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2019-12-2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常态动力主体

徐 达 奇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由粗放转为集约,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带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技术相继出现,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依旧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与我国展开激烈的竞争[1]。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还称不上制造、创造强国,如国内芯片的90%、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的95%依赖进口,高端智能化机器人市场仍被国外垄断[2]。在新常态下,再靠引进技术、要素投入等维持经济增长发展空间有限。随着创新复杂性不断增强,顺轨式创新发展空间逐渐变窄,单个创新主体创新的资源和能力等越来越受到制约。信息技术的带动和渗透,不同领域技术的相互融合给创新带来全新机会,这就需要大力开展合作创新,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各自优势。

一、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的外在动力

合作创新通常是以合作伙伴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互补或资源共享为前提的充满不确定性和明显随意的过程[3]。创新主体通过合作得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保证创新获得更高的成功率。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社会为合作创新搭建更高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优的氛围,大大激发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的内在动力。本文采用美国学者Johnson.G和Scholes.K于1999年提出的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对新常态下合作创新的外在动力进行分析。

1. 政治环境的支撑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新常态最本质的特征。经济新常态下,创新主体为实现创新战略、追求经济利益、提升创新能力,必然会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开展创新活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如《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规划、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到合作创新中来,给予合作创新直接和间接的财政资助、信贷和税收优惠、人才便捷交流与流动,推动合作的组织创新,有效地干预了创新资源配置,降低了合作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完善了知识产权保障机制,推进了合作利益分配改革,从而增强了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的意愿,推进了合作创新的发展。

2. 市场需求与竞争的驱动作用

市场需求是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需求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当信息反馈或预期对某些产品与技术有明显或潜在的需求,而创新主体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等又不能独立完成研究开发时,就会迫使其寻求与外部组织的合作。目前,传统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创新产品供给不足,市场竞争压力驱动企业与拥有丰富科研资源和强大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拥有自身短缺资源的其他企业进行共同研发和技术创新[4]。无论是来自同行的市场竞争还是来自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都是推动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社会文化变化的助力作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新常态时期的新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是对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断追求。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技术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使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富有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环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国家支持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力促进了尊重创新创造、激励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创新主体开展合作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4. 科技快速发展的牵引作用

“工业4.0时代”已悄然到来,只有抓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才能逐步将我国由制造大国建成制造和创造强国。单个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其资源和能力都难以应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的日益复杂和市场的快速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产生科技成果的摇篮,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相比具有异质性,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建立竞争优势。科技发展的牵引已成为合作创新的重要动力,新的技术思路诱导创新主体决策层开展合作创新,并将创新成果投入商业化运营;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的技术范式,便于基于技术轨道不断进行顺轨性渐进创新;当预测某项合作技术并未进入衰退期,其商业化投入便会增加整体预期收益[5]。

二、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的内在动力

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组织内部而非外部,来源于创新主体对其持续发展壮大和利润增长的渴求。

1. 利益追逐驱使合作创新

研究表明,如果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有20%左右,创新主体不仅能回收全部投入,而且能取得较高的利润回报[6]。创新收益不仅表现为利润、收入等显性经济效益,还有专利、知识产权等隐性经济效益。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和日益复杂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主体独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人才、技术、资金、知识、信息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当参与合作创新能获取比独自创新较高的经济效益时,为追求更高且持续的市场利益,创新主体就会主动寻求合作创新机会,巩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产生合作创新的巨大动力。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获取高额利润,取得竞争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参与合作创新的内在动力除了经济利益以外,还希望其研究开发成果实现社会价值,提高组织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此外,合作创新能将独立的外部交易转变为内部交易,极大地减少交易费用。

2. 创新战略诱使合作创新

有计划、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不仅是对物质利益或公利的追求,也包括对创造愿望的满足,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创新主体的创新战略决定着创新行为开展的程度和频率,重视创新战略的主体不仅在创新方面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会完善内部激励制度,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内部环境,为参与创新的人力资本搭建自我发展平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创新主体的合作是创新战略的有机组成,是开展合作创新活动的根本准则,创新主体会主动寻求条件合适且有共同目标的伙伴建立合作创新关系,并以此作为合作共赢、取得竞争优势。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合作创新是创新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7]。

3. 资源有限性迫使合作创新

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设备等创新资源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必须不断增加自身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积累。 在创新日益复杂的今天,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存量和资源是微不足道的,很难独自完成创新活动或创新成本过高, 合作创新成为最佳选择。 合作创新能增加信息交流,共享创新资源,降低研发成本, 获取规模经济, 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等。企业可以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科研设备等优势, 解决技术难题,丰富人力资源的储备; 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条件, 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改善大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和就业环境。

4. 风险分担促使合作创新

随着科技的日益交叉融合和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创新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不断增加,创新频率不断加快,技术与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不断提高,创新投资规模大且回收周期长[8]。不仅如此,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还渗透到研发、试验、试生产、市场运营等各个阶段,创新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激烈的竞争又要求创新主体提高对突破性技术及市场发展的敏感度,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唯有通过合作创新,互补和共享各合作伙伴的创新资源,才能减少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在尽可能低的风险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降低风险是创新主体寻求合作创新的重要动机之一。

三、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动力机制

1.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合作创新是创新主体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市场竞争, 获得高额利润开展的创新活动, 一般由多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 共同研发, 实现创新目标。 合作创新系统不断从外界吸收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资源,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合作主体的异质性、创新信息的不对称性, 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创新资源的流动、合作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颠覆了传统创新线性传递模式, 呈现出非线性特征[9]。 合作创新外部动力因素中的政治环境、市场需求与竞争、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追求利益、创新战略、资源有限性和风险分担等合作创新内部动力因素之间也存在非线性关系和作用; 外部与内部动力因素之间更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藕合关系。 内外动力因素共同交互作用, 使得合作创新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可见,合作创新系统满足形成耗散结构的充要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开放系统中,系统的熵变dS=deS+diS。其中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引起的熵流,可正可负也可为零。diS是系统内部发生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变,始终大于零。只要从系统外部引入了足够强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负熵流(deS<0),就能抵消系统的熵增(diS>0),使系统的总熵减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10]。熵值越小,系统的有序性就越强。

进入经济新常态初期, 合作创新系统内部表现为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不平衡, 面对调结构稳增长背景下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的改变来不及适应; 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原有的制度和措施过期或无效, 价值判断和发展理念与思路发生临时性混乱; 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给合作创新带来冲击, 无用甚至虚假的信息给合作创新系统带来干扰, 影响创新主体的判断和选择。 内外复杂环境的交织, 使合作创新系统内熵增因素不断增加, 系统由低级有序进入无序状态。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动力机制就是要使创新系统总熵迅速减小, 朝着形成高层次的耗散结构方向跃升, 促进合作创新不断进化和发展。

2. 新常态下外部动力促进合作创新系统有序

新常态下,政府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合作创新的政策法规,如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等,明晰产权界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收益率,支持和引导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创新,不断增加合作创新系统的负熵流。市场需求和竞争不断为合作创新体系提出新的课题,使其更加关注同行的创新态势,增加系统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的人才、技术、知识等,共享创新资源,推动合作创新活动的发展,使合作创新系统获得负熵流。新常态下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等,都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能形成市场偏好,引导政策法规的制订,有效促进合作创新的层次、水平、规模的提高。科技发展为合作创新提供了机会,指明了方向,创新主体可以吸收有价值的前沿科技信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以通过学习交流,拓展科研人员的视野和思路,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增加合作创新系统的负熵流。可见,新常态下外部动力因素能大大减小合作创新系统的总熵,有力地推进系统有序升级的进程。

3. 新常态下内部动力促进合作创新系统进化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发展。获取高额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往往是创新主体参与合作创新最直接的动力,经济利益驱动合作创新。如果合作创新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就会导致系统产生熵增,经济新常态下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促使合作创新利益分配趋于公平合理,使合作创新系统产生熵减。创新主体将合作创新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并据此构建相关激励机制和制订管理制度等,以求合作共赢、占领市场,这就突破了传统独立创新模式的限制,使合作创新战略成为内在动力,正确的合作创新战略能有效地促进合作创新系统进化。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的融合性、复杂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创新主体独自开展创新活动,往往受到创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开展创新活动,就能与其他组织共享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创新资源,从外界吸收负熵流,促进创新的高效,提升创新的成功率。创新主体总希望在尽可能低的风险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创新却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导致创新能力不强的组织陷入所谓的“平衡态”。与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开展创新活动,能有效地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摆脱两难的境地。系统内部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较大差异和优势互补,促使合作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和“近平衡态”,促进系统从低层次向复杂有序方向演化。

4. 新常态下合作创新动力机制模型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需求和竞争会诱导科研方向,对科技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反之,科技的发展也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政府行为与法规制度对市场需求和竞争起引导和干预作用,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也会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政治环境会影响甚至改变社会文化,反之,社会文化也潜移默化影响政治环境。科技进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文化环境,反之,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合作创新系统的各个外部动力因素不仅独自促进系统的进化,且因素之间相互交叉作用,大大增强了合作创新系统的负熵流,加速了系统的高级化演进。

经济利益通过诱导机制对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战略并严格执行,能增强创新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创新主体为解决创新资源的短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会制定相应的合作创新战略并加以实施,寻求合适的合作创新伙伴,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创新主体要通过合作创新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承担较大的风险,经济利益和风险分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创新主体在参与合作分担风险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创新资源短缺的问题。合作创新系统内部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加速了系统远离“平衡态”。

市场潜在需求为创新指明了方向,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影响创新主体的战略制定,自然也对其利益驱动力的大小产生影响,市场竞争同时也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产生一定的激励。政治环境和科技发展等外部动力因素,直接影响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战略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新常态下,政府行为和政策法规会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科技的发展会影响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还能影响知识、技术等资源的积累方向和速度,改变创新资源短缺的状态。

合作创新系统内外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之间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为合作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合作创新系统作用机理

合作创新系统外部动力因素之间,内部动力因素之间,内、外部动力因素之间的非线性交叉作用,增加了合作创新系统的负熵流,有效地抵消了创新主体因人才缺乏、资金短缺、设备缺乏、难以获得合适技术、创新风险较大、企业家精神缺失、创新目标不明确等自身原因产生的正熵,推动合作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11]。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众多的微小涨落放大形成巨涨落,促使合作创新系统向有序结构演化,使各种创新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猜你喜欢

常态动力主体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