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体会独特情感

2019-12-20陈婷邓苑如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母亲

陈婷 邓苑如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章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关键词句,挖掘文本独抒机杼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3-0006-02

一、文本解读的偏差问题

贯穿语文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无非是“怎么教”和“教什么”,也就是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我们谋求散文教学的改善,当务之急是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考虑散文“应该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实际最好教什么”。在模式化的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既忽视作者,又愚化学生,把作品丰富的意蕴窄化、简化、概念化、抽象化,将作者的情感撇开,搞单纯的语言积累、阅读分析,在断章取义中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在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中得到的是用词的妙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的应试性信息。有些教师甚至直接脱离文本,“另起炉灶”地讲课,喧宾夺主,完全不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出发,在文本解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回归文本语言,审视散文教学的关键

散文被称为“杂文”,具有“题材广泛”“写作自由”“个性张扬”等特点。散文关注的是作者真实的自我感受。与此同时,散文还具有特定的文体特征。散文之所以难教就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篇文章当中都隐藏着一条或多条的情感线索,而这情感线索贯穿着全文看似零散的文段;每一篇散文都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感受,而作者的真实感受其实就是整篇文章的“精神支撑”。阅读散文,最忌浮光掠影。引导学生欣赏散文语言表达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其实,散文中看似“平淡”的语言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准确地捕捉语言中微妙的情感和感知,能够用语言传达丰富细腻的人生体验,尽管有时乍一看似乎很常见。”

自然而然,散文教学也应该“因材施教”,把握好每一篇文章的“个性”。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抓住“个性”进行教学才能使散文教学不单一化和模式化。然而,无论教授哪一篇文章,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从文本语言来体会文章主旨思想。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体会作者的个性化感受,这是散文教学的关键。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散文语言,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揣摩和体会语言的优美及生动。通过把握散文的语言,深入摸索作者想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思想,从而和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立足文本,重读经典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着眼于文本语言,厘清教学思路,完成教学。鉴于此,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在聚焦文本语言,抓住关键词句,把握线索,了解全文写作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期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悟情的目的。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本文是史铁生为怀念母亲写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用“看花”这一代表性事件作线索,串起全文,叙事抒情。在这一篇文章中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交错出现,作家通过这种特别的手法来表达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线索,品读对比,厘清文脉,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

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文章大意,把握母亲对于史铁生的爱。但他们不一定能把握文章的线索、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愧疚之情。所以,本课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通过细读文本和抓住线索,把握本文对比手法的独特运用,厘清文脉,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

1.教学目标

通过对新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够抓住“看花”这一代表性事件,品味三次看花的独特意义。

目标二: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独特运用,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

其中,目标一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目标二为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过程

新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激励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根据教材、学情及对课文的理解,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环节一:细读文本,抓住“看花”线索。

环节二:合作探究,品读“对比”手法。

环节三:厘清文脉,体会“愧疚”之情。

第一环节,是教学重点。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看花”这一线索,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列表格的方式,品读关键词句,如“暴怒无常”“扑”“抓住”等,进而品味三次看花的独特意义;通过“三次看花,能否删除其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而理解这三次看花对于作者来講都是缺一不可的,都代表着当时其独特的情感状态。

第二、三环节,是本次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来寻找作者独特的情感脉络,通过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细读文本,找出文章的四处对比,尤其是找出描写表达作者愧疚之情的段落(第2、4、5、6自然段),分析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绘出图表,梳理文章脉络,了解作家如何以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愧疚及怀念。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在布置作业这个环节,笔者将课内和课外有机整合,深化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①课内回顾:摘抄文中最感动你的细节,写出感受。②课外阅读:品读史铁生《合欢树》《活着的事》《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我二十一岁那年》等作品,在读书会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立足文本语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面悟情,在对比中体会愧疚与怀念,是本次教学的特色。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可以挖掘的点很多,可以从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及儿子对母亲的态度这一线索入手,也可以从三次看花的不同状态入手。笔者从史铁生复杂情感的变化波动入手,在遵循散文体现的是作者的情感,强调的是作者内心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秋天的怀念》难道怀念的是秋天吗?史铁生年纪轻轻却双腿瘫痪,等到母亲去世之后,才发现自己在病痛期间对母亲的态度过于激烈。史铁生不是不爱他的母亲,而是正处于病痛期间的他错过了母亲对他的这份爱。他愧疚于自己并没有发现母亲的病痛,没有让母亲看到自己坚强起来,没有让母亲最后一段日子过得释怀,而母亲在临终前还惦记着孩子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体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最大的情感感受,那就是愧疚。

史铁生并没有非常直白地告诉读者这种愧疚之情,全文不见“愧疚”一词,却满是愧疚,正是因为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其他三个对比是较为容易发现的,最后一个对比虽然比较隐蔽,但却贯穿全文情感的发展。文章第2、4、5、6自然段描写的是现在的“我”的心情感受,例如第2自然段写道:“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从“却”字可以感受得到史铁生在责怪自己当时没有发现母亲的病情。第4自然段中写道:“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里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为了强调这一句话包含的情感。“再”是永远,“再也没有回来”是永别。作者丝毫没有想到母亲的这一去竟是诀别。剩下的自然段是描写过去发生的事情,写的是过去的“我”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就只是停留在了过去发生的事件上,而忽略了第2、4、5、6自然段描写的是现在的“我”的心情感受。通过仔细分析交错出现的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便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遗憾和强烈的愧疚之情。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首先,要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用意。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精准地进行文本解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其次,就是要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品味和研读文本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要与学生进行对话。与学生进行对话要求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不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取代学生的情感。只有看清文本独特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特质,并通过分析作者独抒机杼的写作手法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语用”的目的。

[  參   考   文   献  ]

[1]  于建,魏文静.二元对立与文本的开放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9-82.

[2]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史铁生散文母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给母亲的信
史铁生:心魂之思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