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里,防寒护阳要做好
2019-12-20张乾
张乾
夏天受凉还有一个特点,即寒多挟“湿”,因为夏天湿气比较重,也叫“暑湿”。湿性重浊粘滞,一旦侵入人体便不易被祛除,所以有些人夏天感冒咳嗽,会一直延续到秋天。
伏天里,酷暑难耐,过度贪凉饮冷、纳凉降温不当,易引起老寒腿、风湿痛之类的毛病复发,需要注意提防。每天往返家里、车里、办公室里,任何一处都离不开空调,很少能有出汗的时候,这样便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阳气不得舒展,也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御寒”功能;如果再加之衣着单薄、暴露过多,则寒邪乘虚而入,侵袭人体,阻滞经络,便会引发关节肌肉僵滞疼痛。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阴阳调和则身体健康,阴阳不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根据“天人相应”的原则,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阴阳以保证阴阳平衡,才能保证机体与外界和谐共处,从而才能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了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易致内寒过甚,会导致体内阳气更衰。夏天吃一些冰冻的饮料、水果是难免的,但如果过食生冷食物,包括过食一些所谓的防暑降温食品,则会使寒湿之邪由内而生,对预防关节酸痛非常不利。
夏天受凉还有一个特点,即寒多挟“湿”,因为夏天湿气比较重,也叫“暑湿”。湿性重浊粘滞,一旦侵入人体便不易被祛除,所以有些人夏天感冒咳嗽,会一直延续到秋天。寒湿之邪最易损伤脾胃,出现消化、吸收、排泄系统的功能障碍,表现为食欲下降、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身体困倦、头目不清、神疲乏力等等。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日常所需的能量需要脾胃来提供,体内代谢下来的废弃物需要脾胃去排泄,如果脾胃功能长期受损,其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女性在经期感受寒湿之邪,则容易出现邪入胞宫,导致迁延难愈的妇科疾患。
在防寒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养护阳气,具体可从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注意:
1.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吃一些薏米、生姜、山药、芡实、茯苓,扁豆,陈皮等健运脾胃、化湿助阳的药食两用之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讲的即是这个道理。而绿豆、赤小豆、莲子等凉性解暑食品,在需要之时才食用,不可过量。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色的赤小豆,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生姜是热性的食物,有发汗散寒的作用,可以把多吹的空调、多吃的冷饮产生的“寒邪”排出体外。早上起床以后少量地吃一点生姜,可以出点汗、祛祛寒,其实出汗是人体夏季应对暑热的最主要的生理机能,出汗可以散热降温,可以排出代谢废物。
若想防寒保暖,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鱼类,鲫鱼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温中下气、利水消肿、补血通乳。鲫鱼含不饱和脂肪酸,常吃鲫鱼不仅能健身,还能减少肥胖,有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寿。鲫鱼补脾利水,可以帮助调节脾胃,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
黑木耳可帮助降低血黏度,延缓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防寒保暖。黑木耳有补脾,养气血、清湿热、滋肝阴的功效,祛湿吃它就对了。
辣椒有除濕之功,能把体内多余的湿气驱除出去。夏天雨水多、湿气重,多吃点辣椒可以帮助身体除除湿气。夏季酷暑难耐,人们大多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吃点辣椒便可以促进食欲、开胃下饭。辣椒富含维生素c和辣椒素,可以有效促进汗液的排放,帮助体内毒素排出,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防止中暑的情况发生。
2.生活起居方面: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可适当晚睡(约晚10时睡觉)、早点起床,早晨的太阳尚不暴烈,可以在户外散步、快走,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养护人体之阳气,活动的量以出汗为宜。切忌“汗出当风”、汗出冲淋冷水、久卧湿地寒地等。夜卧于空调环境中,宜穿长衣长裤。
(编辑 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