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20王树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背影语文教学

王树芳

[摘   要]当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忽略学情、思维浅化、脱离生活是主要症结。文章以《背影》教学为例,具体谈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顺势而导;关注言语形式中的矛盾点,逆势而导;关注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因势而导。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语文教学;《背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3-0011-02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忽略学情的自问、滑行文面的浅问、拆解文本的碎问、 不明意义的乱问。这些问题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远离学生的阅读期待。那么,如何让问题成为撬动学生阅读思维的杠杆,让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文本深处呢?笔者现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顺势而导

阅读初感是指学生在与文学作品初次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第一感受。这种感受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分析、理解、体味文学作品的角度和程度。关注学生阅读初感,就能发现学生思维的浅薄、偏颇处。

师:同学们,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初读《背影》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一个?

生:我选择“矫揉造作”。因为“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父亲还要去车站送行,有必要吗?而且仅仅因为父亲给买了几个橘子,就被感动到流泪多次,这种感动也太假了吧!

师:车站买橘是文章的主体事件。在此之前,“我”家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是什么?

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交卸了。

师:“交卸”是指旧时官吏卸职,那么父亲为什么会失业?

(PPT展示)补充背景资料1: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朱自清年谱》)

补充背景资料2: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自清凝视着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朱国华《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

师:这两件事对父亲的影响如何?

生:母亲因父亲的过失去世,父亲一定很内疚;差使被撤赋闲在家,既使家庭失去经济来源,又使父亲颜面尽失;父亲变卖典质还不够,还要借钱办丧事,家中债台高筑;家里的母亲、一群弟妹和还要有一个上大学的“我”都需要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的压力十分大。

师:父亲需要一份新工作来缓解当下经济的窘迫,所以父亲在办完丧事后,来不及歇息,便急急地想去南京谋事。然而有一件“大”事却耽搁了父亲的重要行程。这件大事是什么?

生(纷纷):去车站给儿子送行。

师:再重要的事也比不上儿子的事大。请大家读4-6自然段,看看在车站送行的过程中,父亲做了哪些让后来的“我”倍受感动的事?“我”当时又是如何看待父亲的这些行为的?请参考“父亲啊,你……,可见你对我的爱是多么细致而深沉!可当时的我却认为……”这一句式分享你的读书所得。

(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邀请了一位敢于挑战教材“权威”的学生。)

生(兴奋):父亲本应忙于谋事,却在已说定不送“我”后,几经犹豫终不放心,决定亲自送“我”;进了车站,父亲让我“去”买票,自己却劳心费神地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父亲不放心,多次叮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父亲自己穿着寒酸,却没有当掉奢华的紫毛大衣;父亲身体微胖,步履蹒跚却执意攀爬月台买橘。这么多感人的细节叠加在一起,“我”怎能不流泪?

这一教学片断中,“矫揉造作”这一阅读初感是课堂宝贵的生成性资源。笔者抓住学情,用几个小问题,层层推进,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从浅薄走向深刻。

二、关注言语形式中的矛盾点,逆势而导

语言是美的,若要发现语言的美,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发现研究文本的矛盾点。所谓矛盾点,就是指那些与生活常理不相符,与惯常的写作表达有差异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努力寻找文本潜藏的“非常规”的语言表达,并尝试探究这些反常背后潜藏的合理因素。探寻矛盾处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思辨性。笔者针对学生的质疑,整理出了一组问题,供学生互动探讨:

①如何看待父亲来信中前言与后语相矛盾的问题?

②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词句,是否有啰唆之嫌?试举例分析。

③文章2、3、4、5段的内容皆与“背影”无关,可否删去直接写父亲车站买橘?

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指向与生活常理不相符的地方,第二个指向词句表达上“非常规”的地方,第三个指向选材、布局上与惯常不相符的地方。用这三个问题导出文本中的矛盾,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理解矛盾,发现规律,从而使文本学习从探究“言语形式”走向理解“言语内容”。

三、关注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因势而导

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往往会横亘着诸如时空、心理情感、文化认知等障碍,但只要激活学生的生活认知,便能拉近他们与文本、作者的距离,进而走进文本的深处。

师: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父亲通过言行释放着温暖,然而紧随而至的冲突,打破了这种和谐。

(PPT展示)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到杭州某中学任教。每月薪资70元,寄一半回家仍不能满足父亲的要求。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父亲在庶母的挑拨下,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全部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携妻儿离开扬州。

1922年,朱自清携妻儿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两年的冷战。

1925年父亲的来信,率先打破了父子关系的僵局。

师:父子长达两年的冷战,有人说,父亲是罪魁祸首,也有人说儿子太不孝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作为家长,父亲表现得过于专制和固执。他认为自己是父亲,就有权力支配儿子的薪水。所以面对儿子的离家出走,他容不下且一直耿耿于怀并冷漠拒绝了儿子的两次主动和解。

生:父母不是完人,肯定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朱自清的思想境界应该高一点,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学着去原谅父亲、宽容父亲、感化父亲,而不应该冷战。

师:同学的讨论很精彩。封建大家长专制思想对父亲而言已经根深蒂固,接受了“自由、民主”新式教育的朱自清当然容不下父亲对自己生活的横加干涉。长达数年的父子失和,其实是专制与自由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然而再大的冲突也不会冲淡父母对儿女的爱。两年的不相见,父亲不也放下了自己大家长的威严以家信的形式委婉寻求和解,并坦言一直惦记着“我”。父母虽有瑕疵,但他们爱子的情感却是永恒的,而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则是瞬息万变的,利己的。正是这种错位的亲情,才让天下有那么多写不完的“大写”父亲、母亲,才有那么多长大后愧疚不已的儿女!那么,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请用笔完成自己的一次心灵之旅。

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出示背景资料,呈现父子失和的过程,引导学生真切体悟到在与家人相处时,需要的是更多理解与宽容,并在课堂最后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阅读吸收向写作表达的深度转化。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从浅表阅读走向深入阅读,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导有向度,学有梯度;导有力度,学有深度”的美好境界。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背影语文教学
远去的背影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