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课程设计与实施

2019-12-22张云萍赵蓓蓓张巧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外科岗位技能

张云萍,赵蓓蓓,张巧玲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护士核心能力是其从事护理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综合能力,国际护士会对将其定义为:护士提供符合伦理和安全的护理服务时,应具备的个人特质、特别知识、技巧和判断力[1]。护士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密不可分,可影响其职业发展及工作效率[2],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护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内容[3-5],是一项长期工程,从护生学习延伸至入岗工作,因此,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护生核心能力培养应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重点体现,在教学实施中着力培养。

外科护理是在外科领域对人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其应用性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6]。以培养护生核心能力为视角,以护理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外科护理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凸显护生能力本位,为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 课程定位

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各级医院卫生机构、社区、临床及厂矿企业或老年公寓等机构,要求护生具备护理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外科护理是由此产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护生岗位能力至关重要。

外科护理学习需具备一定的公共和系统医学知识,它综合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及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护理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与内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课程构成培养护生临床护理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

2 课程目标

外科护理对应的临床护理岗位类别主要有:门急诊、外科病房、手术室、社区机构等,要求护士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及人才培养方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制订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外科常见病的基本医学知识及护理、健康指导内容;(2)能力目标:能对外科护理对象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进行病情观察、进行抢救配合、提供保健服务等;(3)素质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拥有冷静、沉着、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

3 课程设计

3.1 设计理念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临床护理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参考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树立能力本位意识,以贴近护生、服务岗位、紧扣就业需求为课程设计理念,立足护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临床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始终贯彻教学之中。

3.2 教学内容

外科疾病大致分为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功能障碍五大类,这些疾病多以手术治疗或手法处理为主要治疗方法[7],因此,手术室护理技术、手术前后患者护理是课程的特色内容。基于课程内容特点,设计课程结构,共分两部分:一是总论,讲授外科各专业学科的共性问题;二是各论,讲授普通外科和专外科的个性问题。

3.3 课程模式开发

基于临床岗位需求,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将课程与外科护理的相应岗位如:手术室、烧伤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进行对接,以岗位工作任务及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各个独立项目,并对其中的共性内容整合,其余内容则按人体系统及专科类别进行开发,整合出7个教学模块:外科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围手术期知识与技能、普外科护理、颅脑外科护理、胸外科护理、泌尿外科护理、骨科护理,依据模块合理安排教学实施。

3.4 开课设置

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的第3、4学期开设,根据临床工作任务合理安排理论及实践教学,适时开展理论临床护理床边教学和临床见习。安排护生在第5、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习任务书引导护生自主学习,护生毕业前提交个人设计的临床综合案例护理实施计划。

4 教学条件与资源

4.1 教师队伍

师资配备充足,专兼职结合,其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校内专任教师队伍稳定,均为专科护理硕士教育背景,具备双师素质,其中副高职称以上者占22%,中级职称占78%;实践教学配有专职实验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校外兼职教师均为副高职称以上的临床护理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师资培养有规划、有措施,实施青蓝结对,注重梯度培养,重抓教师能力提升。

4.2 实训基地

校内高仿真外科护理实训中心资源丰富,设有手术室、洗手室、麻醉恢复室、换药室、骨科病房、器械室、ICU病房、普通模拟病房练习室等,便于开展仿真教学和模拟训练;有理实一体化教室、微格训练室,便于综合一体化教学;设有系统化OSCE考站,方便技能考核;实训中心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便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护生自主泛在学习。校外依托多家综合实力强的合作医院实现岗位对接,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定期开展实习检查。

4.3 护教融合

与医院开展深度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兼职教师库,合作开展师资培养、项目研究等工作。通过开展教师暑期专业实践、国家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提高教师护理职业能力,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收集临床案例,内化并服务于教学,提升护生核心能力;探究临床护理新方向,拓展护理研究新视野;教师开展专科护理领域选修课,提升护生专业兴趣,巩固其专业思想;开展临床专家对护生、护理教师的技能考核,使教与学更贴近岗位。

4.4 教学资源

精选国家规划教材及指导用书,便于课程顺利实施;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内含图片、导学做评思一体案、习题集、案例库、系列微课资源、系列技术操作视频、3D仿真动画。

5 教学实施

5.1 综合案例引导下的“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教学模式被引入应用到护理领域[8]。研究表明,工作坊是一种协作的、建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以护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实践为核心的理论辅助型教学模式,注重护生能力培养[9-10]。在课程实施时,引入临床案例,采用“工作坊”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护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使护生在教室的帮助及与同伴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促进自身知识建构[11]。

5.2 工作任务引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在提升护生核心能力方面具有较突出的效果[2,12]。工作任务引导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通过PBL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有机融合来实现。采用临床案例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结合临床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5个工作任务,即对患者实施护理评估、进行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科学护理评价。教学实施和护生任务完成均围绕案例开展,案例引导,层层深入,提高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和角色体验法,让护生在模拟演练合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5.3 基于微格教学的实践教学

以微格教学理念引导实践技能训练,将课程中的每个技能操作项目分解为多个独立、易重复、好操作、可测量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并对子项目中的每一步动作提出具体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其规格化、规范化,便于护生分步骤、有重点地训练各项环节技能;同时,使用摄录系统记录教学全过程,师生共同研讨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及各子项目的技能练习环节,并反馈于技能训练中[13]。经过应用及实践表明[14],该种教学模式能激发护生的主动性,促进评判性思维的建立,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

5.4 网络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利用课程所建立的系列化教学资源库,依托超星学习平台、雨课堂、蓝墨云班、问卷星等信息化工具,科学设置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转化,引导护生在虚实融合的环境中,构建混合型的自主学习模式。课前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置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通过平台发布给护生。护生在学习任务书的引领下,利用平台学习资源,进行线上自主探究学习;线下护生以协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书中的内容;教师课前进行在线辅导,掌握护生动态,对其进行远程个性化指导,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进行线下差异性教学。在课中内化阶段,教师根据护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护生深化原理,促进新知构建。在课后转化阶段,教师布置拓展任务,护生利用平台提交成果,教师在线批阅反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护生自主泛在学习、探究体验学习、互动参与学习。

6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资源、师资及实训条件的考查;效果评价主要是课程实施后护生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上的变化提高。

课程内在评价主要由教学质控系统负责考查,组织结构主要有校内评估组、教学督导室、校外监督组,均由教育专家、临床护理专家、学科研究员组成,通过开展教学规范性检查、听课及评课、教学测评、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一方面通过护生学习效果测评来反映,主要采取课程提问、作业、实训操作及单元测评及护生成绩反馈等方式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调研和统计分析来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及护生家长对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反馈结果这一途径实现。

近三年,我校高职护理专业执业护士考试通过率均达99%以上,通过率及平均成绩均领先于国内同类院校同类护生平均水平,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9%以上,护生总体满意度达85%以上,毕业生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7 课程特色

以培养护生职业核心能力为重要任务,以护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基于临床工作任务和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实现了课程理念上的3个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进行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护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转变;以课堂为主向以实践基地为中心进行转变。积极开发并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与资源,创设仿真工作环境,引导护生自主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形成“护理工作任务岗位化、行动领域具体化、学习过程系统化、评价体系专业化”。

8 课程改革

高职护理专业护生的核心能力现状不够理想,基于护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改仍是重中之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护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教材;互相开展师资的培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2)探索将技能大赛服务于教学,规范实践教学体系;(3)培养标准化病人,提升护生岗位能力;(4)多元化护生考评方式,采用“理论考核+实验室技能考核+临床见习/实习考核”三段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重视护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9 结语

护生核心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和护理教育者应建立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护理教育模式,完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高职护生适应护理临床工作环境[15-16]。外科护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实施均应贴近护理职业岗位,树立能力本位的课改意识,继续在教学实施中探索适合护生需求、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能力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外科岗位技能
高级技能
骨外科知多少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