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敷料在慢性伤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9-12-22苏金玲
苏金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南宁市 530199)
【提要】 慢性伤口的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愈合过程分为干性愈合和湿性愈合。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湿性敷料被应用于慢性伤口的治疗。 传统干性愈合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和氧气的作用,但是新兴的湿性愈合理论认为湿性敷料可为伤口创建低氧、微酸、湿润的良好愈合环境,更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
目前国际上对慢性伤口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所指的慢性伤口一般是指超过4~8周因各种潜在因素导致无法通过正常、有序和及时的修复从而达到解剖和功能上完整状态且容易复发的伤口[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各种难以愈合的、复杂的慢性伤口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全球已有超过4亿人出现不同原因造成的慢性伤口[2]。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美国638家医疗卫生机构中压疮的患病率为13.7%,每年支出超过250亿美元用于650万慢性伤口患者的治疗。而在中国,每年仅由糖尿病并发的糖尿病足所导致的慢性伤口患者就高达4 000万例[4]。传统理念认为,只有在纱布、棉垫等干性敷料保护的干燥透气环境下才能促进伤口愈合。但研究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创面,其上皮化率提高了1倍[5],由此提出了“湿润愈合理论”,即保持湿润环境能加快伤口的愈合。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各种湿性敷料的生产及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干性敷料。本文将临床上常用的几种医用湿性敷料在慢性伤口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临床常见的慢性伤口类型
形成慢性伤口的病因复杂,常常由多种病因混合导致,如全身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变、外伤、感染、营养不良、生长因子减少等。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伤口有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动脉性溃疡、Ⅲ期和Ⅳ期压疮、糖尿病足溃疡、开放性损伤或烧伤、烫伤引起的创伤性溃疡、脓肿切开引流引起的伤口及术后伤口裂开等。
2 湿性敷料概述
2.1 湿性敷料的类型 湿性敷料是指通过封闭伤口,在辅料与伤口间造成一个低氧、微酸、能维持伤口持续湿润的一类敷料[6]。密闭环境能有效调节创面渗液,能够保证伤口渗液不粘连创面,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再次受到机械损伤,保留在伤口的渗液通过释放多种酶及活化因子,促进坏死组织的溶解;渗液能有效维持细胞存活并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刺激细胞增殖[7]。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湿性敷料主要有薄膜类、水胶体类 、水凝胶类、亲水纤维类、藻酸盐类、泡沫类、含银敷料类等[8]。
2.2 湿性敷料的愈合原理 (1)湿性敷料可以保持创面恒温,无痂皮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表皮细胞绕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2)湿润和低氧环境,能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电势梯度而利于细胞存活,促进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的形成、生长和角质细胞的增殖,促进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毛细血管的生成,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生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3)湿润环境使得渗液不易挥发,渗液能保证湿性敷料与创面不粘连,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在更换敷料时再次受到机械性损伤;(4)密闭湿润环境中的渗液能够释放并激活蛋白酶和尿激酶等多种酶类和酶的活化因子,促进坏死组织与蛋白酶的溶解;(5)局部形成的密闭湿润及微酸环境,其内部氧含量较低,低氧环境能够抑制创面表面细菌的生长、繁殖和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发挥功能,提高局部伤口免疫力,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伤口感染率[9]。
2.3 湿性敷料的应用指征 湿性敷料主要用于感染性及难以愈合的伤口,可依据不同敷料的成分及伤口性质选用不同类型的敷料[10]。如褥疮、动脉性溃疡、下肢静脉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等有腔洞伴渗液的伤口选用亲水纤维敷料、银离子敷料等;褥疮等有腐肉的伤口宜选用水凝胶和镁盐敷料;未及时处理的褥疮或烧伤创面等除了有腐肉还伴感染的可选用银离子湿性敷料;各种已经结痂的伤口可选用水凝胶敷料;如创面已经在愈合过程且已经长出肉芽的可选用水凝胶敷料或者泡沫类敷料。此外,近几年湿性敷料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如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手术后感染的切口、唇裂术后伤口、供皮区创面、坏死性筋膜炎伤口、放射性皮肤损伤、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创面等[11]。
3 湿性敷料在常见慢性伤口中的应用
3.1 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之而来的糖尿病足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研究显示,病程20年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足的发生率近50%,全球每30 s就有一条腿因糖尿病足溃疡而被截去[1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3]。徐姝娟等[14]将31例糖尿病足部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换药组16例和湿性换药组15例,湿性换药组采用湿性敷料和水胶体敷料换药,常规换药组采用0.5%碘伏纱条进行换药。结果湿性换药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等均明显少于常规换药组。孔莉等[15]对43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局部加用湿性敷料进行换药,结果治愈率为88.4%,好转率为11.6%,且好转者出院后经门诊湿性敷料继续换药1~3个月均治愈。刘静[16]在常规控糖、抗感染、彻底清创基础上采用康惠尔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治疗Ⅲ级糖尿病足伤口,总有效率达94.00%,而且可以明显缩短肉芽组织的生长时间,促进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
3.2 在褥疮中的应用 褥疮或压疮,也叫压力性溃疡,是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由于各种原因长时间受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供给不足而形成的皮肤软组织溃烂和坏死,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17],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刘龙美等[9]将38例Ⅱ~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法(普通无菌敷料)组18例及湿润疗法(湿性敷料)组20例,结果湿润疗法组创面水肿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感染发生率、换药次数、创面治愈率及显效率等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法组。荣卫平等[18]对8例共10处不可分期的压疮患者于创面清创期、肉芽组织生长期和上皮爬行期等各期均使用湿性敷料处理,结果2例(3处)伤口完全愈合,1例(2处)伤口上皮爬行期出院,3例(3处)伤口肉芽生长期出院,2例(2处)伤口行皮瓣转移术后皮瓣成活且伤口治愈后出院。黄漫容等[19]将149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湿性敷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结果湿性敷料治疗组各期创面治疗的治愈率、平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湿性愈合敷料并没有增加换药费用。
3.3 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 由水、油、汤等热液、火焰、高温气体、钢水及钢锭等炽热金属液体等造成的皮肤意外损伤,如得不到早期及时的处理,会出现瘢痕或者畸形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传统的Ⅱ度以下烧伤多采用凡士林敷料,目前湿性敷料已经在烧伤患者中广泛使用。王清华等[20]采用自身对照法将烧伤创面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湿性敷料覆盖治疗,对照组采用碘伏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烧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创面疼痛程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江乐文等[21]将收治的7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敷料(对照组)和新型湿性敷料(观察组)各35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治愈率、治疗成本、VAS评分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刘移峰[22]对皮肤Ⅱ度烧伤患者采用湿性敷料进行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缓解创面疼痛程度。邹静等[23]亦报道了相似的研究结果。
3.4 在下肢静脉溃疡伤口中的应用 下肢静脉溃疡是外科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人群发病率高达1.1%~1.8%[24],其具有病程长、 易复发、创面久治难愈等特点。该病多原发于深静脉或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亦可继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双侧小腿下1/3的内踝、胫前或足靴区等[25]。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除了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去除感染因素外,还要选择合适的湿性敷料,能加速伤口的愈合。郭淑芸等[26]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处理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并与传统的干性换药进行对比,发现湿性愈合能减轻患者溃疡创面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加速创面愈合。李素芳[27]报告湿性愈合疗法应用于46例下肢静脉溃疡的创面护理,结果显示湿性愈合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黄芳等[28]将自溶清创与锐器清创相结合,并将湿性敷料应用于下肢慢性溃疡伤口中,结果显示改良式湿性疗法可减轻伤口疼痛,缩短治疗周期,提高伤口治愈率。
综上所述,湿性敷料能促进各类慢性伤口创面的组织生长,缩短伤口愈合周期,减少换药时患者的疼痛及色素沉着和瘢痕的形成,还能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伤口治愈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