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

2019-12-21吴志锋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本质

颜 华,吴志锋

(五邑大学 1.智能制造学部 2.社科处,广东 江门 529020)

近年来,青年的教育、就业、创业和生活成为粤港澳三地共同关注的议题。2017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加速推动了粤港澳三地的交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青年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可能成为促进青年发展的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交往推动青年发展究竟何以可能?通过探索二者关系,从交往视域提出青年发展的具体举措,促进粤港澳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青年是接力实现中国梦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发展是指自身本质力量生成和发展,包括构建自由丰富的社会关系、提升劳动能力、生成主体意识和发展自由个性等方面。处于少年与成人之间年龄阶段的青年,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现实个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本质由 “代群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共同构成”[1]。近年来,粤港澳青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学业、就业、创业和生活等新挑战。在学业方面,青年努力争取更多教育机会和提升学历层次,积极拓展专业技能和发展个性化能力。在就业方面,向上流动较难,工作时间较长,薪酬待遇与期望值有差距。在创业方面,创业环境艰苦,成功率偏低。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等日常支出负担较重,尤其是购房成为老大难问题。粤港澳青年压力较大,整体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党和国家历来积极为青年创建发展平台和提供出彩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是 “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3]10。 《纲要》 针对青年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共有3章6节23处论述了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一个完整段落阐释粤港澳青年交往的思路,涉及学业、生活、实习、就业、创新创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阐明了推动粤港澳青年共享发展政策措施。粤港澳交往和融合发展,不断拓展的青年交往空间——生活世界,成为粤港澳青年交往的 “现实的活动的背景”[4],为青年发展提供更广的平台和空间。

二、交往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粤港澳大湾区普遍化交往,促进青年丰富社会关系、发展劳动能力、生成自由个性的主体意识。发展生产力和制度创新,为青年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社会环境。

(一)粤港澳大湾区普遍交往丰富青年社会关系,发展青年社会本质

青年是社会的现实个人,每个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其独特社会性,是区分不同个体的根据。青年自身的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构成了其社会本质。青年与其他个人和组织发生关系,或者以群体成员身份与其他个人和群体发生关系,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自身的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是所有交往关系的核心,决定着青年的社会本质。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劳动分工精细化,强化了人与人的互补性。为了满足自身自然需要,青年需要依托大湾区生产和交往活动,生产或换取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必需品,构成了互为补充的社会交往网络,交往活动成为青年基本物质生活的前提。不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交往活动,生成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青年社会本质的生成和发展。青年的社会本质是由其社会关系丰富、全面和自主性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6]。以突破城市间交往壁垒为导向的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形成新的交往活动和关系场景,扩大了青年的交往活动范围,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媒介催生了新形态交往形式,帮助青年不断提升交往能力,促进生成各具特点的交往关系。处于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的青年,逐步建构起全面的交往关系,也不断深化各种交往关系深度。每个青年因应自身交往活动和关系的差异,形成个性化社会关系,生成每个青年的独特社会本质。

(二)粤港澳大湾区普遍交往发展青年劳动本质,提升青年劳动能力

交往活动是青年劳动实践的前提,是青年生成本质力量的场景。青年通过劳动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自然对象,实现劳动现实化和具体化,在劳动对象中凝聚着青年的本质力量。劳动本质不是存在想象中,青年开展现实劳动实践是以交往活动为前提。以加强粤港澳交往为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了青年劳动和交往空间,青年与其他人和群体的共同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现实对象性活动,实现了自然界社会化改造,发展和确证了青年对象化本质力量。

大湾区交往活动是提升青年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劳动分工精细化,构建世界先进的产业链,形成处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劳动者。青年与不同劳动者分工配合的交往活动,会加强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其他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成为青年劳动能力的有效延伸,扩大和发展了青年的整体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职业和创业等因素影响,大湾区的劳动者特点各异,青年与他们加强交往,彼此共享经历、见识、知识和信息,交流共鉴,能内化为青年自身的新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年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普遍交往建构青年主体性意识,发展青年自由个性

青年的主体意识是 “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7],形成于主客体分化和统一过程中,表现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一致,是衡量青年发展的重要标志。劳动产品是青年与不同劳动主体在交往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共同生产出来的,体现了主体客体化结果。青年生产的劳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在交换 (交往)后为其他人使用,劳动产品把劳动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青年意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满足了人们的本质需要,得到其他人承认,成为其他人的本质补充,创造了其他人生命表现,“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 (青年)的真正的本质,即社会的本质”[8],这种确证青年本质力量的方式,生成和发展青年的主体意识。

高水平的大湾区交往活动,有助于激发青年自由个性发展。青年个性是 “主体性的个体表现”[9]。青年个性发展就是符合青年个性特点的主体性差异化发展过程。由于在交往范围、内容、对象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青年形成独特的社会交往网络,生成独特的主体意识。青年个性发展由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同时受制于大湾区现实社会交往关系。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消除青年跨境自由交往限制,不断深化改革适应青年发展的社会交往制度,开放青年发展的劳动实践活动空间,青年在交往实践中建构起独特的主体性。

(四)粤港澳大湾区普遍交往促进生产和制度创新,提供物质和环境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3]12,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打破了城市间固有界限,促进城市间普遍化交往。持续深化的交往促进“人员、 物资、 资金、 信息”[3]9跨境跨城市自由流动,为青年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便利青年自由配置生产要素,为青年提供发展载体。大湾区城市间错位发展格局,使得中心城市部分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促进城市间融合共享发展,延伸了青年劳动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相同时间产出更多高质量劳动产品,减少劳动时间,让青年拥有更充足自由支配的时间。

粤港澳交往活动和关系的规范化发展,形成现有交往制度体系。它设定了在青年的发展界限,并赋予青年时代特性。交往制度是大湾区长期交往凝聚成的共识,具有较强稳定性,对青年交往活动具有持久性规范作用。符合青年发展需求的大湾区交往制度推动青年发展,反之则制约青年发展。制定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不断完善大湾区的体制框架和创新制度,就是推动改革现有一些不太合理的交往制度。以适应青年交往关系发展为导向,规范新时代大湾区青年交往活动,制度化交往行为,明晰交往行为界限,构建全方位交往制度。逐步形成良性的交往制度环境,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青年在大湾区自由流动和发展。

三、交往视域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的具体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是青年发展的现实场景,促进大湾区交往的具体举措是加强三地互联互通,建设青年教育培养体系,完善青年交往制度,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平台。

(一)建设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软硬件,营造青年自由交往条件

交往手段是物质和精神交往的基础,其先进和完备程度,影响大湾区交往和发展进程。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用 “时间去消灭空间”[10],强化整体规划和建设,建设大湾区一体化交通体系,构建陆海空城市间快速交通体系,给大湾区的交往带来革命性影响。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大湾区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港珠澳大桥等更多联通珠三角东西两岸的通道,建成便捷高效的交往网络体系,尽快形成主要城市间1小时生活圈,密切城市间的快速交往。

广泛运用最新通信和信息技术,形成新时代信息交往网络体系。运用第五代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新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探索整体规划和建设粤港澳智慧城市体系。建设粤港澳三地共用的社交媒体,发挥微信和微博的交往功能,拓展多样态新媒体交往工具体系。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网络交往,减少相互间的偏见和误解,逐步形成青年的大湾区共同体意识。建设跨境使用电子支付系统、推出降低通信资费成本等便民措施,创新大湾区城市群信息化管理模式,把大湾区建成一个真正互联互通的整体。

(二)建设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培养体系,构建青年成才培养平台

加强粤港澳教育深层次教育合作,“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3]35,搭建新时代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和青年成才平台,“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探索粤港澳高校互相扩大招生规模,为青年跨境就读大学提供更多学位,培养高水平现代化青年人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深化粤港澳高校的协同创新,探索学分互认、交换生、文化交流、创新创业和学术竞赛等方面合作,以交往促进粤港澳青年间相互认知和理解。支持粤港澳三地高校联合开办学校,推进或筹建与内地高校的合作办学,扩宽青年学生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科技和文化知识,提升青年人才培养质量。推出跨境读书的便利措施,鼓励粤港澳青年学生跨境就读大学,学习符合就读所在地产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帮助青年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毕业后留在当地发展。

加强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创新联合办学形式,共建职业培训学校。加强招生宣传、技能培训、文化交流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一批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青年职业技能水平。制定统一的大湾区职业资格标准和资格互认程序,“加快职业资格互认过程,推进职业资格一体化”[12],推动青年人才跨境流动。在社会工作和服务贸易等领域,率先推行职业资格互认制度,扩大 “一试三证”职业资格认证范围,便利相关领域的专才跨境执业。制定港澳青年专才到内地执业的便利措施,鼓励港澳法律和金融等青年专才在大湾区珠三角九市执业。

(三)完善粤港澳青年跨境流动制度环境,搭建青年自由成长道路

创新青年出入境制度安排,提升青年人才流动效率。加强粤港澳三地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优化三地通关便利性措施。推广香港西九龙“一地两检”[13]、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 “合作查验、一次放行”[14]等一站式快速通关模式。加快研究和推行货物清关新技术,推广港珠澳大桥模式,缩短货物跨境运输时间。研究提高港珠澳大桥使用效率,逐步放宽车辆使用港珠澳大桥限制,更好发挥大桥互联互通作用。

完善青年跨境就业制度安排,提升青年学生就业自由度。放宽粤港澳学生跨境就业限制,继续推出港澳学生跨境就业的便利措施,鼓励在内地高校毕业的港澳学生留在大湾区工作。增加面向港澳青年的优质就业岗位,探索开放港澳青年在内地任职和工作范围,鼓励或开放港澳青年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和教师等行业任职。探索逐步放宽内地青年学生到港澳就业创业的限制,鼓励内地青年人才到港澳从事新兴战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工作。

创新财税制度安排,降低青年就业创业税负。不断优化粤港澳三地税务安排,通过财政补贴和免征税额等方式,实现粤港澳三地税负相对持平,激发青年流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降低青年人才认定为高端人才的门槛。认定对象由科技创新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拓宽到更多行业,把更多初创企业纳入税务优惠范围。优化港澳青年在内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安排,探索向港澳青年提供缴税专项服务等。

(四)加快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搭建青年自由发展载体

完备的产业链由研发、设计和生产等基本环节构成,是把创意概念转变为现实商品的必需途径。粤港澳三地产业分工大致合理、功能互补,港澳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广东则以产品生产和设计见长。根据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各城市定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优势互补高端产业链集群,构建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和要素集聚的发展格局,为青年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成立各种产业链配对服务机构,向初创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跨城市生产链配对服务,发挥不同城市在研发、设计、生产、市场推广和物流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推动概念成功转化为产品。

集聚专业人才、社会资本和市场运营等资源的孵化载体,是创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平台。尽管创业孵化载体发展较快,但仍需 “提升孵化器发展规模及水平”[15],打造高水平孵化器品牌,创新孵化载体运营模式,提供多元化孵化培育服务,为青年创业落地发展提供服务。应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遍布大湾区所有城市的服务载体体系。着手构建新业态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预孵化器、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全程覆盖孵化生态链,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市场资本投入相结合,不断集聚孵化培育的优势社会资源,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法律、税务、知识产权和融资等全要素服务支持,提升孵化载体的培育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如何互联互通
童年的本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