形象作为研究方向,以《京剧梅派〈西施〉 中的西施人物形象塑造》为题,从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纵观全剧,综合人物特点、人物特色归纳出人物形象的独有特征,结合关键场次的人物情感、人物唱念提炼出技巧性的人物塑造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和研究的目的。
一、西施的形象特征
在中国京剧的舞台上,美人题材的剧目屡见不鲜,尤其以中国四大美女为题材的剧目更是被观众所喜闻乐见。西施,又称西子,名夷光,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形容四大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之美。相传少女西施于溪水边浣纱,水面倒映出她美丽的面庞,鱼儿们看到了竟然忘记了摆动鱼尾,纷纷沉入了水底。从此,“沉鱼西施”的代称在家乡附近流传开来。
(一)以身报国的美女
历史文献中对于西施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并不太多,最早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等,彼时的西施不过简单以“勾践乃以美女宝器另种闲献吴太宰噽”一笔带过,并未有过多详载。而随着文人墨客对“美人”的特殊情感和浪漫想象,西施被加工成为具有政治含义的美女形象。1923年,京剧梅派大师梅兰芳先生根据昆曲剧目《浣纱记》编演创排了《西施》这部京剧古装新戏,京剧《西施》一剧中的戏眼,首当其冲源于她“美女”的人物特质,把这位带有传奇色彩又集精忠报国精神于一身的美人搬上京剧舞台。西施长得到底有多美呢?且从京剧《西施》中的几处出场来看。在第四场中,范蠡与西施初次相见,范蠡“来至在苎萝村停鞭审视,看那旁浣纱女绝世芳姿”,忍不住“想我范蠡为国勤劳,已近中年,尚无室家之乐。若得与此人成为婚配,可算得三生有幸了”,虽尚存理智“如今国家多难,这妻室之事那里还能提起”,却又“看这女子神采非凡,定然不是寻常之辈,待我上前问他的名姓。”范蠡是何许人物?越国的士大夫,阅人无数。见到西施的第一眼竟然不知对方名姓,就想娶她为妻,可见西施容貌倾城,惊为天人。在第十一场,西施要入吴城的消息不胫而走,百姓们的蜂拥追捧,万人空巷只为一睹芳容,连门官都说“越国进来的美人西施,生得是天上少有,地下难寻”,还“定下了章程,每人看一次收一钱”,结果确有路人叹道“兄弟们,你看这西施,真是天仙下界,神女临凡,我花了一钱看了一回,灵魂儿都被勾去了,怎么好?哎呀怎么好,勾去了!”吴国大街小巷被百姓们围堵的水泄不通,不亚于现在的明星开演唱会的架势,足以证明西施美人的名气早已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到了第二十四场,西施夜晚闲步至响屧廊前畅怀心事,自语“自到吴宫,十分得宠,朝朝侍宴,夜夜笙歌。那吴王已是沉迷酒色,不理朝纲,把当年地英气,已消磨过半了。”此时的吴王喜战,连连破灭几座城池,正是意气风发之势,然而遇见了西施,一切宏图伟业抛之九霄云外,流连于西施左右,西施之美貌,美得惊世骇俗。
由此种种,范蠡的反应,百姓的追捧和西施的自诉,西施绝对当得美女之名。然而西施不是一个普通的美女,而是一位以身报国的美女。她在第四场与范蠡初见时,一得知对方身份即刻就问:“不知越王现在吴邦怎么样了?”紧接下来西施与范蠡对话更显她与一般美女的与众不同,二人念白中可见端倪:
西施 我想越王乃是一国之主,如今落到他邦去与人家看马,思想起来好不伤痛人也!
范蠡 想我越国有数千里之地,人民有数十万之众。竟无一人替我越国去往吴邦报仇雪恨,叫我怎不痛恨?
西施 听大夫之言,难道说我越国之中,竟无一人能够前去报仇雪恨么。
范蠡 我想此事少不得要应在小娘子的身上,
西施 哎,奴家乃是懦弱的女子,怎么能够前去报仇雪恨呢?
范蠡 只要小娘子应允,这亡国大仇就报得成了。
西施 大夫此话怎讲?
范蠡 娘子有所不知,想那吴王夫差,乃是酒色之徒。我将娘子献与那吴王,夫差必然见喜,定能将越王释放回国。那时小娘子在吴王宫中随机应变,这报仇之事又有何难?
西施 大夫既有报仇之心,难道我这女子就无有救国之意了么?但凭大夫吩咐,西施无不从命。
范蠡 只因越国久丧败,大事全仗女英才!
西施 大夫不必挂心怀,为国报仇是也应该。我去吴邦无挂碍,留名万载女裙钗。”
西施是一个苎萝山村的女子,常于溪边浣纱,可见她不过是个小地方的平民姑娘。她对范蠡的才华豪情早有耳闻,心生倾慕。而范蠡此时也对西施一见钟情,心生情愫,二人本应该谈论儿女情长,花前月下,可此时谈起国仇家恨,越国的悲惨境遇以及民不聊生的惨状,西施虽身为女子却依然能于幽静处得闻天下大事,伤怀于母国受制敌国,对国家命运堪忧下的自身命运感到迷茫无力主动担当起了救国的重任,也就是说她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先觉,剧本为西施这一美女形象注入了精忠报国的人物特征。
在戏曲舞台上,四大美人的戏码不少,比如表现杨玉环的《贵妃醉酒》,表现貂婵的《吕布戏貂婵》,表现王昭君的《出塞》等,她们都是美人又各具特色,《西施》里的西施比起他们,多了些主动行为,有思想,明事理,懂是非,清楚知道有国才有家,牺牲自己换得家国复兴,从而西施这个美女人物,得以于封建女性角色塑造里脱颖而出;传统戏里女英雄的戏码更多,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樊梨花等英气十足,都是号令三军,统帅八方的女中豪杰,西施又比她们多了些阴柔之美,以柔克刚,曲线救国。与她们不同,她不是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女英雄,而是一个以美色迷惑敌人,以身报国的美女,一反人们脑海里的固定的报国形象,她美貌,虽然不是上战场杀敌来报效国家,却愿用一己之身换取越国的复起,她这种鲜明又独特的美女形象特征才显得尤为突出。这是西施形象的一个鲜明独特的特征。
(二)功成身退的智女
西施不仅是一个以身报国的美女,也是一个功成身退的智女。《西施》第三十七场,国仇家恨得以平息之时,西施选择跟随范蠡泛舟归隐,选摘一段对唱作为分析:
范蠡(唱)整顿山河心事了,
西施(唱)五湖烟水任逍遥。
范蠡(唱)百年富贵谁能守,
西施(唱)功成身隐是英豪。
范蠡(唱)远望春山颜色好,
西施(唱)桃花千树逞新娇。
范蠡(唱)云水光中来放棹,
西施(唱)一行白鹭上春潮。
范蠡 娘子你我二人,成功身退,浪游五湖,可算得逍遥自在了。
梅先生为京剧《西施》讲了一个美好且圆满的故事结尾,西施虽牺牲了个人清白,却以一己之身力挽狂澜,与吴国大战胜利之后,范蠡没有在意传统封建的贞洁观念,与西施游历五湖,逍遥自在。西施盛誉之下,居功至伟,没有向越王要求高官厚禄和钱财封赏,没有向范蠡要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前途,而是甘愿与范蠡一同卸甲归隐,不得不说明西施有着非同一般的聪明智慧。京剧《西施》中的西施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或者说决定?前面所讲京剧《西施》由梅兰芳先生改编自昆剧《浣纱记》,是单独提炼和细化了西施这个人物,除西施与范蠡、西施与吴王夫差、范蠡与越王勾践几条主线之外,并未对所有人物做过多的性格和思想的演绎。昆剧《浣纱记》是根据梁辰鱼的明代传奇《浣纱记》改编而来,我们可以参考其中分析端倪。
《浣纱记》原著中讲到,越王勾践战败之后,把自己降格为奴,妻子自请为妾,为送西施入宫并取得西施的信任和忠心,不惜认其为姑母。可见越王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君主,十年的卧薪尝胆,越王终于借西施的美人计瓦解了吴国,战胜了吴国,西施范蠡居功至伟,百姓中呼声极高,可谓计谋有多深,忌惮就有多深,那么越王此刻会不会生出嫌隙来呢?聪明且智慧的西施必然想到了。西施在吴宫做内应之时,实际上已经成功得到了吴王的宠爱,吴王倾举国之力为其修建宫廷庙宇,只为博得她的欢心,如果她在意或者看重的是金钱和地位,那么她已经得到了。然而西施对皇权毫无流连,对金钱从未动摇,她想要的只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和一个不被奴役的国家。西施与范蠡的计谋最终完成了复国大愿,同时,他们也清楚的知道,与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在夺取政权之后杀戮功臣良将之事不胜枚举,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都是这种情况最真实的写照,西施基于这样的深谋远虑而选择功成身退,可见她不仅仅是一位深明大义以身报国的美女,更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智女。
关于西施这一人物的故事和传说版本甚多,在宋代大曲曾慥《乐府雅词》中载录的董颖《道宫薄媚·西子词》中,则记录了西施另一个结局。第六歇拍中写到:“鸾存凤去,辜负恩怜情,不似虞姬。尚望有功,荣归故里。降令曰:吴王赦汝,越与吴何异。吴正怒,越方疑。从公论,合去妖类。峨眉婉转,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渺渺姑苏,荒芜鹿戏”。吴王被杀,西施希望越王论功行赏,自己忍辱度年也可荣归故里,可当初那些恳求她前去吴国的殷勤嘴脸全部变成了厌弃鄙夷,世俗的谩骂唾弃,都变成了杀她的利刃,等待她的是三尺白绫,了此残生。这样的结局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也由此我们延伸思维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另三位美人,在戏曲舞台中剧目也所见甚多,她们的结局同样悲惨,如杨贵妃命丧马嵬坡下,貂蝉死于关羽刀下月影,王昭君魂归匈奴大漠狼烟,西施作为四大美人中唯一舍己救国的女性人物,不管是前面《浣纱记》中的西施,还是后来梅兰芳先生改编作品京剧《西施》中的西施,她所表现的不仅是美貌多情,而且深明大义,进退有度,聪慧过人。有救国复兴的勇气,当家国出现危难,身为女子用计谋曲线救国,更有全身而退的智慧,不贪恋权势金钱,保全了自己和范蠡的性命。也正是她的这种智慧,得以在复杂纷乱的战争年代,退出宫廷争斗,和夫君范蠡隐居世外桃源,更获得了美好的姻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梅先生的《西施》选择了人们所乐见的版本结尾,让西施和范蠡隐身而退同泛五湖去了。也因为人们赋予她的这种智慧,使得西施这个人物更加鲜活丰满。
(三)有爱有恨的凡女
西施是一个以身报国的美女和功成身退的智女,但是剧作并没有把她简单化和偶像化,还写出了她平凡的一面。她本是山村中一个农家女子,她也像普通女孩一样爱美、爱打扮,第四场浣纱一折,西施天真无邪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对清波时照影自整罗衣”。她也同样期许自己有一段美好的姻缘,“怕只怕损玉颜青春易去”,西施的一句念白道出此刻心境:“每日在溪边浣纱,倒也清闲自在”。此刻的西施,是无比自恋自爱的,她也有小儿女的情爱。而后第四场中西施与范蠡初见:
范蠡 我看小娘子神采非凡,一定不是寻常之辈。请问上姓?何方居住?请道其详。
西施 尊官容禀。多蒙尊官身光降,细听民女说端详:苎萝村中来生长,西施小字叫夷光。
范蠡 苎萝人人中仰,果然绝色世无双。久闻苎萝村中有一女子,名唤西施,原来就是小娘子。卑人失敬了!
西施 岂敢岂敢!请问尊官上姓?
范蠡 卑人上大夫范蠡。
西施 噢!原来就是范大夫么?
范蠡 正是。
西施 奴家不知,多有得罪。
这场戏表现了西施情窦初开的情怀。这是少女西施第一次见到她心目中的范大夫,面露娇羞,心中暗喜,此时的她对范蠡爱国忠君之情怀充满心仪与仰慕。这份小儿女情长正是西施作为一个平凡女子最纯真的状态。即便是范蠡提出让西施去吴宫以一己之身迷惑吴王,伺机复国,西施也一口答应下来。
西施情愿去以身报国,因为她面对的人是自己心中的大英雄范蠡。情愿的理由不外有二:一、用一个小小的自己换得越国的复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再做亡国奴。二、得到范蠡的青睐,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收获一份美好的姻缘。此时天真单纯的西施,将男女之爱化为了救国兴邦的大爱。纵然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她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从一个山村中天真无邪的少女,成长为深宫复仇的贵人,这其中的爱恨自然是升华到高层面的,这也是《西施》一戏除了艺术魅力之外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西施身在吴宫,虽然已经得到了吴王的无限恩宠,但她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范蠡,西施二十四场中唱到,“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在后宫寂寞的长夜里,唯有靠着对心爱之人的思念才能捱过漫漫长夜。她虽然以身报国,但也有怨恨。第六场西施进宫,谈及患上心痛之症,即便病容,依旧美艳,被世人称为“捧心之美”,这也为之后漫长孤苦的后宫复仇之路埋下伏笔,美则美矣,心痛不止,一段“西皮流水”唱腔吐露心声:
“满腹中心事向谁论?青山绿水看不尽,想起了国仇珠泪淋。我主吴邦被囚困,含羞忍辱到如今。满朝冠盖全无用,倒叫我红颜舍命行。眼望吴城心神不定,此一去拼生死扭转乾坤。”
一个昨天还在溪边浣纱的无忧无虑的少女,今天就要像一个士兵一样,远别爹娘进入吴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前路不知,胜败难料,生死未卜。西施心中除了爱,更有恨。放眼望去,这满朝的文武百官,到了复国安邦需报效家国之时,都成了无用的摆设,竟要一介女流去力挽狂澜?这似乎是残忍冷酷的。西施尽管有着爱国之心,心甘情愿牺牲自己,但是也流露出对满朝文武深深的失望之情。
她也有普通离家远走的女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二十四场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南梆子”唱腔正是叙述了西施这样的情怀:
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
每日里浣纱去何等清闲。
偶遇那范大夫溪边相见,
他劝我国家事报仇为先。
因此上到吴宫承欢侍宴,
并非是图宠爱列屋争妍。
思想起我家乡何时回转,
不由人心内痛珠泪涟涟。
冷静下来细想,西施之所以成为《西施》,称为典范,恐怕绝不仅仅因为它讲了一个美人故事,而是贵在它所传达的思想蕴涵。当代社会里不少女性有这样的认知,她们往往把自己与异性的爱情和自身的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贪念甚至较之过去更加严重。再看西施,她对范蠡是由衷欣赏的,但依然先叹“红颜空有亡国恨”,再问“何年再会眼中人”,她已然得到吴王夫差所给予的无尽恩宠,却时刻不忘“并非是图宠爱列屋争妍”。同时,西施心中也有隐恨,恨心爱之人将自己送入无尽的深渊,恨自己答应了这场屈辱的计划,更恨自己不是男儿之身。作品本身没有将西施这个人物简单化,她一边明白自己为国献身的道理,但又充满了痛苦,一边要极尽所能地迷惑吴王,同时又无比思念自己的故土和家人,就是这样纠结矛盾的思想更成就了一个丰满,真实的西施,无论多么伟大的女英雄形象背后,也只是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恨。在《西施》里,西施的爱恨绝不止于男女之情,而是对自由的爱情、崇高的信念和美好家国的期许。她有纯净的报国初心,却也能保持清醒的亡国之恨。《西施》巧用特殊人物定位言志,结合了艺术创造与思想意志双重因素,塑造了一位集以身报国的美女、功成身退的智女,同时又是有爱有恨的凡女这一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三性统一”不谋而合,使得西施身上所体现的大爱情怀这一鲜明的女性特征更让后人敬仰。因此,西施这一形象是一个有血有肉、富有生活美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一个独具特点的女性人物形象。
二、舞台表演中对西施的形象塑造
西施形象见于舞台历史由来已久,排陈开来,有宋代董颖所著的大曲《薄媚·西子词》、元代关汉卿所著的杂剧《姑苏台范蠡进西施》和宫天挺的《会稽山越王尝胆》、明代汪道昆的杂剧《五湖游》以及梁辰鱼的传奇《浣沙记》。以上各种除了后来演化而来的昆曲名剧《浣沙记》外,我们已无从得知舞台表现特点之一二。大家都知道,梅兰芳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博学前人的基础上,对京剧唱腔、表演乃至音、服、道、效、化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将前人的精髓掰开揉碎进行二度组合和创作,这些创新反映在一出出戏里,就是梅派艺术的标志性表达。与此同时,梅先生先后编演创排了如《西施》《霸王别姬》《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麻姑献寿》《天女散花》《廉锦枫》《洛神》等十多部古装剧,同时也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旦角行当——花衫。他多次谈到“花衫”的诞生时解释,以往青衣和花旦的区分十分严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演员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力。因此在他的创编中将青衣和花旦不仅在装扮上有所融合,做工和唱工也兼而有之,对不同性格的女性表现力更强了。
(一)花衫行当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运用花衫这一行当塑造西施这一人物形象,梅兰芳先生在此剧中进行了独特的艺术革新。首先在京剧的伴奏上,首次将京二胡加入乐队,京二胡与京胡的密切配合使该剧的音乐旋律及元素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变,节奏更为细腻,成为京剧音乐史上的里程碑。而仅在“水殿风来秋气紧”一折里,音乐组成就有二黄慢板、二黄散板和西皮的南梆子不同声腔、多种板式。而二黄板式对于塑造西施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唱腔处理上也显得极为细腻讲究,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可见一斑。
其次花衫行当也运用在京剧程式化身段表演上,梅先生参照汉代张衡《舞赋》里所提到的“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以长歌”设计了“翳面”的身段,创作“羽舞”强化了梅派的歌舞戏特点,戏曲“歌舞演故事”的美学定律通过“羽舞”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无疑是个考验。旦角演西施,花衫的行当定位毋庸置疑。从西施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来看,首先西施在进宫行使复国大计之前是一位娇丽活泼的少女形象,进宫之后需要载歌载舞取悦吴王时是华贵的贵妇人形象,而幽居深宫满腹惆怅时又是端庄的大青衣形象,这三类形象由一位旦角完成,很好地诠释了花衫这一行当形成的意义,既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表演技巧,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突出唱工,有唱有念,有做有舞。
在头面和服装上,更加突显了花衫行当运用的重要意义。梅先生自古代书画作品和敦煌壁画中的美人仙子画像中得到启发,一改之前旦角千篇一律的大头装扮,效仿古代美人云鬓高耸的发型,梳高发髻、戴点翠正凤头面,彰显女子的乌发如云和修长脖颈,这也就是后来被统称为的“古装头”。服装方面则在腰间加以腰带束腰,更显舞台上的女子窈窕身形,这样的视觉效果使得身材被自动切割为三七分,芊芊细腰,修长体态,把女性的婀娜之美衬托得淋漓尽致。以《西施》“水殿风来秋气紧”一折为例,西施着红色云锦绣花古装衣、白色海棠绣花上腰百褶腰包,搭配平金牡丹绣花腰箍、红色绣花镶南珠革带,外罩光片绣花斗篷,举止间波光粼粼,既显她宫廷贵人的雍容华贵,又将她美人之美更加突出。用花衫行当塑造西施这一人物形象,在服装和发型上更加贴近观众对古典美女的想象,视觉上就仿佛古代的美女西施出现在眼前。
另一出京剧梅派经典古装戏《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花衫行当。尽管同样都是以花衫行当塑造人物,有同样的古装扮相、同样加入京二胡的唱腔设计,也有载歌载舞的身段编排,但在舞台设计上,西施依然有着不同的考量。虞姬、西施这两位同样是战乱年代的美女,梅先生根据人物身处的环境和背景,设计了不同的主线。因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也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武将的气质,那么身段上加入了“剑舞”,在表演上加入武功功底的舞蹈动作,既婀娜又英气,潇洒又流畅,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西施则是在执行迷惑敌人的任务,以美色示人,主要展示的是女性之美,所以给她设计的“羽舞”则曼妙且妩媚,回眸一笑倾倒众生,看的吴王都忘记了喝酒。感情的把握上,虞姬与项羽的爱情,是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自刎那场戏,更是肝肠寸断,感人至深。西施在剧中感情的层次就更为丰富,众人面前要戴着假面应对敌人,一边思念爱人终日不能安寝,因此,即便都是运用花衫行当诠释人物,西施这个角色依旧有她的独特性。
《西施》这部戏很梅派,然而梅派“没有特点”便是最大的特点,即唱、念、做、舞的均衡全面发展,让学习者以“平衡自然、落落大方”的舞台风格诠释梅派艺术之美。想把京剧《西施》的表演提升到一定层次,除了唱腔、程式、身段等等既定规则,一定还要将戏中的人物情感融合到这些规则当中,更使得运用花衫行当在塑造西施这个人物的过程中灵动细腻,有着极佳的欣赏性和研究性。
(二)在前情后续中体会人物情感
在前情后续中体会人物情感,是把握西施情感塑造的前提。梅兰芳先生创排的《西施》一剧以西施命名,共有37场,综观全剧,西施作为一号人物在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每次出场都意味着剧情的发展或突转,而在这样的戏剧任务下赋予她这个人物的情感自然非同一般。37场中,至今仍然上演的有16场,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全剧讲述了西施的一世传奇,传唱度和观赏性、研究性较高的有浣纱、献舞、响屧廊、游湖等几个场次。
“浣纱”一场,范蠡于溪边第一次得见少女西施,向西施讲述越国的悲惨境遇,恳请西施与自己一同救国,西施精忠报国,牺牲个人来到吴宫,西施深明大义一口应允,救国兴邦义不容辞,这时候的西施这一人物情感在塑造上是欢乐明媚的,因为此刻的西施没有阅历也没有城府,想的就是如何帮助范蠡一同报仇复国,情感上小儿女的情谊较多;“献舞”一场是西施与同时进献于吴王的美女郑旦在酒宴上表演的羽舞,二人珠联璧合,翩翩起舞,吴王大喜之下,重金为西施搭建宫殿,至此夜夜笙歌,逐渐荒废朝政,此刻的西施在塑造上有了变化,从单纯的少女变换成一位深宫之中的少妇,会巧言令色也会察言观色,深陷自我矛盾之中,以假面示人,情感上思虑烦闷;“游湖”一场则是西施国仇家恨得报,与范蠡游览风景,从此四海为家,传为佳话。二人得以团圆,喜极而涕。此时在西施这个人物的塑造中情绪是最放松和愉悦的,这其中,响屧廊前的“水殿风来秋气紧”一场是《西施》的重头戏,也是《西施》这部戏中唯一的一场独角戏,它肩负着西施个人的叙事、陈情,也承载着对整剧故事的复述与交待。作为一场独角戏,要把握好人物的情感出发点,在每字每句的唱念当中找到情感依托,必须得对整个故事的前情后续有所了解和体会。也就是说,在这出戏里,演员的首要任务是要剖析角色所处的戏剧情境,把前情与后续所营造出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感、特定处境一一分析到位。比如,首先西施作为“特殊的礼物”被送与吴王,她在吴国的任务是利用美色迷惑君王,使其沉沦,疏于朝政。那么她的心情是复杂的;其次作为一个身负重托的女子,西施须得终日以假面目示人,她的内心是压抑而沉重的;其三,也是最揪心的一点,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二人心有所属,却不得相见,国仇得报不知何年何月,痛苦又烦闷。再有西施已离开故国许久,最终目的尚未达成,思念家中的亲人,在秋夜独自对月,她的思想必然惆怅且伤感。
(三)把握人物的唱念
戏曲作为一种观演相成的艺术形式,是通过镜框式的舞台达到其美学目的的,所以舞台上人物的举手投足都应当有其必然意义,而带着任务来、带着任务走的上下场,更是观众对舞台形象产生直接观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响屧廊前“水殿风来秋气紧”这场戏为例,西施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台上表演,她没有交流对象和相互作用的事件,所以演员在把握人物情感时会感觉没有“抓手”,但如果能够找准人物的行动线,独角戏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便能找到“入口”。这就要求演员要把握好人物的上下场以及寄情于人物的唱与念。
“水殿风来秋气紧”一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六句【二黄】的唱段抒发西施当下的惆怅心情,二是大段念白讲述自身命运,三是一段【南梆子】回忆过往悲从中来。西施的上场设计得尤为巧妙,背景是高墙深锁的宫苑,古树昏鸦,一轮明月孤寂高悬,寂寞清冷的气氛由之袭来。西施幕内唱一句【二黄导板】“水殿风来秋气紧”,“紧”字之前作深换气处理,缓缓吐出,由浅入深,由远到近,完美地抛出,干净利索的收尾,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先声夺人之势开始了她哀怨、忧思的一段叙述。西施上场之时先是背对观众,窈窕身姿,缓缓曼妙,莲步徐徐,光片斗篷波光粼粼,踱步至响屧廊前站立,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连背影都这样美丽,观众不禁开始遐想眼前这位女子便是千古美人西施,视觉瞬间入戏。西施转身面至观众,满头金银玉翠,中间是华丽的正凤,流苏步摇,可她眉头深锁,姣好的容颜愁云密布,整理思绪紧接一句 【回笼】“月照宫门第几层”,“层”字是一个大腔,演唱时捋水袖由右至左边,仿佛在给观众展示这深宫之中、高墙之内数不尽的哀怨,也在手势之间表现了这是一个较大的宫苑花园,有空旷的空间感,更显西施在若大气派皇宫里的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引起观众的同情和悲悯,情绪也随之代入。京剧行内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之说,因为旦角的嗓音普遍贪高,很难将气息平稳住,中音区域的力量相对高音区略显薄弱,但此处选用二黄慢板,更能显示出西施看似波澜不惊,内心无比煎熬的状态。【二黄慢板】“十二栏杆俱凭尽”,“尽”字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长音,要用一个“尽”字,吐露自己对此刻生活的悲伤,对复国使命的怀疑,对未来爱情的无望,这在演员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气息得平稳,声调不卖弄,还要讨下好来,非常见功力。“独步虚廊夜沉沉。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一句,“眼中人”时单指向月,面露一丝哀怨,转身舞动水袖月下起舞,投袖翻袖一气呵成,好像唯有向月亮寄托思念之情,又交待了她此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从中可以看出,西施上场后的“扯四门”游园,并非单纯的秋夜间闲庭信步,而是漫漫长夜无限悲凉的自抑自怜,即使抱定救国之志,也不免女儿家的忧心重重。
唱腔的不同板式往往约定俗成为不同功用,如陈情与抒情一般,可通过节奏的快慢、轻重、缓急来反映人物心境。而此出戏中间的一段念白又属典型的“内心独白”,第一句是“我,西施,自到吴宫,十分得宠”这般自报家门的介绍,随即有“想我越国,被吴王破灭,越王身为囚掳,男为人臣,女为人妾”的无奈和哀痛,还有“如今吴城空虚,范大夫必会趁虚而来,洗辱雪耻,即在朝夕”的雀跃与暗喜,最后是“思前想后,好不闷煞人也”的叹息和隐忧。这段念以韵白念出,讲出了身家事由、所来何处,讲明了家国情仇、亡国之怨,抒发了对心爱之人的担忧不安、心怀期盼,几个层次情感逐层递进,衬以字音、声调的高低顿挫,更出人物情感。
念白之后是一段节奏明快的“南梆子”唱腔:“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每日里浣纱去何等清闲”。两句欢快的唱腔清脆甜美,讲述曾经自己多么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沐春风的心境。“偶遇那范大夫溪边相见,他劝我家国事以报仇为先”。与范蠡一见钟情之下,心有所属的情窦初开,在这句唱腔中体会的淋漓尽致,此刻的高腔飞流直下,使西施不禁地联系到国仇家恨,欲爱不能,欲思不得,国之兴亡才是最紧要的。“因此上到吴宫承欢侍宴,并非是图宠爱列屋争妍”。西施带着百转千回五味杂陈的心情入宫探听情报,为了完成复国的重任,她成功获取了吴王的信任和宠爱,但是并不是西施的本意,那个曾经单纯的女子不得已在宫中违心度日,假面示人,虚伪奉承。每每想起这些内心都十分的痛苦和纠结,唱腔中的情绪也渐渐透露出哀伤,“想起我家乡何时回转,不由人心内痛珠泪涟涟。”西施也只能眼望着月亮寄托思念之情,想起自己的家乡,家中的亲人和心上的爱人范蠡,不由得心痛起来,眼泪涌上双眸。这段唱委婉优美,将念白中的情致通过唱段愈加刻画。从一开始的欢快明媚,感情层层递进,从美好的回忆拉到残酷的现实,由现实的境遇感慨自身的命运,最终也不知未来会何去何从的忧虑哀怨。西施的下场是在回忆往事后“远望着长空中参横斗转,我只得回后殿且去安眠”的无奈之中进行的,她的情绪在一通宣泄之后并未得到疏解,“只得”去“后殿”所谓“安眠”,同时讲到“闲步多时,不觉又心痛起来”。由此得见,一代美人纵然受尽爱慕恩宠,仍摆脱不了其可悲而无奈的命运。一上一下之间,西施的思绪、情怀、命运都展露无遗,她上下场的任务也随之完成了。
唱——念——唱,这三个段落清晰地勾勒出西施的心路历程,也在剧情发展到关键处对前因后果又做了一次交待,看似没有实质性内容,却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此处演员对人物情感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戏的结构与节奏,甚至可以说此出戏演好了,西施这个人物就立住了。
结语
本文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分别以精忠报国的美女、功成身退的智女、有爱有恨的凡女为论点,对京剧梅派《西施》中的西施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分析阐述;进而从花衫行当的运用、在前情后续中体会人物情感、把握人物的唱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西施人物塑造的技巧、方法和体会。着重将《水殿风来秋气紧》一折西施的独立场次作为戏胆进行细致的分析,唱腔中融进情感,情感中刻画唱念,唱念中体会人物。
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壮大,除了需要丰富的京剧表演实践来支撑,也需京剧表演理论的深度来充实和提高,从这一点来说,丰富剧目、丰富角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保持京剧表演艺术生命力的一剂良药,甚至可以说丰富剧目、丰富角色对京剧表演艺术的传播传承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身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把京剧梅派《西施》这一梅派经典的传统剧目和经典人物作为研究对象,确有必要。京剧《西施》就梅派而言具有代表性,西施又是集唱、念、做、舞于一身的梅派代表角色,其观赏性是有目共睹的,对该剧和剧中人物加以关注,对它的舞台呈现将产生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