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务成区块链应用主领域

2019-12-20曹静

21世纪 2019年11期
关键词:票据政务北京市

本刊记者/曹静

“人没跑腿,但是数据已经‘飞’过来了!”11月初,来自北京市规自委的一大批涉及企业的规划信息共享到了北京市水务局的电脑里,从申请到获取只用了10分钟。这背后依靠的正是近期大火的“区块链”。

在中国,区块链最先落地的领域在哪里?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政务,可能是其中之一。从发展区块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发票、电子票据、产权登记、证照办理、公益扶贫……区块链技术在这里遍地开花。

塑造信任,是许多区块链政务服务落地的关键所在。而区块链,正是以低成本塑造信任的关键技术之一。

两者的相遇,恰逢其时。

发展区块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地方两会期间,杭州市率先将“区块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一年,杭州区块链发展风生水起,一举建设了四个区块链产业园,朝着中国区块链第一城进发。

2019年,福建省、云南省、重庆市、山东省以及石家庄市、长沙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区块链。

这说明,有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认识到区块链的价值,并且将其和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重要技术并列之。

其中,重庆直接提出要推动区块链的发展。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加速发展。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

云南、福建则将区块链作为当地数字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云南省提出,云南将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全力建设“数字云南”。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时,要“重点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把云南打造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高地”。福建省指出,“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商用和区块链产业,在制造、金融、医疗、健康、安防、政务等领域,实施10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形成100个深度应用场景”。

另外一些是将区块链作为发展某个领域的技术。山东省是将区块链应用到融媒体领域,政府报告中提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重点建设海报新闻客户端、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大平台和广电网络5G试点项目。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区块链的省市

云南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

区块链技术服务百姓

据了解,2019年上半年,区块链政务应用的数量占区块链应用总量的20.3%。2019年第二季度区块链政务应用的数量,更是较第一季度上涨了59.3%。

而这一数据,正是国内诸多省市着力推动区块链政务应用发展的结果。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通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两个领域,实现“不动产登记+用电过户”同步办理;浙江首个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让看病报销告别纸质时代;贵州省贵阳市的红云社区首个政府支持“区块链精准扶贫”……

政务,已经成为区块链应用落地的主场景。

目前,数字浙江的政务改革正在卫生、城管、交通、市场监管、税务、出入境、旅游等领域深度展开。电子驾照、电子社保、电子病历、区块链发票、刷脸就医、先看病后付费、24小时在线数字公务员等,正逐渐成为网络政务服务标配。

“没想到区块链也能用在看病上,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报销时找不到发票了!”说这句话的是杭州的一位市民,他在就诊后,还没走出医院大门,就在手机上看到了自己本次就诊的全部票据。 这位杭州市民不知道的是,如此迅速地收到电子票据,背后是区块链技术在发挥作用。“以往,患者就医后,会拿到不少纸质发票作为就医凭证。”浙江省人民医院财务科科长胡格平在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而现在,浙江省电子票据平台使用区块链票据“生成—传送—使用”。对于浙江省内异地就医的患者,人还没回到家,所有医疗票据就都已经数据共享至该平台。

相比传统纸质票据,电子票据不会丢、随时可查,未来将进一步连接商业保险,患者在网上提交理赔,耗时不过几分钟。

“目前平台所提供的电子票据已实现部分商业保险报销等使用场景。未来,这一便民服务将扩展到医保零星报销、异地报销等领域,乃至教育、公益类等公共支付使用场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浙江省每年医疗票据开具数量近6亿份。与此同时,浙江省一些地方也开始在“浙里办”平台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之前群众办事需要手动拍照上传身份证、驾驶证等证件,现在直接通过身份信息与‘链’上的证照进行比对,就能生成可信的电子证照并自动获取。”浙江省衢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2018年5月起,衢州市开始探索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政务服务领域,目前衢州市包括机动车驾驶证申领、补换,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等130个事项办理有了区块链技术的支撑。已有逾11.5万人次体验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便利。

区块链技术助力精准扶贫

在发票、电子票据、证照之外,扶贫,可能也是区块链政务最早落地的领域之一。

早在2017年5月,国内首个由政府支持的“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就在贵州省贵阳市的红云社区落地。

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网录科技,为该项目建立了一套“助困工作区块链数据存证系统”,以便精准发放扶贫款。

这一系统,可以将贫困户的身份信息、扶贫助残服务信息以及扶贫款流向信息,以哈希值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上,以解决扶贫机构与扶贫对象之间的互信问题。

2018年8月,在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工商银行与贵州省贵民集团合作,通过银行金融服务链和政府扶贫资金行政审批链的跨链整合与信息互信,成功将第一笔扶贫资金157万元发放到位。

凭借着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属性,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贵州省政府也在逐渐将建档立卡扶贫户、社会诚信等信息,导入这个由金融链和行政链共同支撑的体系之中,大幅提高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打破壁垒,破解数据共享难题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各级政府的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许多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乃至零跑动。但是,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还没有完成,很多政务服务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有序衔接问题,业务协同无法发挥最大效力。

2018年,北京市经信委、市委编办和市财政局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北京市的“目录区块链”,真正破解了数据共享应用难题。

不久前,北京市首个线上数据共享流程开启运行,北京市水务局对北京市规自委手里的企业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信息申请、授权、确认、共享、使用等各环节在10分钟内完成。“提前拿到了这些数据,为的是以后企业在办理相关施工审批时有望缩短办理时间。”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让数据在10分钟内实现共享的正是这个“目录区块链”。具体而言,各部门的“职责目录”一一对应形成全市“数据目录”一本大台账,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合约机制等特点,建立起北京市“目录区块链”,将各部门目录“上链”锁定,实现了数据变化的实时探知、数据访问的全程留痕、数据共享的有序关联。这样一来,哪个部门有哪些数据一目了然,申请共享的渠道也更通畅。

游走在大数据里的“目录区块链”串起了各个部门,也依靠共享的力量解决了城市运行和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难题,让老百姓成为直接受益人。

“办证难”是北京不动产登记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该业务2018年办理需5天,还得提供户口本等一大堆纸质材料。而现在,只要一个环节、一次性即可办结。“这背后,是‘目录区块链’调度下的全市各部门数据有序运转。”北京市经信委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通过“链”上实时调用公安、民政等多个部门的户籍人口、社会组织等标准数据接口,实现了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间。

与此同时,北京市正逐步实现道路停车电子收费,为市民提供车位查询、停车缴费、电子票据开具等服务。实际上,是“目录区块链”的调度,让路段、车位、车辆、管理员、缴费、票据等实现了“人-企-物”数据的联动。

“‘目录区块链’的身影无处不在,已成为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的‘定海神针’,时刻彰显着北京的‘大数据力量’。”北京市经信委这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下一步,北京市还将在深化拓展“目录区块链”应用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以信用、证照等核心政务数据为代表的“数据区块链”,并通过集成多方安全计算、联邦计算等新技术范式,夯实大数据和区块链安全保障体系,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征程上,不断完善区块链、大数据集成创新的“北京模式”。

区块链技术为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促进政府数据跨界共享。这种分布式数据结构,可以让所有部门都参与“记账”且数据公开透明,所有数据的交换都有迹可循,这就为建立和维系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和共识提供了技术条件。真正实现“数据跑路”取代“人跑腿”,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票据政务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