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积极推进互换并地工作的动因、成效及对策研究
2019-12-21张凤华彰武县委党校
文/张凤华,彰武县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近年来,彰武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大胆探索,积极推进互换并地工作,通过互换并地,将农户零散、细碎承包地块进行互换合并,“小块并大块,多块变整块”,不仅释放了活力,惠及了民生,而且得到相关领导及媒体的关注。
1 彰武积极推进互换并地工作的动因
1.1 法律及政策层面
2002年颁布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其中第四十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原则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1.2 现实层面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人口占多数、户均耕地规模非常小的基本国情和简单化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导致了我国土地“碎片化”现象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还是手工劳动,机械化程度很低,根本不适应规模化经营的现状,为了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积极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并按照人口数量平均分配一小块土地,进而形成如今土地碎片化的格局。以彰武县为例,土地二轮延包中,普遍按地力等级分地,一家农户通常分到7、8 块甚至10 多块承包地,个别农户地块多达20 块。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发展迟滞、农村“空心化”、土地抛荒、粮食减产、农民分化等问题,土地碎片化带来的弊端凸显,土地管理制度和方式亟待创新。同时,彰武县徐家村个别农户自发互换并地的实践助推了互换并地工作。
1.3 发展层面
互换并地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互换并地,有利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非农产业,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提高闲置的农地利用率,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进程,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的推广应用,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实现市场化运作,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有利于化解因土地碎片化滋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稳定的因素。
2 彰武积极推进互换并地工作成效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辖22 个镇2 个乡、184 个行政村,1536 个村民组,人口42 万,其中农业人口34 万。彰武作为传统的农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辽宁省21 个产粮大县之一,是20 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县,是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是全国“两区”划定试点县,是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示范县。全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共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表9万户,实测面积256 万亩,测量大地块5.2 万块,小地块76.35 万块,完善合同9 万余份。
互换并地工作自2017年初启动至2018年春耕前,全县互换并地整镇完成4 个乡镇,整村完成56 个行政村,整组完成889 个村民组,累计完成并地面积97 万亩,由并地前的44.2 万块合并成现在的12.4 万块,涉及农户5.4 万户,人口19.6 万人。通过积极推进互换并地工作,成效初见。
2.1 互换并地实现了节本增效
李炳和,是前福兴地镇徐家村的村民,共有50 亩土地,以前他家有七块零散地,不仅投入劳动工时多,种植成本也高,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农业综合配套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互换并地后,他家的二轮承包地和机动地分别调整为一块,现在每天每人能浇10 亩地,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带动了农民群众投资农业的热情。
现在的徐家村与华丰果品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合作。村集体规划出了800 亩机动地,用于种植红鲜椒和酒高粱等特色作物。通过大户带动,其他的农户热情也非常高,用自家的人口地发展特色种植。目前,徐家有两个组种植酒高粱450 亩,五个组栽植红鲜椒430 亩,收益相当可观,也让群众真正地从这次互换并地的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2.2 互换并地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通过实施互换并地,方便集中管理,高效节约成本,便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能够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共同致富。通过互换并地,土地得到了有效整合,只要两到三户就能集中管理百亩以上耕地,有效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将承包地多块并一块、零散并整块,使农户通过互换、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承包地并地整合,释放农业农村更大发展活力。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经营者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户农业经营大幅度提高。
2.3 互换并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互换并地工作开展后,由于农户地块相对集中,因而减少了地边地界摩擦和土地耕作、作物种植、水源等方面的矛盾,解决了二轮土地承包的遗留问题,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2.4 互换并地有利于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
土地有效整合后,对于农业病虫害防治更加集中,不仅便于推进专业化防治,而且可以实现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可降低农民防治成本,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3 彰武积极推进互换并地工作的对策研究
3.1 强化组织领导
彰武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17年11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委县政府4 位领导各分包1 个片区、6 个乡镇,2 4 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分包1 个乡镇。县农发局牵头,各乡镇、村、组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了推进互换并地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4 个互换并地指导组,选派16 名农村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对互换并地工作的督查、指导,实行包业务指导、包工作进度、包整体质量、包矛盾调处、包社会稳定的“五包”责任体系,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决策指挥系统,有针对性地印发了29 期《工作简报》,确保互换并地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3.2 强化舆论宣传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镇村组、群众代表等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印发了《互换并地工作相关问题解答》、《致农户朋友的一封信》、《致广大党员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0 多万份,为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舆论准备。2 017年11月22日,全县召开1500 人的动员大会,12月26日,县委、县政府再次召开县、乡、村、组四级干部2000 余人参加的推进互换并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充分调动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组织互换并地文艺工作队下乡到村屯巡演,广泛宣传互换并地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先后分别组织召开50 余次乡镇、村组参加的片会,每周调度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互换并地工作经验,通过典型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3.3 强化干部作风转变
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改变工作作风,纷纷走出机关,进村屯、进农户、进地块,走进群众家中坐炕头、唠家常,走进田间地头、并地一线破解难题,帮助农户算当前账、长远账、未来账,算结构调整账、规模经营账、节本增效账、土地流转账,引导农户自愿、积极参与到互换并地工作中来。村组党员干部、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自身所在的村组做起,带头在自己所居住的村组开展互换并地,带头领着村民逐地块分析落实,带头拿出确权后多余的土地,带头牺牲个人利益,较好地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加深了干部群众的鱼水深情,让农民亲身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
3.4 强化原则注重程序
乡村两级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及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牢牢把握“一变三不变”的工作原则,“一变”就是把零散细碎的小地块变成集中的整块和大块,“三不变”就是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农户的承包面积不变、30年承包机制不变。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组施策,各村组都制定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在互换并地工作中,全县上下做到了政策一个口子出、操作一个程序走、工作一把尺子量,严格按照民主议事程序进行操作,该签字的签字,该公示的公示,操作程序规范,过程阳光透明,农户承包地面积准确、四至清楚、空间位置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