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①

2019-12-22朱海瑛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精准农产品

朱海瑛

(青海省扶贫开发监测中心 青海西宁 810000)

我国的扶贫工作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经过了30 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农村贫困居民人数仍然超过8 000 万,这个数字是对国家尽快实现脱贫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传统的扶贫工作过于粗放,针对性较弱。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启动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1 “互联网+现代农业”对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

1.1 精准脱贫概述

“精准扶贫”这个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1 月考察湖南湘西时提出的,在考察中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一方面,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乡村、山区的政府机构经常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修路,通水,通电等,没有将扶贫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农民身上;另一方面,国家提倡发展支柱型产业,实现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可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受益的却是基础设施条件还不错的乡村或山区。而道路交通闭塞,供水不足,开发条件差的偏远山区发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扶助。因此,传统的农业扶贫模式存在管理粗放,发展失衡的问题。精准扶贫特别强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只有将扶贫工作落实到真正需要扶助的人与地区,才能实现彻底脱贫[1]。

1.2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概述

为加快全国精准扶贫模式的推进,李克强总书记在2015 年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的计划,其中包含“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综合运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扶贫工作中,“互联网+”可以给农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乡村、山区的政府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工作,进而提高了扶贫的精准性。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另外,目前电脑、手机已经在群众生活中非常普及,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这种方式不仅便捷,而且投入成本较低,低门槛的模式可以促进更多贫困农户加入脱贫行列,使其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为贫困农民提供了更多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部分贫困乡村或者山区消息闭塞滞后,农民无法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因此无法及时调整生产需求与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亏本。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让农户及时获取市场行情,还加强了农民提升自己的意识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手段,有助于合理利用扶贫资源,加快完成脱贫工作任务的速度[2]。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模式的实施策略

2.1 加强人才教育,提高农户素质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模式离不开农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且人口数量多,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农民还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观念,没有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大部分贫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干部人才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让其拥有先进的思想以及技术手段,学会经营管理,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之前无法到偏远山区进行现场培训的优秀培训教师,现在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培训,不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培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给农民与农村干部进行授课培训,极大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

2.2 加强内生动力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贫困农村或山区的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待在穷乡僻壤,所以要加强内生动力的培育,留住年轻专业人才。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多乡村或山区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收入越来越多,不仅避免了人才流失,还吸引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寻求事业发展的机会。这些年轻人拥有专业技术,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加入无疑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农村发展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另外,相关国家政府也应注重培养本地专业人才队伍,对具有专业技术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不仅能带动农村生产的发展,还能带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3]。

2.3 建立产业品牌化、规模化

我国农村经济常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生产力低下,是造成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的推进,这种经济模式已经逐渐转型,开始进行小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团队模式生产活动,随着规模壮大,资源有效整合,生产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因此,打造产品的规模化以及品牌化是确保“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3.1打造农产品品牌化

目前,农产品市场中部分产品虽然质量好,但利润较低。这类产品的共性是缺乏良好的品牌。中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外,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品牌打造方法。品牌打造有较多成功案例,如,褚时健打造的“励志橙”,潘石屹打造的“潘苹果”,柳传志打造的“柳橙”等,这些品牌的出现,让原本就非常优质的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因此,农户要把握各自农产品的特点,走上开发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真正脱贫。比如,为高质量农产品选取具有地方特色及产品特性的名字,增加区域产品影响力,或进行农产品包装、再加工,打造品牌,进入高端农产品市场。农村企业或合作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通过媒体与广告造势,让消费者知道该农产品的优点,熟悉、认可该品牌,进而打开市场,打开销路。

2.3.2打造农产品规模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问题。传统的散户种植,即使种植同种作物,但由于种子、农药、化肥等使用不统一,种植出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很难打造产品的品牌化。因此,要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管理方式实现产品规模化,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目前,针对产品质量管控,国家已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溯源体系。通过电子信息平台追踪,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全程监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确保“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的快速实现。

2.4 与高校合作,增加科技含量

“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高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目前,我国已有百余所高校与贫困乡村或山区进行合作,建立实验基地,根据当地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同时,在高校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下,整合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将“网络”、“有机”、“绿色环保”融入扶贫工作中,促进农村产业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对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深远的影响。通过便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社会生产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规范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精准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