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2019-12-20杨兴寿
杨兴寿
【关键词】 历史教学;多媒体资源;整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142—01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步入初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多媒体“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把多媒体资源与初中生的认知过程、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将会使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 多媒体资源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如在學习“秦灭六国”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的flash动画,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统一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万里长城的认识等。每一媒体信息,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配。那种让计算机教师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了计算机的“奴隶”。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受课件限制和左右,教师失去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二、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
多媒体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手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动态演示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机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纯粹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和挂图,让计算机“唱独角戏”,而忽略了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图上填写“战国七雄”的方位,再辅以相关的“口诀”(“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其效果要远胜过单纯的计算机地图展示效果。实践也证明,那种“用鼠标代替教鞭”“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提法未免过于偏激和片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完美整合、灵活运用,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的整合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硬件设备不足、相关课件的匮乏和制作的困难、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原因,使得历史课件的利用率很低,往往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即使是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精心制作的课件,也仅在公开课上露露脸,在平时教学中则被束之高阁。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另辟蹊径,才能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将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一是可以因地因人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制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其制作复杂,对多数历史教师日常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对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制作一般性常课件时可使用powerpoint,其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将精力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授课效果。对七年级学生,宜更多地展现音像资料和动画,增强直观性;对八、九年级学生,可适度引导其进行理性分析。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搜集市面上的历史课件,采用抓图、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这样会轻松很多。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