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多元化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9-12-22梁莹
梁 莹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医用化学课程是我校护理、营养、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高职新生的入门基础课,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服务[1];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自己专业感兴趣[2]。因此如何上好化学基础课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高职类医学院学生医用化学学习现状不甚理想。首先,由于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同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医用化学对后续专业课程和工作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尚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学习效果较差。其次,由于医用化学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概念繁杂,加之近年来文科生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化学基础较差,在化学学习上充满了痛苦和失败的经历,出现畏惧情绪。
鉴于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化学理论,融会贯通地明晰知识脉络,灵活自如地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工作中是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医用化学课堂效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创设教学情景策略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授课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常见的导入方法有:以旧引新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演示实验导入、生活常识导入等[3]。现就医用化学的情景设计和课堂导入进行如下探索。
1.1 联系社会热点
当今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十分感兴趣,如果授课教师借此将化学知识穿插其中,并适度进行分析和展望,势必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酸碱指示剂时,以光明集团曾经曝光的优倍问题牛奶为例,通过图片展示介绍事件来龙去脉,为什么正常紫薯牛奶的颜色是紫色的,而掺杂了碱水的牛奶变成了绿色?分析出紫薯中含有一类能够在不同酸碱性介质中显示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花青素,在遇到酸时显示红色,遇到碱时呈现蓝绿色,而在中性溶液中显现紫色,由此引入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再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渗透压是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构成的内容时,设计以下情境,以台湾著名歌手任家萱(Selina)在一次外拍中不幸被大火烧伤为例,由学生扮演护士,请问能否给她饮用大量白开水解渴?学生在联系渗透压的概念后,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患者皮肤大面积烧伤后,体液从创面大量外渗,钠离子流失严重,血液中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血容量下降,患者感到异常口渴。大量饮水会进一步导致晶体渗透压降低,会引起脑水肿或肺水肿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适量饮用盐水。
1.2 结合学生兴趣点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因此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点点滴滴作为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比如,在讲解羟基的性质时,可以先设疑:为什么维生素C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种极强的抗氧化物质,对于人体长期暴露在不良的环境中所产生的自由基可以有效清除。医学界认为自由基与癌症或衰老有关[5],那维生素C的抗氧化性如何表现呢?通过逐一设疑的方式引出羟基具有还原性。
又如,介绍酯化反应时,可以由硝化甘油的发现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意大利科学家所布雷罗首先合成的硝化甘油,但是由于这种液体因微小的震动就有可能发生爆炸,难以控制,他放弃了继续研究。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得知该消息后如获至宝,通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经历了在实验爆炸中痛失亲人的苦楚,终于研制出一种可控胶质炸药,它的爆炸威力极大,获得诸多奖项。通过这个事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万事开头难,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定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1.3 结合专业特点
如何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化学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专业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扩充医学知识,将专业课和化学基础课整合贯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职业岗位。
基于以上目的,结合不同专业学科背景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将化学知识穿插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PPT中展示护士头戴燕尾帽,身着护士服,为患者静脉输液的图片,配以如下问题: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大量输液只能为患者输入9 g/L的生理盐水,或者50 g/L的葡萄糖?能否改用其他浓度?浓度过高或过低会怎样?因为静脉滴注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配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这些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护理工作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并发症,酮体的实时监测在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中非常重要。因此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采用化学的方法迅速、方便、准确地检测患者的酮体中丙酮的含量。又如,临床上如何检验患者是否是有机汞农药中毒?生活中,能否采用化学手段检验美白化妆品中的铅汞等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都和化学息息相关,通过工作场景的模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将这些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化学变得生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比喻的教学策略
化学知识点繁而杂,尤其是一些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如果可以将复杂深奥的理论和概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生便很容易掌握了。比喻是一种传统修辞手法,它说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物昭然,绘物则物态宛然,抒情则情意慨然,素为人们所青睐,被誉为辞格中的巨无霸。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物质的量的定义是指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大多数学生很难充分理解,我们不妨采用比喻的方法讲解。假设一辆卡车上载有多箱苹果,如何计算出卡车上苹果的数量呢?如果逐一清点,非常困难。为了简化问题,只需知道卡车上承载的箱数和每箱苹果的个数,即可清楚地计算出卡车上苹果的总数。
这里将微观的分子想象成宏观的苹果,苹果的箱数代表物质的量(n),每一箱苹果的个数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NA),那么学生很容易计算出卡车上可以承载的苹果总数,进而得出分子总数(N)应该等于物质的量(n)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公式。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比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概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
3 设计趣味活动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效果往往不明显。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的“主动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学习“元素与生命的意义”章节中,仅由授课教师介绍特征元素的化学性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较差。因此笔者尝试采用课堂讨论和联想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分配不同的元素,但都和生命、环境息息相关,比如钾、钠、铁、锌、硒等重要的生命元素,铅、汞、金、镉、银等对危害环境的重金属元素。学生可以围绕它们的典型化学性质以及对生命的意义展开讨论,但是在课堂讨论前,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从网络、教材、杂志中搜集资料,上交一份文字作业,并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汇报讨论气氛相当活跃,不但掌握了重要元素的特征性质,而且了解了化学元素在生命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演讲表达的能力。而授课教师主要起到协助和指导的作用,将学生文字作业汇总后,反馈给学生,当他们看到自己成果被复印成册后,成就感倍增,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课堂表现和论文质量可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可以更加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通过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高职医用化学教学中,创设适宜教学情境,采用比喻的教学手法,设计生动的兴趣课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宗旨,能够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