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学类专业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2019-12-22狄庆锋
狄庆锋,徐 晶,陈 容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0)
近年来,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药品安全检测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基于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将仪器分析技术课程列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科功底差、课程内容难度大、理论知识枯燥、仪器数量不足等问题一直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热情。若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寻求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针对如何提高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究[1-5]。
1 高职高专院校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特点
高职药学类专业文理科生通招,学生基础差别很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1)学生基础较薄弱,部分课程文科生要从头开始学习,如果学不好,将会给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2)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习热情不高,自主控制能力较差;(3)大多数学生不爱思考,也不善于思考;(4)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不喜欢理论学习。
1.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 教材专业适用性不强 许多仪器分析技术教材由于适用面非常广,内容往往大而全、泛而不精,对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适用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效果欠佳。
1.2.2 教材和设备滞后 分析仪器技术发展快速,而高校教材更新和设备更新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教材内容跟不上药品检测形势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些教学仪器缺乏或损坏,使得部分实验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仅靠理论讲解,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2.3 教学课时有限 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专业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课时有限。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操作,对师生都提出了挑战。
1.2.4 教学内容抽象 教学资源有限,理论讲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点理解方面存有一定困难。
1.2.5 配备仪器较少 药品类分析仪器大多数价格比较高,数量有限,因此普遍存在学生多、仪器少、操作机会少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多是通过观摩教师操作演示或观看视频来学习,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
1.2.6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动手积极性不高,以为掌握了理论知识就会操作仪器设备了,而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后又无法完成岗位工作。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药学类专业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探讨
2.1 筛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有限,因此上课节奏较快,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率较低。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专业对各种仪器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筛选,把教材内容整合、浓缩、精炼,有针对性地进行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尽管分析仪器种类很多,不同厂家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也有差异,但分析原理是一样的。所以,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重点把握分析仪器的主线,即“基本原理—工作过程—仪器结构—主要应用”。此外,每一类仪器分析技术方法都有交叉领域,在讲授某一类分析方法之前应该讲解相关共性内容,帮助学生整体了解同类分析仪器的共同点,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6-7]。
仪器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及动手能力,而理论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保姆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此外,充分利用仿真资源,加深学生对仪器分析操作过程的系统了解,采用“先感性—后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式。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学时。
2.2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生利用考前几天时间突击复习,有的甚至做夹带抄袭。这种考核方式既不适合仪器分析技术课程考核,又给学生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最终大多数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如前所述,仪器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应该减少理论内容,重点放在实验技能上。最终学生考核成绩可以分为理论笔试与实验技能成绩,实验技能成绩可占到7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8-10]。
3 结语
仪器分析技术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重点,结合药品前沿科技和企业现状,注重实验内容的安排,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必须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