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市实施高质量就业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讨

2019-12-22陈英俊王仲林姜慧勇涂天鸿张平友张佩佩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7期
关键词:劳动者高质量技能

□陈英俊 王仲林 姜慧勇 涂天鸿 张平友 张佩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新目标,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查找不足、补齐短板,推动开封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市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组成调研小组,通过召开相关行业、部门座谈会,深入有关县区、企业、院校和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实地考察的调研方式,聚焦“高质量就业”民生需求,对开封市就业整体局势、高质量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了一些分析、归纳和判断,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当前开封市就业形势及质量现状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得益于全市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全市五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61 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逐步呈现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态势,就业形势总体良好。

(二)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成功创建53 个省级以上充分就业社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远远低于4.5%的控制线,基本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三)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基本得到消除,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劳动者就业能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全市新培养技能劳动者6.93 万人,其中高级工及技师2.49 万人,占35.9%。 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8 万人。

(五)和谐劳动关系更加巩固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能力和劳动保障检查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型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合理增长。

二、制约开封市就业质量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不够健全

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不够,在制定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政策时,没有把对就业影响的综合评价放在优先位置,对就业方面的统筹论证不具体、不到位、不彻底。尚未建立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在引进实施重大项目时,更多关注项目投资和经济效益,缺少对吸纳带动就业的事前评估和事中事后评价考核。 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就业的需求,城乡就业结构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转岗工作论证不够、准备不足。

(二)就业工作基层基础薄弱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改革不到位、队伍建设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市场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县区尚未依法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机构名称、工作职能、供给形式、人员编制等方面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缺少专业人才,基层服务平台人员不足、年龄老化、服务能力偏低。“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的建设水平、服务理念和管理机制距离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不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 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业务范围较窄、服务手段单一,猎头服务、职业素质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服务业态基本空白,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政策宣传、解读不够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高,政策红利尚未完全释放。

(三)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培训体系尚未构建到位

全市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总量仅占城乡就业人员总数的9.7%,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仅2.49 万人,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 县以下技工院校建设水平不高、招生数量较低。 短期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技能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专业,对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的初级培训,对新领域、新业态的中高级培训覆盖不够,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衔接。多数企业不能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对转型升级过程中职工岗位转换,尤其是“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对传统就业岗位的影响准备不足,极少主动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来充分挖掘原有职工就业潜力。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终身培训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四)引才留才环境有待优化,对各类人才吸引力不强

近年来,开封市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该市产业基础、研发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缺少能够承接高层次人才及项目、促进高层次人才长期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与发达地区相比,该市在扶持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等方面,人才政策不够优惠,缺乏竞争优势。 一些单位还未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重才用才氛围不够浓厚,营商环境不够优化。

(五)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难度较大

一方面,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大龄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受年龄、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家庭条件等因素制约,缺乏就业优势,存在依赖政府就业安置的“等、靠、要”思想,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仅能实现“托底安置”作用,提升就业质量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农民工大多从事普通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受城乡“二元制”制度障碍的持续影响,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整体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均达不到“高质量就业”的要求。

三、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和途径

(一)坚持就业优先,实现高质量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

1.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先目标。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重大项目时,要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健全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及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推进。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立足开封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4+3+3”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催生更多优质岗位,鼓励劳动者通过新兴业态就业创业,不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

3.积极防范和化解失业风险,坚守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各级政府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稳岗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防范化解失业风险。 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强化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和实名制动态管理,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二)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四大工程”,破解就业工作体制机制难题

1.推进就业工作基础建设工程。 着力解决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机构、人员、经费等薄弱环节,健全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县(区)以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街道)、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标准化的服务平台,确保“有机构管事”;切实强化就业工作人员配备和能力培养,结合就业工作现实需要合理配备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大规模开展就业工作从业人员政策业务培训,打造专业化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确保“有人干事”;全面加强“互联网+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实用便捷、运行高效、技术先进、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就业工作全程信息化,确保“便捷办事”。

2.推进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工程。 着力加强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服务载体建设,从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进一步提升该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功能,将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就业实训等功能融入市职教园区,打造全国一流的示范性公共就业训练基地。持续推进市人力资源市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和服务功能提升,打造现场招聘、网络招聘、自助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市场,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好便捷的对接桥梁。

3.坚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工程。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开展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强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更多地到中小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重点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发布机制,加强供需对接,引导在汴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4.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培训机构着眼新业态开发创新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培训项目,抓好“五类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去产能企业失业人员等群体,采取整建制购买培训项目等方式开展集中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努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助力该市产业转型升级。 健全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上升通道,对技能大赛获奖和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给予一定奖励,发挥顶尖高技能人才的高端引领作用。

(三)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破解“招才”“留才”难题

1.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激发就业创业活力。进一步落实招录自主权、聘任自主权,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考查的方式招聘。探索实行备案制管理,开展员额制管理试点。 完善引才引智柔性机制,支持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兼职。

2.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汴梁英才计划实施。设置高层次急需特殊人才事业特设岗位,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不受本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实行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 畅通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每年面向“双一流”高校,引进高层次特殊需要人才。 推动实施“千名精英学子留汴工作计划”,重点面向河南大学,每年签约高素质优秀毕业生。

3.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细化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根据人才分类认定办法,针对不同人才提供不同服务,打造包容、开放、宜居的引才环境。 设置人才服务窗口,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社保医疗、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构建人才办事一站式服务模式。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破解高质量就业保障难题

1.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进一步破除人力资源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支持劳动者灵活自主择业。

2.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全面落实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劳动政策,着力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劳动者收入合理增长。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积极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多部门应急联动调处机制,快速化解劳动争议,引导企业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优化企业用工环境。

(五)强化政策解读和典型引导,破解政策宣传难题

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平台,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就业创业政策,大力宣传促进高质量就业经验做法,宣传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先进典型,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晓政策、正确运用政策,分享政策红利,积极参与就业创业促进工作,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就业工作,共同推进高质量就业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劳动者高质量技能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