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研究进展

2019-12-22洪仁辉尹吉锋陈彧徐建辉黄小谦

热带林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木香杀虫林间

洪仁辉 ,尹吉锋 ,陈彧 ,徐建辉 ,黄小谦

(1.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2.海南省尖峰岭森林发展有限公司,海南乐东 572542)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Spreng),别称芫香、女儿香、土沉香,瑞香科沉香属常绿大乔木,热带亚热带珍贵树种。白木香受创伤后会产生一种天然树脂,俗称沉香,是中国著名的珍贵药材和名贵天然香料[1~4]。由于人们对野生资源采伐过度 ,白木香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已被国家农业部和林业部列为国家濒危三级保护植物、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5]。目前,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大面积人工种植白木香,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6~7]。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是一种危害白木香的单食性食叶重要害虫,严重影响白木香的健康生长。近年来,随着白木香人工纯林大规模种植,黄野螟等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该文对白木香黄野螟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防治技术进行总结,旨在为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的综合防治及白木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分布及危害

根据目前文献[8]记载,黄野螟主要分布中国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省份以及香港行政区,国外的锡金、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黄野螟是典型单食性害虫,白木香是其专一寄主植物[8]。黄野螟具有爆发性、暴食性等特点[8],危害严重时,林间危害率可高达80%以上[9],单株虫口密度从几百到上千,数量不等,几天内就可以把白木香叶片和树皮吃光、啃光,导致白木香不能光合作用,生长不良,严重时导致死亡[10]。

2 生物学特性

黄野螟卵为黄白色,椭圆形,表面较光滑带条纹状,直径约0.5~0.8mm。每个卵之间紧密相连,彼此交错,临近孵化时,卵变黑。根据幼虫体长、头宽及外部特征,将黄野螟幼虫划分为5龄[11]。黄野螟林间生长情况:1~2龄幼虫取食具有聚集性,一般在一片叶片上取食,食量较小,吃完一片,集体迁移到另一片;3~4龄幼虫食量最大,分散取食,约占植株30%~100%的叶片;5龄幼虫取食量最小,基本不吃,从树上转移至1~2cm的林下土壤或者枯枝落叶中准备化蛹。蛹约1~2个星期,蛹羽化不受时间限制,羽化主要集中在夜间,成虫飞行能力较弱,只能进行短距离飞行,有强趋光性,寿命 2~8d[10]。黄野螟危害一年发生6~8代[8,11],热带地区可以到10代[12],一代历时约1个月,以蛹越冬,翌年2~3月开始羽化,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危害期约占全年的3/4。乔海莉等[13]通过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及雌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描述。

3 生态学特性

周亚奎[14]对海南白木香黄野螟各虫态的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室内测定,发现幼虫发育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10℃、成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3.32℃、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8.24℃,黄野螟要完成整个世代历程,有效积温需要 619.49℃。靳秀芳[15]对黄野螟幼虫化蛹基质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20%~60%湿度的基质适合黄野螟化蛹,极为干燥和极为湿润的土壤是不利于幼虫生存和化蛹。王春燕[16]等检测了黄野螟精氨酸激酶基因,发现在其黄野螟各幼虫组织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头部的表达量较高,在5龄幼虫阶段达到最高峰,且与温度高低有关,并推测精氨酸激酶基因在黄野螟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参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4 防治技术

4.1 化学防治

黄野螟化学药剂防治研究主要集中于药剂的筛选和复配上。苏跃平[10]最早提出选用50%敌敌畏乳油,或90%结晶敌百虫,或 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对树冠和林下进行反复喷施,幼虫的死亡率能达到95%以上,但是对环境危害太大,不建议使用。陈志云[17]等对10种黄野螟化学防治药剂进行筛选,研究发现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0.5%甲维盐微乳剂500万倍液喷施2d,林间防治效果可以达到 100%。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可以提高杀虫效果[18]。卢进[19]等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黄野螟毒杀试验,筛选出灭幼脲III号、苯氧威、甲氧虫酰肼等对黄野螟高龄幼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化学药剂。邱琼[20]对5种药剂的黄野螟幼虫林间防治效果进行测定,以甲维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效果较好。

4.2 物理防治

乔海莉[21]等,选择频振式杀虫灯,在特定参数组合下对黄野螟成虫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每盏杀虫灯日平均诱杀黄野螟在48.8~185.2头,可有效地降低下代害虫虫口密度和基数。为增加频振杀虫灯对黄野螟捕杀效果,乔海莉等利用蜜源植物对黄野螟的引诱作用,在白木香林间套种假蒿和檀香并与频振式杀虫灯联合应用,每盏灯每日可诱杀1000头黄野螟成虫,联合诱杀效果明显。

4.3 生物防治

朱涛等[23]最早提出以川楝树皮乙醇提取物防治黄野螟幼虫,研究发现50倍川楝树皮乙醇提取稀释液,室内毒杀效果防效84.48%,田间药效达66.6%,但是使用浓度较高,成本较大,没有后续研究报道。周亚奎[24]等通过6种生物农药对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最佳生物农药为甲维盐。李嘉杰[25]等通过复配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对增强对黄野螟的毒杀效果,增强药效的毒力和持久性,同时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另有研究表明,白僵菌、绿僵菌、苦参碱均对黄野螟具有上佳的防治效果[19]。茅裕婷[26]等经过长期林间调查,在危害严重的白木香林间,筛选出2株抗性植株;靳秀芳[15]对抗性植株的抗性进行鉴定。朱诚棋[27]等对3种不同抗性的植株,在外部形态和抗虫能力上有明显差异,其中抗性白木香显著影响了黄野螟幼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李文华等[28]提出,利用研究捕食性天敌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的捕杀,并提出,应根据天气环境及黄野螟数量,确定释放时间、释放量。张胜男[29]等利用GC-MS分析,得到2种黄野螟性信息素,为利用性信息素开展黄野螟防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4.4 综合防治

根据黄野螟等生物学特性,利用其冬季化蛹越冬特点,在冬天12月份,在白木香树冠下浅翻土,人工消除虫蛹,也可以人工用枝剪摘除有卵、虫的枝叶[8]。白木香人工林黄野螟以预防为主,加强抚育管理,追肥、除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另外营造混交林及林下套种农作物等模式,也可以有效控制白木香黄野螟危害。

5 结语

综上所述,白木香是中国珍稀树种,是国家储备林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种植的珍贵树种,具有重要的的药用、经济价值。近年来,白木香人工林面积日益扩大,且大多数是纯林,病虫害问题严重,特别是黄野螟的危害,危害期长,危害范围广,严重影响白木香产业的健康生长。因此各大学、科研院所应当加大黄野螟防治的科研力度,研制出对环境危害小,防治效果大的生物农药;开展白木香混交林模式对黄野螟危害控制的效果研究;利用性信息素防治黄野螟及白木香抗虫品种选育;黄野螟天敌资源调查及利用等研究。发掘或总结出新型无公害的黄野螟防控方法,保障白木香大面积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木香杀虫林间
作 品:风景写生
——林间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林间游戏场
农用杀虫灯在我国的研发及应用分析
4种不同品牌杀虫灯对遵义烟田昆虫的诱杀效果
小区里的木香树
“杀虫专列”
林间小路
小学生发明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