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四位一体的分段递进式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2-23周玉琴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养老中职

周玉琴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护士队伍建设及护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大力推进老年护理[1]。因此,根据老龄化社会需求,调整高职护理教育方向,尽快构建医养融合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尝试对已经具备护理通用能力的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老年护理专门人才培养,使其除提升护理通用能力外,还掌握养老服务专科能力,从而使中高职护理教育衔接更加合理,更具实效性,既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又解了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2]。

1 我省中高职护理教育现状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教育部出台了对口升学政策[3],不仅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也为医院培养了技能型护理人才,提升了护理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均可通过高考对口招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职毕业生(升专科或本科)。对口升学一般由学校自主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和网上录取,对口升学的学生(以下称为“中高职衔接学生”)与普招录取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学制3 年。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对口招生比例逐渐增大,中高职衔接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省有卫生类中职学校6 所,高职院校2 所,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大部分选择深造。因此,高职院校招收的三年制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招的高中毕业生,课程体系按照高中起点设计;一种是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来自省内各州县中职学校,这类学生具有学校学习和医院实践的双重经历,在各方面认知更加成熟,与高中生源有很大差别。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部分院校自己制订课程体系或采用普通三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使得中职和高职护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相互独立,存在脱节、重复、断层等现象。因此,对于中职毕业后升入高职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需要知识、技能上衔接更加紧密的新课程体系,避免学习脱节和重复,使知识和技能得到拓展、迁移[4]。

2 我省老年护理工作现状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这从国家层面强调了护理教育服务养老事业的重要性。

养老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从业人员首先要有爱心、热心和耐心,既要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具有对常见慢性疾病的护理、用药及预防保健指导能力。但是,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在知识学习以及工作实践方面缺乏专业性、规范性,大多数在培训机构接受短期培训后上岗,以家庭妇女为主,存在观念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现象。另外,目前养老机构接收的留守、独居老年人大部分身体状况良好,全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相对较少,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缺乏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医养融合或养护结合的服务,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5]。医养融合护理模式就是兼顾老年人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新型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丧失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满足老年人特定的医疗护理需求[6]。

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我们提出构建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四位一体的分段递进式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已经具备护理通用能力的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学生,除提升其护理通用能力外,还培养养老服务专科能力。这能使中高职护理教育衔接更加合理、更具实效性,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又能解我省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成效

3.1 强化养老服务理念教育

在高职护理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现代护理观念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对养老护理服务和养老产业发展潜力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解决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认同感偏低问题,为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消除养老服务行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的怪象。

3.2 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7],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奠定理论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召开中高职衔接护理教育研讨会,客观分析中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为当前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人才的层级结构要求愈发完善。中职、高职护理教育工作者要将传统中职教育“以就业为本位”的观念变为“以升学为本位”,而高职院校要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上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衔接。养老护理专门人才培养要以养老服务行业需求为依据,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目标。

3.3 提升中高职教师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单独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培养一支既能准确把握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过硬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已经具备护理通用能力,部分学生还考取了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因此,他们对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要求非常高。而高职专任教师虽然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临床实践经验欠缺,不能准确把握老年护理服务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鉴于此,可以依托青海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加强院校、校企间的深度合作,聘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参与教学,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外出学习和培训等,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重视中高职教学内容的衔接。这既能满足学生对高层次专业知识的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中高职教育的转段,又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3.4 确定各层次老年护理人员岗位核心能力

深入养老服务行业调查人才需求情况,明确老年服务机构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确定老年护理人员核心能力[8]。初级老年护理人员日常运用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依次是沟通、观察、健康知识宣教、给药、测量、健康检查、生活护理能力,中级老年护理人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依次是沟通、观察、老年心理学、生理学、疾病、用药、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等,需要强化的能力依次是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应急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生活照顾能力等。因此,人际沟通能力、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是老年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同时解决问题能力、预见潜在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是老年护理人员需重点培养的能力[9]。

3.5 制定中高职衔接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老年护理岗位核心能力,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护理职业道德、较强人际沟通能力、护理评估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能在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和中、高端老年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已经具备护理通用能力这一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四位一体的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3 年学习时间中,前1.5 年时间第一、二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中高职衔接的桥梁课程,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理论及基本技能,课内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课间见习在校外实习医院老年康复科室进行,培养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后1.5 年时间第四学期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认同感,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第五、六学期学生进入综合医院的老年专科、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院等进行实习,培养岗位核心能力。这种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四位一体的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分层递进(专业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老年护理专科课程),又实现了岗位能力的递进(护生—护理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专科护士)[10],从而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6 促进课程体系的衔接

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岗位能力递进为原则,构建嵌入式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对中职和普通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进行广泛调研后,制订了新的课程体系,有效规避了高职与中职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11]。除医学基础课程外,增设了护理职业价值观和标准、护理专业人际沟通、护理领导管理及团队合作3 门课程,在桥梁课程模块增设了护理实践及护理决策实践、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概念、高等技能和健康评估、临床护理实践、以循证为基础的护理实践5门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增设了健康老龄化、慢性疾病及康复、护理安全及伤害预防、临终护理4 门课程。增设的课程既满足了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又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

实践教学中,除医学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外,增加了养老服务机构专科实践,包含老年基本服务护理技能、老年心理咨询护理技能、老年常见疾病预防保健和老年养老机构管理技能等实训项目,确保老年护理和老年管理理论与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据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适当增设人文社会课程实践,统筹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的培养[12]。

3.7 立足核心能力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调查显示,老年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排在前3 位的依次是人际沟通能力、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13]。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关爱。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需要开设必要的显性课程(如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等)外,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如课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进行人文精神的内化和服务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文课程,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一个合理、完整、立体的人文课程体系。

3.8 构建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联合实践教学模式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可以采用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整体规划要求,构筑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与校外行业企业合作,同时建立老年护理实训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增加实训、见习、实习课时,让学生在模拟和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专业训练。同时,将实践地点拓展到养老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家庭病床甚至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场所如公园、广场等。这种四位一体的联合实训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服务对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训练中提升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责任感。

3.9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对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综合检验,我院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多层次、多角度、连续性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包括岗位调研、制订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创新教学实践、临床实习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教学、实践顺利进行。同时,引入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对核心课程教师授课的满意度、对教学考核的满意度、学习兴趣、临床和社区实践情况等。同时,对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月收入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进行追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

4 结语

我院在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进行老年护理教学改革试点,构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四位一体的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护理人文关怀、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依托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建立集团理事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学实习医院、各级养老机构与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真正实施集团合作化办学;(2)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整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适时调整,使中高职衔接更加顺畅、更加合理、更具实效性;(3)针对社会对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学生的偏见,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养老中职
养老生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