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大举措促进乡村振兴

2019-12-23

关键词:农户融合生产

程 承 坪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 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乡村振兴的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精神,本文提出十项举措,以期促进乡村振兴。

一、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行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农村的社会矛盾较为尖锐。譬如有些地方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强大,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现象[1]。对此,少数村干部不愿管、不敢管,甚至少数村干部就是家族势力、宗族势力或者黑恶势力的代言人,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秩序,人民群众意见很大。

村干部不属于体制内干部系列,既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编制人员,村干部既是“干部”,又是群众。说村干部是“干部”,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权力,拥有村里人、财、物较大的支配权;说村干部是群众,是因为他们一边从事村务工作,一边从事个人事务[1]。可以说村干部亦官亦民,没有正式的“干部”身份,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规范和约束,政府纪检监察部门对其难以监管,因而少数党性不强的村干部贪腐情况严重,人民群众极为不满。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筑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否则乡村振兴工作会因为缺乏领导核心而难以实现。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

一是县委书记应作为村干部配备的第一责任人,强化村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遴选素质过硬的村领导干部。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从热爱农村、关爱农民、有志于“三农”事业的大学生中选拔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也可以从退伍军人、县乡下派干部、退休返乡干部或教师以及热爱家乡的企业成功人士中选拔村干部。三是加强对农村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决打击贿选,树立正气,确保选举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选出的村干部有能力、有道德、有意愿为村民服务。四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完善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议制度。五是完善党务、村务和财务的“三务”公开制度,接受县乡纪检监察部门和村民的监督检查。六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造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拓宽基层民主诉求渠道,畅通干群信息,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防止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七是建立健全村干部监督检查机制,培养村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的意识和习惯。八是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集中办事制度、民生事务代办制度,做到“急事有人办”“难事集中办”“小事身边办”。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振兴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城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2],城乡之间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可把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等五大类。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包括县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提供的政策性公共服务和生命、财产安全性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防洪涝设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气象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为农业①生产服务的设施或设备,是为农村增加物质资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电网、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是为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人文基础设施则是用于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生活的公益设施,比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农村通信以及用于农产品销售、农村生产资料购买的流通辅助设施。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3]。一是有些乡村组织建设薄弱,公共服务不到位;二是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三是农村电网设备质量较差且用电成本较高,水利灌溉设施欠缺(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有效灌溉面积占一半多一点,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②);四是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较低;五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六是农村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乡村振兴必须有针对性地补足上述短板:

(1)对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治安状况不好的村庄,应加强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2)对于人口稀疏化、空壳化较为严重的村庄,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上,通过撤乡并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口聚得拢、住得下、稳得住,有产业支撑、有生活乐趣、有发展盼头,让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

(3)对于不宜于撤并的少数古村落,则应加强文化保护,着重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旅游资源。

(4)对于已形成集约效应、具有开发价值的村庄,应着重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城镇的互动与融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

(5)对于有特色的村庄,要积极挖掘和开发特色潜力,注入科技含量以提升品牌效应,着重建设好人文基础设施和流通性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或旅游观光产业。

三、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由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农业要由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向既要注重产量更要注重质量、既要发展增产技术也要发展节本增收技术、既要注重食品安全也要注重生态安全转变,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57.5%,而发达国家普遍都高于70%,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乡村振兴,可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攻克一批农业关键技术。针对需求量较大、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农产品,譬如主粮,要围绕提高产能和强化品质来攻坚克难。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环控农业、基因工程、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农业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据悉,农业农村部将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启动“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开展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繁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4],这将有力地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2)围绕提质增效和绿色环保,加强绿色增产增效综合农艺技术、循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防灾减灾等相关技术研究。

(3)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进行农业科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相对接,提高农业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5],旨在增强农业科技研究的针对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院校以及县(市)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政科教企相结合,产学研相协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建立、创新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机构,支持经营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开展农技推广。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实验站和农技推广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效应。积极总结和推广“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6]。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以定点、巡回、包村联户等形式为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推广农业技术,培育一批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群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家致富。鼓励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自办或合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或机构。

(5)加大农村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四、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国71.4%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③。这意味着小农户生产模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小农户通常采用分散、兼业的经营方式,生产效率低,难与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接轨。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提高农业生产率有三种措施:一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二是土地规模化经营,三是进行农业组织形式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虽然我国的国情约束了土地大规模经营的可能性,但通过组织形式的创新,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弥补小农户细碎化生产的不足,使小农户生产方式也能与现代农业接轨。

首先,要在不改变小农户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解决小农户土地细碎化经营的难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指出,要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7]。中国与日本的农业环境及小农经营方式类似,在受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制约时,日本采取鼓励小农户将耕种、植保、收割等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做法,使众多小农户的小服务需求聚合为社会化的大服务需求,解决了小农户细碎化、低效率的问题,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8-9]。近年来,我国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在现有小农户经营格局下,实行统种统收、统防统治及统销统结,以社会服务的规模化弥补了小农户经营的细碎化的不足,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与标准化生产,达到了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以及营销增效的目的[7]。社会服务规模化有效地解决了亿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值得总结、完善和推广。

其次,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增收空间。一是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通过创新“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市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服务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组织形式,形成产销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拓展收入空间。三是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实现收益分享形式的创新。《规划》指出,要发展和推广“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享和联结机制,使小农户能够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收益。鼓励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形成营销共同体,共同打造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化运作,共同开拓销售渠道,共享营销规模化收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政府要完善涉农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明确资本参与利润分配比例上限,保证农户获得稳定的收益。

再次,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解决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可通过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的社会服务组织,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强化服务联结和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亟待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譬如粮食存在高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的“三高”问题。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当前可采取以下四项措施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是根据地区生产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譬如减少“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南方水网密集区生猪存栏数量,增加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生猪存栏数量,适当增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产量,减少非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产量。

二是增加优质绿色产品的产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通过设定优质绿色产品标准,开展优质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行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优质绿色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对品质低的农产品要减少产量,对污染较严重的农产品要严格限制上市,造成社会损害的要进行处罚。

三是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减少供给过剩农产品的生产。譬如,增加大豆及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减少品质较低的玉米产量。我国大豆生产量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超过80%,而我国玉米产量则严重过剩,2017年玉米过剩产量达到3700万吨④,调减低品质玉米生产量势在必行。

四是增加新产业、新业态,培植农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不能仅靠传统产业,还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育发展新产业,可以采取四种措施培育发展新产业:第一,培育一批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观光和休闲产业达到570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9%,实现了21亿人次的农村观光休闲旅游[10]。2017 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进一步增加,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 6200 亿元[4]。第二,大力发展“互联网+”,挖掘农业生产的潜力,农业农村部将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示范,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运营16.9 万个益农信息社[4]。“互联网+”既能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也能有效地吸纳劳动力。据统计,2016年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的40万个有农村电商覆盖,实现增加值894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210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0%[10]。第三,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既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能增加新产能。据统计,2015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2050亿元的增加值[10]。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潜力巨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第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要提高农产品产值和农民收入,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深加工,并根据不同消费者需要开发新产品、新包装、新口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而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结构性改革必须大力跟进。因此,应建立服务于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收集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的态势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信息,同时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满足不同生产者需要。

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村振兴

实现“三农”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目的之一。“三农”现代化其中就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⑤。乡村振兴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广大农民的内在热情,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污染不仅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也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及生态环境。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等的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21.49%,整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重分别为13.97%、2.50%和5.02%⑥。农村环境的治理与维护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作为,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贯彻到生活、生产中去,提高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生态情感,从而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要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治理农村各种脏乱差现象,培养广大农民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环保的生产理念。

现代化农业必定是高度市场化的农业,农业生产要由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成市场化生产方式,这就要求农民具备市场价值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与销售。因此,培育农民的市场价值观念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提高农民的职能技能,培育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意见》和《规划》都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和《规划》提出,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意见》和《规划》为职业农民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农村培育职业农民的基本遵循。

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即以提高农民技能、扶持农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七、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作出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不同方式提出或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三产融合的方式方法,取得了积极成效,值得总结与推广。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三个产”的拓展和“三个链”的融合,即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农村的不同产业通过渗透和重组,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跨界配置。

一般而言,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有三种:①一产与二产融合;②一产与三产融合;③一二三产融合。第一种模式一般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第一产的发展。譬如,河北省石家庄市围绕小麦、玉米、蔬菜等八个主导产业,推进产品深加工,打造品牌,开拓营销渠道,反过来又促进了这八个主导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种模式通常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譬如,近年来,江苏省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休闲采摘、开心农场等休闲观光农业景点500多个,接待游客6000多万人次,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综合收入超过200亿元[11]。第三种模式通常是围绕第一产业,既发展第二产业又拓展第三产业。譬如,江苏省邳州市拥有丰富的银杏资源,邳州利用这个优势,既发展以银杏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又发展银杏深加工产业。邳州市建设了国家级银杏博览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围绕银杏做大做强加工业,建有国家级银杏GAP基地,创办了贝斯康药业、鑫源生物等30余家重点银杏加工企业,促进了银杏产业的精深加工发展[12]。银杏旅游业和深加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银杏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三产融合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生产与分配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三产能否很好地融合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融合的市场主体如何配置资源,把三产融合的“蛋糕”做大做优,而且还取决于合理地分配三产融合的成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保证各参与主体相互融合、联系紧密、合作愉快。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一些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合力打造三产融合,但由于龙头企业的强势地位,小农户缺少利益话语权,结果农民在三产融合中并没有得到很多实惠,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13]。政府应积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特别要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小农户的利益。第二,政府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三产融合没有固定的样式,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政府要适时出台产业政策鼓励、引导三产的健康融合发展,加大财政和税收的支持力度,创新政府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促进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第三,借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通过品牌化引领、科技化助力、社会化服务、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融合化发展,实现“三个产”的拓展和“三个链”的重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八、加速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的、非市场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社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目前我国农业处于半自给自足和兼业化的状态,生产效率较低,而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市场导向的⑦,这不但意味着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也意味着农业的产前、产中与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市场化。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市场竞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产品也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消费者享受到了福利;二是各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市场化而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或生产服务部门,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三是通过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四是由于农业生产市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收益,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和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范围,提高农业价值。

当前农业生产市场化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对农业生产过程存在过度干预现象,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等受到较多的政府限制,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生产要素市场信息失灵,引发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扭曲。二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发育不够健全,市场化的涉农服务组织欠缺,农资要素市场不够发达,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通畅。三是农民市场化、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四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但现有的涉农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需要,有待完善。四是交通不够便利,城乡之间人员与物资流动不够通畅,运输成本较高,不利于市场交易。五是农村互联网不够发达,阻碍了信息交流。

农业生产市场化需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前文所述的培育农民的市场价值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二是赋予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使其能够独立地配置属于他们自己的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获得生产收益,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风险;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流转市场、劳动力市场、农业金融市场、农业保险市场、种子市场、农业生产工具市场、农业科技信息市场等;四是发展各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为农服务组织,它们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有效运转的“润滑剂”,缺少了它们,农业生产市场化就难以有效地运行;五是完善涉农法律法规,规范涉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市场化运作保驾护航;六是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畅通农业生产市场化信息;七是加强农村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农业生产生活的人流、物流。

九、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乡村振兴

城镇⑧化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才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供必要条件[14]。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58.52%,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普遍超过80%的比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已成共识,但采取何种城镇化战略,学术界存在争议。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小城镇优先发展,理由是小城镇与广大农村的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于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的发展[15]。这一城镇化思路虽然有利于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但不利于大城市对国家乃至世界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蔡继明、梁建章等则主张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城镇化战略,理由是大城市具有小城镇不可比拟的优势,譬如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势,基础设施更具规模效应,产业分工更加深化,更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也更能获得知识信息的学习效应,促进创业创新[16-17]。这一城镇化思路虽然有利于大城市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但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⑨。

按照一般规律,超大和特大城市创新引领能力、经济发展能力较强,大中城市区域辐射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强,而小城镇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它是城镇服务农村的“桥头堡”,是“以城促乡”“以智助农”“以工哺农”“城乡互促”融合发展的基地,适合农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不同规模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但更多的是互补性。单纯地发展大城市或单纯地发展小城镇都难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因此,中国城镇化战略应当是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因此可以发展一批人口超过2000万,甚至于超过3000万的超大城市,培育这些超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和经济发展作用,同时也要发展一批大中城市,使其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创新创业功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短时期内难以完全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人口,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现城镇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还要发展大量的小城镇,通过小城镇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发展,实现城镇与农村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十、深化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黄祖辉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振兴的关键[18]。笔者认为,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深化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政策融合。政策融合包括户籍制度、投融资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要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自由迁徙,加快社会流动的步伐,促进社会平等。要消除投融资方面的城乡差距,加强对“三农”投资的支持力度。在法律法规上,要保障城乡居民同权、同利,维护广大弱势农民群体的正当权益。要提高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城乡土地权利平等,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消除城乡之间土地资源自由流通的障碍。

二是产业融合。农业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即粮食和原材料供给功能以外,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保存农村文化遗产等多重功能。现代社会,虽然城乡产业有分工,但城乡产业各有优长,通过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譬如,充分利用城市人才、资金优势以及乡村景观、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健康养老、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产业等,既可以促进乡村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三是空间融合。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的关键,在于完善城乡流通性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科学布局城乡空间结构,加大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村庄与最近城镇车程不超过半小时的交通圈,达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城乡人员交流频繁的目的。通过城乡空间的融合也将实现城乡生活的融合,农村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到城镇务工、购物,城镇的白领和蓝领在城镇工作、在乡村居住,等等。

四是生产要素融合。首先,劳动力要素的城乡融合。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到城镇工作、生活,城镇劳动力也可以下乡工作、生活。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既要靠本土人才,也要靠外来人才,特别是城镇人才。既要鼓励农村外出的人才返乡创业,也要通过建立“能进能出、想干能干”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下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才智。其次,资金要素的城乡融合。既要鼓励乡村的闲置资金流入城镇寻找投资升值的渠道,更要鼓励城镇资金投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再次,土地资源的城乡融合。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改变土地权利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使农村闲置的土地参与到城镇建设中去,提高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融合。目前我国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事业方面存在较大的城乡二元差别。据万俊毅等的研究,广东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但社会民生事业投入严重落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在社会民生事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值达4.7∶1,乡村严重落后[19]。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尚且如此,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社会民生事业的差别则会更大。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乡村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社会民生事业的融合和一体化,为留住乡村人才、吸引城镇人才下乡创业创造条件。

注释:

①农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本文采用广义农业概念。

②参见:“互联网+”新模式,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发展(https://www.zg3n.com.cn/article-5910-1.html)。

③我国农户户均土地大约是0.7公顷,美国为170公顷,大约是中国的240倍;欧盟15个国家为18公顷,大约是中国的25倍。参见杜鹰:《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④参见李喜贵:预计2017年玉米过剩3700万吨 价格下行仍是大趋势(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16-09-13/doc-ifxvukhx5007368.shtml?qq-pf-to=pcqq.temporaryc2c)。

⑤农民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且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市场化取向及职能技能的提高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⑥参见尚二萍、许尔琪、张红旗等:《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时空变化与污染源分析》(《环境科学》,2018年第10期)。

⑦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我们强调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不要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其实这两者处理好并不矛盾。国家仍然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⑧对于城镇概念,目前没有公认的界定。从人口学角度而言,本文把常住人口大于等于3000少于10万的聚集区称作镇,超过10万人口的聚集区称为城市。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可参见2014年11月20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⑨关于中国城镇化战略的理论,除了上述大城市化战略理论、小城镇化战略理论,还有中等城市化战略理论和多元化城市化战略理论。参见陈明星: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地理研究》,2015年第4期)。

⑩德国通过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说明该战略具有生命力。目前北京市等超大城市出现了“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城市人口过多,而在于城市布局不够科学、合理。日本东京人口达到了3700万,远超北京现有的2200万人口,但并没有出现“城市病”。

猜你喜欢

农户融合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融合菜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