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剧《易·文》的美学精神表达

2019-12-23张立喜

人文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周易舞剧纹理

张立喜

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创作出品,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集合“一念舞坊”的青年创作人员与捷克主创团队合作共同打造的舞剧《易·文》在济南、青海以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等地演出后反响强烈,好评不断。笔者作为该剧的剧务宣传人员,台前幕后到处跑,自然体会要多一些,听到、看到和感受到观众们对该剧的喜欢和赞誉倍感荣耀与自豪,仿佛如沐春风,给少许浮躁的心绪以温意,并挥之不去。谨此,对该剧谈些个人所感,记之。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根、大道之源。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舞剧《易·文》尝试着用舞蹈的语言讲述《周易》的哲学意义与普世价值,以具有探索意义的原创舞剧的形式,赋予传统题材现代表达的崭新样式。笔者认为,舞剧《易·文》的创作及精神表达将周易美学之美汇诸于一身,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也可以说,《周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在自成、代代相承、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在舞剧《易·文》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舞以尽意”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剧中七名演员或独舞或群舞,将舞蹈的技巧与周易中的天地变化规律在统一的创意下有机交融,带给观众一种新颖、超脱、空灵、古朴的视觉美感享受。编导独居匠心的艺术构思,轻松流畅的情节衔接,诸多艺术元素的巧妙运用,加上《秦时明月》的美感音乐,简朴素洁的舞美,凝聚出具有诗情画意般的“舞以尽意”的意境之美。

舞蹈是美的艺术,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舞蹈是情的艺术,情在其中,意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之一,《周易》具有深广隽永的内涵,这种内涵蕴藏在舞剧中,只有凭借欣赏者的细心体察、玩味、感悟、领会,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在舞剧中,每一个演员的舞蹈动作都充盈着俊秀婷丽的气质,看似漫不经心,却又随心所欲,把“跳、转、翻”的外在技巧痕迹化为无形之形,似浑然天成。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天空中划出的轨迹,刻写着生命的标记。星转斗移,潮涨潮落,浪花泛起的潋滟,讲述着生命的故事。雨是连接天地乾坤的生命线,时急时缓,滋润万物。树木的枝叶,纹理清晰是对生命轨迹的记录;树木的年轮,纹理厚重是对生命历程的记载;干枯的树干,纹理枯涩是对生命坎坷的纪念。艺术家只有具备这样的敏感和热情,才能进入感物或物感的艺术体验之中,而只有具备最高度的冷静或静穆,才能深入心灵境界,不至于被热情的骚动所困扰。

舞剧《易·文》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成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越言象之外、自然含蓄、天机妙悟、悠然神会、绵绵不尽、余味无穷的哲理和诗情。

二、“舒梦醇醉”的韵律美

舞剧《易·文》用融汇中西的舞蹈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依托现代舞蹈创编手法,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欧当代艺术的风格韵律特征,演绎了生命循环延续的缩影,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随意乱用技巧,不张扬,不浮躁,无需更多外在手段的帮助,仅靠舞者的身体和几根竹竿,通过舞者身体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将竹竿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剧,做到了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的作品。

众所周知,时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需要以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对其进行更加形象、生动的把握和表现。否则,这个时代就会缺乏艺术的积淀。舞剧《易·文》的编导没有把心思过多地放在舞剧内容的表达,而是更为关注舞剧的本体语言。她尝试着从生命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出发,首先是想回归生命的本源和共性,小到每一个动作,大到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用《周易》的理念去解读,力图寻找生命纹理的呈现方式,并且用现代舞蹈理念重新表达传统文化。该剧在创作和表演中,十分注重舞蹈动作韵律与情感的融合。通过造型、形体的变换以及丰富的表情、灯光、舞美等手段去表现情思和意味,去扣动观众的心弦。整场情节结构安排松紧结合,张弛有度,既有动作激烈紧张的表演,又有诗意盎然的舒缓呈现。通过元、亨、利、贞以及元之影、利之影、贞之影七个人物来表达生命的循环,赋予舞蹈形象以情韵,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舞出来。

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融入人的主观感受,倾入人性,在艺术心境与自然意象的互衬相映中返璞归真。竹竿在这部剧作中代表线条,《易·文》中的‘文’,在《周易》中有‘纹理’、‘说话’ 的意思。用竹竿做“线条”,配合翩翩舞姿,艺术化地再现生命的纹理。《易·文》就是用舞蹈的语汇,让《周易》研究的天地万物去说话,去表达,用各自的生命纹理表达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易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日月轮转,阴阳交替,元亨利贞动势呈现,生生不易。元、亨、利、贞,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宋代大儒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元、亨、利、贞,比喻人生和事业历经的四个阶段:“元”是启始,“亨”是发展,“利”是收获,“贞”是守成。将人生的四个阶段融入舞剧表演,随着婉转悠扬的音乐节奏的变化,充满了内在的韵律感。演员的动作明快潇洒、节奏开合自如,时而醉卧于天地之间,时而迎风起舞,时而奔放,时而羞涩,无不体现出独有的韵味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让人们在意醉神迷、出神入化中品味传统文化的无穷神韵。

三、“超然洒脱”的中和美

《周易》具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达到“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及“感而遂通天下”的功能,自古以来一直在启迪人们睿智。阴阳之道是《周易》的核心,也是其“中和”思想的立足点和载体。《周易》把天、地、人统一于“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构成天地、父母、男女等阴阳互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阴阳作为事物的两种属性,既是对立的,也是和谐的。就是说,阳与阴乃世之两美,有相感相合之德,阳遇阴则通,阴遇阳则明,这才能达到生命世界的亨通与繁茂。这是《周易》的精髓,也是“中和”美学观在《周易》中最完美的体现。德和天地,妙赞化育,舞剧《易·文》从《周易》提炼题材、获得灵感、汲取养分。在舞台空间营造方面,简素到极点的舞台,还原为生命初始的状态,比白更白,比黑更黑,《周易》中酝酿的阴阳转换、自然调和,被凝练成两种基本色彩的对比之后,又通过舞台灯光的渲染,赋予其多样的变化。《周易》阴阳交合、浑然一体的宇宙观,对立统一地衍生出了虚实相生、刚柔并济、对称和谐的审美原则及其“超然洒脱”的中和美的蕴涵,通过舞蹈语言的形象创造体现出来。

易生两极,阴阳贯通,云行雨施,品物流行。阴阳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既是彼此消长,又是互相贯通,从而保持整个舞剧形象结构的动态平衡、协调和稳定。该剧融入了东方太极元素,但不是设计明显的太极动作,而是把太极的气息韵律融入部分舞蹈动作中,一种不争春的淡然。演员肢体的延伸,呈现着万物的生长,舞者舞步的律动,伴随着脉搏、呼吸与切肤的温度,表达着生命的焕发和壮大,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隐与显、曲与直、正与反、主与宾、明与暗、疏与密等范畴在舞剧中都有所体现,达成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

“易者,变也,天地万物之情见。”舞剧《易·文》作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2018 年度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舞易华风”三部曲系列作品的开山之作,已足够出彩。相信,接下来的系列作品也一定会更精彩,更让人期待。

猜你喜欢

周易舞剧纹理
百科全书舞剧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舞剧《瑞鹤图》剧照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肺纹理增多是病吗?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甜甜的“蝴蝶茧”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