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实践教学
——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为例
2019-12-21赵嘉茜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文/赵嘉茜,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1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应用型学科,应当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是高校坚持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路径。高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积极搭建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城建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着手,分析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体系的对策,寻求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
2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例如《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和《招聘》等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虽然有的教师意识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仅仅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讲解,无法深入联系到企业实际中的工作中感受人力资源理论知识的应用,所以课程均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探索性,知识无法内化,从而导致实践能力无法提升。
2.2 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城建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较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样的应用型学科来说,应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城建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公共基础课程较多,会消耗掉学生的学习热情,令学生对学生产生厌烦,例如《税法》这本课,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便极差;二是课程设置脱离市场要求,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当前,城建学院的课程设置无法使学生学到实际需要的技能,学到的知识也无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缺少相关的实训课程,学生得不到锻炼,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3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严重不足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建设,然而师资资源匮乏产生的连锁反映是城建学院不得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部分实践类课程委托给第三方培训机构,导致本校教师未能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没有主观的自主性,因此,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严重不足,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过于简单,设计要求未能够反映课程之间连贯性(横向连接各课程设计),难以将知识点扩展为知识面,毕业设计题目陈旧无法通过新鲜、有趣的项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校企合作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3.1 基于企业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机制
学校应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将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机制。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合作企业,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如何运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当前城建学院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将学生送往合作企业进行实训,在校老师并不参与其中,学校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无法获得提升,因此,基于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建立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的机制,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
3.2 基于企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工作时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城建学院要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学生的特点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提高实操课程的比例。除此之外,城建学院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对已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开设一些网络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操课程,包括将其运用于培训、招聘等,以此来满足市场与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
3.3 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在正式沟通机制方面,学校方面要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企业方面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沟通。实践教学资源应随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断深入而丰富。城建学院要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通过课程资源(课程、实训教材)、案例资源(企业项目、科研项目)、优质学生作品遴选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初步实现课程讲案例、实训做项目、实习承担项目的有效对接,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多维度能力。
总之,作为以市场与合作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能够在不断推动高校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培养出社会紧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合作企业,都应该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令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合作模式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积极意义,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