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成性评价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2019-12-23陶小军徐志立杨静娴李红艳
陶小军,徐志立,杨静娴,李红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常常和终结性评价(如结业考试)相结合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1-3]。形成性评价是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等相关教学评价主体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跟踪,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馈教学信息,既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也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阶段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内外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均有自己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但在目前教学中,还存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性考核评价重视不够的情况[4-5]。尤其是形成性评价方法不能与时俱进,表现为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常常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知识不完全理解。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才培养环境和课程特点,针对学生学习规律,动态监测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情况,完善操作性强的形成性评价方法,使学生有信心、有热情地投入学习。同时,注重增强教师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改变过去教育过度注重终结性考试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1 形成性评价方式和内容
1.1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常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来构成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多关注学生终结性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学生综合成绩的70%~80%,剩余的20%~30%则由学生出勤、问题回答、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成绩等构成,虽然各部分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缺乏师生间的反馈及沟通机制,导致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尤其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状况,因而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及时调整努力方向。
1.2 形成性评价方式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前提。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以反映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设计时就将形成性评价需要监控的课程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课伊始,教师需要将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和内容告知学生,并使学生熟悉与理解。教学是双向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相向而行,投入时间与精力,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锻炼技能、提高素质。因此,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和反馈。形成性评价方式和内容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
1.3 形成性评价内容
目前,尚无一种适合所有课程、教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法。教师需要依据学生、教学管理者反馈的信息反思教学过程,制订个性化与共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需要,进而完善形成性评价内容。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均有帮助。各个角色只有充分理解、积极反馈并合理利用形成性评价信息,才可能将评价结果用来监控学习和调整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报教务管理部门批准后,将平时成绩即形成性成绩占比提高为40%~50%,终结性考试成绩降低为50%~60%[6]。比如,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出勤签到(占5%)、随堂测验(占5%)、阶段性考试(占10%)、作业和讨论(占5%)、实验成绩(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成绩,占15%)、期末终结性考试(期末笔试,占60%)。形成性评价一般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评价教师与形成性评价反馈3 方面内容。
教师评价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习环境不断改善,除了传统的考勤、提问等,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课堂讨论和辩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分析、实验归纳和总结情况及实验报告字迹是否工整、对问题理解的准确性、回答问题或讨论时思路是否清晰完整与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如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外知识与技能拓展情况等,都可被纳入形成性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监控自身学习进度,发现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能督促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达成情况。因此,让学生参与形成性评价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他们及时记录学习进程并衡量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按时完成,从而为下一步努力找到目标和方向。
学生评价教师与形成性评价反馈是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根本途径。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人文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形成性评价与反馈通常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但一般以学期中的1/3、2/3 和学期末作为评价与反馈的主要时间段。评价反馈时,可以由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组织举办学生座谈会或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将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和教研室,同时要求相关教师与教研室提出整改方案。
2 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2.1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往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和传统平时成绩评价。传统的平时成绩评价包括考勤、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与实验报告成绩等,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关注和评价,导致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形成性评价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包括学生“学”的环节,也包括教师“教”的环节,还包括教学活动中各角色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情况,因而可以使师生实时了解目标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2.2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形成性评价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性评价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律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使教师获得学生关于教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有助于督促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与教师间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3 以多种方法、多维度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师生互相评价反馈都引入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同时,形成性评价倡导理论考核与实验技能考核评价并重,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因而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以往以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模式,变为多角色参与、采用多种方法的有动态反馈机制保障的新评价模式。此外,评价过程和方法的多样化也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还能帮助学生巩固强项、弥补弱项,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2.4 体现个性化施教和教育公平
形成性评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质,通过适当的方法和一定的努力都能取得进步。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成绩好的学生,也要照顾到成绩差的学生,因而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适当,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者,形成性评价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度和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调整学习方法,投入更多精力进行高效学习,缩短与成绩较好者间的差距,从而打破“学生成绩差—认为自己不行,努力也没有用—对自己失望而放弃努力—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7]。对于成绩较好者,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与查漏补缺,并进行高效学习和能力拓展。
3 教师和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的角色
3.1 教师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可以利用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将教师从简单“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助者。教师不再局限于“教”的角色,而是需要投入精力分析学情、研究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再仅仅作为课堂内的“知识灌输者”。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场景,教师都可以设置评价点,引导、督促学生学习,考查其阶段性学习效果,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打分,之后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接受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
3.2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的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形成性评价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开展形成性评价能增加学生与教师间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明确自身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情况尤其是薄弱点,同时通过评价教师,使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可通过形成性评价,结合自身情况,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律性,找准努力方向进行高效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非常便捷,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如在网络试题库进行答题自评,也可将学习过程中分析、整理、归纳的相关知识或技能训练方法以文字、视频、音频或动画等形式,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博客、微博、百科等网络平台,以供他人参考。
4 结语
总之,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动态监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使教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简单寻找正确的答案,而是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现状和薄弱环节、达成目标的方法以及自我提高途径。但要注意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而不是简单的评价教学。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操作性强的可信度高的形成性评价标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学习和终身学习,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