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波澜壮阔的甘南教育变迁史

2019-12-20敏维盛李雪君

甘肃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甘南州甘南全州

敏维盛 李雪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教育发生的变化是无比巨大的,有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表现出这一变化:新中国成立前,甘南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2003年,全州全面实现“普初”历史性任务,人口覆盖率达100%;1982年,甘南州初等教育入学率为50.8%,合格率为9.64%;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2018年,全州在办幼儿园达到350所,是1978年的21倍,在园幼儿达到26199名。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21.48亿元,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开始的全链条贯通、全覆盖保障资助政策体系,15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甘南有教职工263人。2018年底,全州教职工总数达到13381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8%、99.92%和90.46%。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教育发展的生动变化,一幅幅硕果累累的画面背后是甘南州矢志不渝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担当,是在教育赛道上奋勇前行的步伐。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同行,甘南州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事业气象万千。从民族教育拨乱反正艰难起步到逐步恢复稳步发展,从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两基”全面实现,从马背小学到帐篷小学到走读小学再到寄宿制学校,从“两免一补”到15年教育基本免费,从一盒粉笔一块黑板到多媒体电子白板,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从义务教育迈向均衡发展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甘南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甘南教育70年的壮阔波澜。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回顾与瞻望,甘南教育正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阔步前行。

【发展篇】

1949年—1978年:民族教育蹒跚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甘南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牧区只有寺庙教育而没有现代学校教育,玛曲、碌曲、迭部、合作四县没有一所学校。牧区藏族群众还在用原始的刻木、结绳、数珠等办法记事。广大农牧民子弟入学读书的机会很少。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措施的实施下,甘南民族教育开始蹒跚起步,在艰难中缓步前行。

1956年,碌曲、瑪曲两县各成立初小1所,填补了两县历史上没有现代学校教育的空白。同时,其他县增设初小、完小29所。1957年至1977年,甘南民族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1958年,学校数量猛增,全州共有小学402所,在校学生38651人,其中藏族学生13444人。在纯牧区洮江县(今碌曲和玛曲县)3个月办起帐篷小学26所,学生达到4333人,入学率达到94.2%。与此同时,教师队伍迅速发展,其中60%以上是民办教师,一度出现了“中教不够小教顶、小教不够招社请”的现象。从1961年开始,全州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整和精减,两年共调整精减中小学教师377人,当时每个教学班平均只有教师0.9人。1965年,全州有小学教职工893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3人。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知识和教育成为改变青少年命运的重要手段,学习成为有志青年的重要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甘南教育在国家制定出台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利好政策下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1978年—2003年:民族教育破冰前行

改革开放之初,甘南州受教育人口覆盖率、入学率、巩固率均排在全省倒数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民族教育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各级党委政府重新确立了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逐步恢复和建立了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根据牧区居住分散、学生流动性大、不易巩固的特点,1980年,甘肃省在牧区投资新建和扩建寄宿制中小学15所,加上原来的共28所。碌曲、玛曲和夏河三县创办了桑科、曼尔玛等5所寄宿制民族小学,夏河和玛曲县创办了2所寄宿制民族中学。

1982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稳步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州人大常委会颁布《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中小学试行工作条例》,使甘南民族教育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1983年开始,甘南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阶段。1997年合作市、夏河县率先“普初”,2003年,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玛曲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此,历经20年,甘南州七县一市全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甘肃省全面实现“普初”目标画上句号。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甘南教育人总结出五条办学路子:一是探索牧读小学与寄宿制小学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二是采取牧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早期衔接的措施,加快寄宿制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三是逐步把学校办成当地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中心。四是搞好藏汉“双语”教学,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体系。五是调动民族地区宗教界人士协办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办学,努力做到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藏族群众脱贫致富服务。这五条办学路子使甘南民族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快了甘南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

2004年—2011年:民族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

自2003年全面实现“普初”目标以来,甘南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由“普初”向“普九”战略转移的新的发展期。2004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两基”攻坚,进一步推动农牧村教育发展的决定》《甘南州“两基”攻坚实施计划(2004—2007年)》,“两基”工作全面启动。至2011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全州小学在校生达到8283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6%;初中在校生36211名,入学率达到98.78%,青壮年文盲率从2003年的23%降至1.18%,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的良好机遇,甘南州全力推进“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高区域教育水平,落实“两免一补”促进教育公平,强化“寄校”建设,全面实施“四项工程”、学前教育工程等改善农牧村学校面貌,以远程教育架起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桥梁,落实惠民政策让贫困学子上学无忧,建设“平安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累累硕果,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造了许多在全藏区具有较大影响的甘南经验。甘南民族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体制大跨越;由“上学难”到“有学上”的教育条件大跨越;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教育效益大跨越。

2012年—至今:民族教育在改革中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藏区政策倾斜支持的新背景下,甘南教育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机遇。甘南教育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甘南精神,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甘南教育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15年教育基本免费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迈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幼儿园井喷式增长、幼有所育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成就篇】

成就一:义务教育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按照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配备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的工作思路,从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均衡、师资水平均衡等方面精准发力,大力实施“全面改薄”、藏区专项等项目,全力建设标准化学校;加大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激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充,城乡学生都能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截至2018年底,舟曲、合作、玛曲、卓尼、迭部、夏河六县市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特别是卓尼、玛曲两县比规划时间分别提前了2年和3年。临潭、碌曲两县已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验收。2018年,在全州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的进程中,面对“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標,针对部分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始终在治理与反弹之间徘徊,始终难以根绝的现实问题,州委州政府从履行政治任务的高度认识问题、从处理棘手工作的角度看待问题,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底线性任务,直面矛盾、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的意见》,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教育、扶贫、民政、宗教等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攻坚,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甘南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8.23%。

成就二:学前教育从城区仅有到覆盖农牧村

1978年,甘南州有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394名,教职工41名。到2010年,经过32年,全州幼儿园数量没有增加,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仅为13.5%,许多县市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把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作为补短板、调结构、促公平和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园所建设、办园条件、师资队伍、保教质量等方面大力攻坚克难,全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州在办幼儿园达到350所,与2010年相比,净增334所;在园幼儿达到26199名,净增21267名;教职工达到1931名,净增683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51%,净增78个百分点。评估认定了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8所州级示范性幼儿园,12所省级一类幼儿园、1所州级一类幼儿园,4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现了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优质示范园数、经费投入“六个翻番”,幼有所育在甘南大地成为现实。

成就三:普通高中教育从“小荷尖尖”到“芝麻开花”

2012年秋季学期起,州、县市财政自筹资金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高中免费教育,极大地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的负担。普通高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秀初中学生考取优质高中的机会增多、渠道更加顺畅,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施“内地普通高中民族班扩招工程”,择优推选甘南州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到省内优质高中上学,仅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招收我州学生达到4335名。截至2018年底,高中阶段在校生18748人(其中高中17010人,中职173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38%。通过高考“双记总分”改革,累计有5662名双语类学生考入普通院校,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少数民族紧缺人才藏区专项招生计划,在省内普通高校首次单列了双语类专项计划,仅2018年定向培养双语类政法、师范、医学、理工、农林畜牧、水利、文化、旅游紧缺人才738名。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首次向甘肃省下达民考汉计划,拓宽了甘南州民考汉考生上民族类高等院校的渠道。2019年,高考录取5706人,录取率达到91%。

成就四:职业教育从低水平徘徊到整合提效创新发展

2011年,州委州政府决定整合甘南师范、州畜牧学校、州藏族综合专业学校,投入2.2亿元,新建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300.67亩,新建单体18个,总建筑面积10万㎡,经过积极筹备建设,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已招生办学,回应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学校旨在创建现代农牧、教育和民族文化、旅游和服务、水利和土木、加工和维修、医药卫生等六大专业群和43个专业,15个特色骨干专业,致力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2012年以来,实施了“9+3”藏区免费中职教育,共招生2094人。中等职业学校与兰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等院校多方合作,联合办学,州内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稳步扩大,2018年招生873人,有效缓解了生源萎缩的局面。

成就五:“双语”教育让牧民孩子从听不懂汉语到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出了“左”傾错误的泥潭,步入正确发展的轨道,甘南州的双语教育也走上了复兴之路。几十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通过坚持实施“两种模式”(即一类模式——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二类模式——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加授藏语文)、编译“双语”教辅资料、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等有效措施,使“双语”教育在满足农牧民群众的不同需求、调动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和实用人才。截至2018年底,甘南州共有双语中小学140所(小学122所、九年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6所、高中9所),占中小学学校数的33.25%;双语中小学生4701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42.31%。双语中小学生中藏为主学生36466人,汉为主学生10551人。

成就六:办学条件从马背、帐篷、破旧院落到窗明几净、最美建筑

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土院子、破房子、烂桌子、站着上课、趴在墙上写字是一段时期以来广大农牧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真实写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南州制定了《关于积极稳定地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82年至1987年,全州共投入230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实施了二期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灾后重建项目、校安工程和薄弱学校改善计划等教育项目,一座座新建的校舍拔地而起,学校校舍面积达128.8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99㎡,消除危房面积47万㎡,其中消除D级危房31.5万㎡,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教育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藏区政策倾斜支持的新背景下扬帆起航,累计投入26.6亿元,实施了“全面改薄”、藏区专项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学校,学校校舍面积达到190.66万㎡,D级危房全部消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达到12.5㎡,中学15.85㎡,幼儿园8.4㎡,中小学生均图书达到国家二类标准,仪器设备值均达到甘肃省标准,全州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全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778所,学校环境与配套建设力度之大、水平之高创历史之最,在广大农牧村最美丽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

成就七:教育保障从机制不健全到15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

1979年后,国家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对牧区中小学寄宿生和农村家庭离校5公里以外的中学生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按城镇学生标准供应口粮的规定。从2005年起,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全面实施农牧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同时,建立了涵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在内的贫困生资助机制。农牧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实施和贫困生资助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减轻了群众负担,有效推动了甘南教育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返贫的目标,甘南州把扶贫助学作为凸显教育公平、助推精准脱贫的民生工程来抓,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开始的全链条贯通、全覆盖保障资助政策体系。州、县市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高中免费教育、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营养改善计划和农牧村幼儿园免保教费政策。特别是2017年,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基础上,倾斜将甘南州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15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2012年以来,共落实各类保障资金21.48亿元,资助学生40.08万人(次),3.13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享受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每生每年1200元提高到2200元,取暖费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100元提高到340元。

成就八:教师队伍从数量短缺和整体素质偏低到数量扩充和素质提升

1947年,全州只有教师263名,到1978年中小学教师也只有3970名,1980年全州小学和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只有53.2%和39.6%。2008年全州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7493名,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1%、97.5%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甘南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引进教师、优化结构、提高待遇、城乡交流等方面倾斜扶持,想方设法招录引进紧缺学科教师,近三年共补充教师1145名,教师总数达到13581名,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1%和38.4%。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班主任岗位补助资金7292万元,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348套,加大培训力度,实现了各学段教师全员培训全覆盖,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教师职称评聘力度并向乡村倾斜,建立了县域内教师流动、校长交流机制,选派州内外881名优秀教师在基层学校支教,每年从省内高校选派400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幼儿园支教。截至2018年底,全州共有教职工13381人,其中小学6497人、初中2755人、高中1673人、职中170人、中专327人、幼儿园1931人、特教学校28人。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8%、99.92%和90.46%。基本建设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成就九:寄宿制教育从基本空白到壮大做精

“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子女逐渐告别“马背小学”“帐篷小学”“走读小学”,到全日制寄宿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甘南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根据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1978年以来,甘南州开创性地摸索和总结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甘南州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使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85年,甘南州共有寄宿制小学36所,在校学生3352名。1995年寄宿制中小学达到58所,学生9193名。2005年,寄宿制中小学增加到136所,在校生达43677名。自2014年“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有力促进了寄宿制学校的跨越发展,截至2018年底,寄宿制学校达到170所,占中小学校数的40.38%;寄宿学生46991人,占中小学生数的42.29%。寄宿制学校的跨越发展,有力地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甘南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最快、建设力度最大、教育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甘南民族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最快的时期;更是甘南农牧民群众享受教育实惠最多、接受优质教育最好的时期。甘南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投入的总量前所未有,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前所未有,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更是前所未有。

7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7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甘南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甘南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和省州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通过甘南州的自力更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甘南教育必将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更优质教育的期盼,必将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必将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超车,必将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甘南州甘南全州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基于GIS的甘肃省甘南州垃圾填埋场适宜性分析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基于DEM的1983-2012年甘南州降水空间变化趋势及特征
广西全州小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
甘南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