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展现“立论”和“驳论”能力
2019-12-20姚友容
先看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高考全国I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中心意思很明确: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劳动,所以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作文题材料对劳动持正向评价,并且指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而,材料的重点在“可是”部分,这部分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引导语“请结合材料内容”提醒同学们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联想与思考,脱离材料基础即为偏题或跑题。
从阅卷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未能展现出较强的“立论”和“驳论”的能力,特别是对错误理解劳动的几种看法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驳,并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而是泛泛而谈,无的放矢,结果当然难以取得理想的分数。
我们知道:议论文写作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就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
驳论文,是我们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论证方式,然而不少同学对此知之甚少。下面,我们根据2019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一些同学写作时出现的偏差以及高中学生学习立论、驳论的实际情况,介绍以下四种“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法:
一、“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写作时,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还可以在反驳中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即采用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的方法。
请看高考满分作文:
劳动是青春最美的亮色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从古人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代代炎黄子孙脚踏实地、心贴热土,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宏大文明。没有劳动,就没有富饶的天府之国;没有劳动,就没有杏花江南的鱼米之乡;没有劳动,就没有当下中国的巨龙腾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时代!(开篇引出作文题材料内涵,用“没有劳动”进行假设论证,阐明劳动的作用、意义。)
可是,当传统意义上的崇高面临着蜂拥而至的世俗解构与侵袭时,当浮躁的功利之风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时,我们似乎已经把劳动丢得越来越远。这一点在我们青少年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摆出需要批判的不良现象)请反思一下自己吧:你是否曾抱怨过劳动挤占了你宝贵的学习时间?你是否曾嫌脏怕累,而把劳动的任务丢给父母甚至清洁工?你是否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对农民工、环卫工等凭劳动生活的人的轻视?(破)其实,这些想法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中间有许多人的确丢弃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忘记了劳动其实是青春飞扬中最动人的亮色。(反向“立”。)
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只重分数、忽视劳动培养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功利浮躁之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与溺爱催生了一个个“巨婴”;科技的进步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人变得消极、懒惰。从主观上讲,个别同学怕苦怕累,缺乏劳动意识。(再“破”。)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善于反省的时代。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比如某高校就已将“种菜实践”纳入期末综合评估,其目的就是弘扬劳动新风,打造时代新人。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再等待,也不再推诿。通过劳动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发展洪流,让国家发展定义人生坐标,用自己的劳动推动中华复兴底盘运转不息,共同奏响实现亿万人民伟大中国梦的最强音!(再“立”,即升华正面观点。)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把劳动的种子植入心田,让劳动为青春增添最美的亮色吧!
谢谢大家!
[评点]
本文采用“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先引出轻视劳动的不良现象,紧接着通过三个反问加排比的句式批驳轻视劳动的错误思想,进而指出这些人轻视劳动的实质——丢弃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忘记了劳动其实是青春飞扬中最动人的亮色,在“破”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即劳动是青春飞扬中最动人的亮色。之后,再对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批驳,点明问题的要害——怕苦怕累,缺乏劳动意识,这又是“破”。最后一段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重申自己的观点,并阐明劳动的作用、意义。总之,这篇文章采用“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的反驳方法,使正确观点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破”是为了更好地“立”
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论点,然后用确凿的事实和正确的道理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方式。
“破”,就是分析、评論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不违背常理的正面观点。常言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只有“破”“立”得当,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自然,才能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做到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请看高考满分作文:
“唯分数论”应该休矣
有这么一幅漫画:两位考生,优秀的一位考了100分而被表扬,考了98分便受到批评;另一位考了55分被批评,考了61分便被表扬。两位学生受到待遇的前后反差让人膛目结舌,归根到底是因分数较上次的高低。(引述作文题材料,概述大意。)
对待考试分数,因人而异,理应如此,但倘若只看到眼前的分数便对学生或赏或罚,是不可取的。毕竟,分数只是衡量一次测验的一种形式,如果将分数的高低看作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杆,实在令人堪忧。(先“破”——归纳漫画材料中的错误做法,并加以否定。)
放眼周遭,在升學、选拔人才时,我们只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学生为了分数,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家长为了分数,可以扼杀子女的天性;教师为了分数,可以剥夺学生的休息时间。更有人为了分数,舞弊、行贿等违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结果,学生赢得了分数,最终也可能因为忽视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变成唯利是图的商人,贪赃枉法的官员,作恶多端的罪犯,甚至脆弱不堪的轻生者,还有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岂不是赢了分数,输了人生?
众多天子骄子犯罪的事实难道还不触目惊心?——从当初的马加爵因室友的几句嘲讽便将他们刺死,到后来的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又将受害者杀死,再到复旦大学医学系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致死……这一桩桩、一件件高分学生犯罪的事实,血淋淋的,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实胜于雄辩——3~4两段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人们常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把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给疏忽了,致使我们培养出了许多“危险品”。惨痛的教训,是多么地深刻啊!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陶行知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作用。”倘若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地立德树人,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渗透到教育中去,让学生得到德行的培养,使之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会有这般丧失人性的惨案发生吗?倘使社会各部门也能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还会让社会充满不良的风气吗?
(5~6两段再用经典名言进一步论证,“例证”和“引证”相得益彰,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所以,“唯分数论”应该休矣。由100分退到98分,由55分进到61分,我们的眼睛真的不能只是盯着分数,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幸运的是,高考改革的新政已经启动:不唯分数论,综合评价学生,综合选拔人才!可以预见,教育改革的春天必将到来!
[评点]
此文从材料的关键词“唯分数论”入笔,开篇描述画面,揭示寓意,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况,运用“点面结合”的论据,阐明“唯分数论”造成的危害,进而指出这是教育重智轻德的恶果,很好地反驳了错误做法,切中肯綮,发人深省。论述过程环环相扣,分析到位,思辨合理,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的眼睛真的不能只是盯着分数,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接着,名言警句的引用、点化,加强了论证的力量。最后点题并升华主旨:幸运的是,高考改革的新政已经启动:不唯分数论,综合评价学生,综合选拔人才!可以预见,教育改革的春天必将到来!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维缜密,思想深邃。
三、“先立后破”——“立”是为了“破”,“破”是为了“立”得更鲜明
先确立自己的正面主张,然后运用例证法或引证法批驳错误观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请看高考满分作文:
唯分数论之殇
一个印记鲜明的巴掌,一个爱意满满的亲吻,分数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牵动着中国无数考生的心。于此,我深有感触的同时不禁叹惋:何苦系一家之忧乐于区区分数?教育切莫唯分数论,且让孩子健康成长。(先确立自己的观点。)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且说100分与98分有何显著的差别?区区两分便能评定孩子素质的高下了吗?然而,孩子受到的待遇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实在不合情理。从55分进步到61分,鼓励与表扬理所应当,然而孩子若拼尽全力考得55分,家长也不应苛责,分数与素质之间从来没有天然的等号,切莫受分数决定论蛊惑。倘若如此,就是人间大悲剧!
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他们成长的阳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儿童的现状!紧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地争抢分数,是家长的高标准、高要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什么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都来了,孩子们没有了闲暇……在分数至上的桎梏下下,孩子们不得不压抑爱玩的天性,夜以继日地呆坐在书桌前。
是的,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便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新能力。钱学森问道: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学生的学习状态吧!他们汲汲于分数,必会削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忽视对真理的追寻,没有审视与质疑,难怪中国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破”——运用权威经典名言批驳错误做法)所以,我们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重点关注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如此,那创新型社会、中华民族之复兴便指日可待矣。
诚然,从中国现状来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但唯分数论弊端实在太多,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步消去一味追求分数的功利之心,而渐渐以多元化的角度来评价孩子们呢?蔡元培曾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若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拒以分数论成败,还孩子健康成长之蓝天。”此言得之!
[评点]
这是一篇说理充分、细致深入的高考高分佳作。文章依然从分析漫画入手,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唯分数论之殇,不同凡响。然后从素质教育的诉求出发,论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漫画的症结所在,之后回到“应试教育”,并结合名人名言,深入剖析唯分数论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文章“先立后破”,在“破”中自己的正确主张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
四、“引申歸谬”——欲擒故纵,不攻自“破”
所谓“引申归谬”,即为证明对方论点是假的、错误的,先假定它是真的、正确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引申归谬法”是按照对方的逻辑和思路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也就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反驳方法。
请看高考满分作文:
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自古以来,劳动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土地上精耕细作,创造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创造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积累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祖训始终萦绕我们的耳畔。显然,劳动,已是我们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
然而,放眼周围,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实在令人痛心。
有人认为,现代科技如此发达,遍布各地的人工智能产品任我们差遣,对于劳动,我们实在没必要亲力亲为,可以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扫地机器人、移动支付等,在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的协助下,我们的双手、双脚得以解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整日无所事事,因为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创作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和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都是机器人永无法创造出来的财富。(本段运用“引申归谬”法加以论证。)
何况,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自己不劳动,久而久之,我们的四肢与大脑或将面临退化的危机。正如霍金所说:“人工智能将会是人类灭绝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用进废退”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身体的各项机能难免逐步退化,如此,未来的世界将难以想象。这何尝不是一种毁灭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自打扫卫生,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细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亲自参与劳动,我们可以发掘更多便利生活的科技产品……科技的发展,需要人类通过劳动来推进。(在“引申归谬”的基础上,深入批驳其错误观点。)
仔细想想,我们现如今的国际地位,不是靠劳动获取的吗?中国高铁,屡创新高,被称为“中国速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书写了世界之最;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成了闻名全球的“中国天眼”……没有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劳作,哪有这些伟大的成就?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用“没有……哪有……”进行假设论证,进一步批驳错误看法。)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吧!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共筑盛世!从我们复兴中学开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评点]
本文成功运用“归谬反驳法”。针对“对于劳动,我们实在没必要亲力亲为,可以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的错误论点的破绽,先故意假设其是正确的——“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扫地机器人、移动支付等,在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的协助下,我们的双手、双脚得以解放”,然后依此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自己不劳动,久而久之,我们的四肢与大脑或将面临退化的危机”,从而证明错误论点的荒谬可笑!
(作者:姚友容,福建省福州市闽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