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 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以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2019-12-20叶秋红陈清森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福建省应用型办学

叶秋红,陈清森

(武夷学院 董事会,福建 武夷山354300)

在长期实践和探索中,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自身条件不足等问题。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走有特色的高水平发展道路,加快培养本科层次以上应用型人才,实现真正意义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素质好、就业好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了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东海之滨,是大陆和台湾加强联系的枢纽地区和前沿平台。2015 年,中央明确提出福建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对福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新时期福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使福建成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排头兵和主力军。福建省内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有2 种来源和4种定位。来源方面,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共有4 所院校,分别是闽江学院、莆田学院、厦门理工学院、三明学院;二是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4所,分别是泉州师范学院、龙岩学院、武夷学院、宁德师范学院。这些学校中,升本转型为综合院校的有5所,分别是闽江学院、莆田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武夷学院;理工类院校有1 所,即厦门理工学院;师范类院校有2 所,分别是泉州师范学院和宁德师范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高校与企业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企业品牌、提高学校就业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获得实践操作能力。而提前进入企业,不仅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一线生产中,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提升专业技能,胜任职场环境。

(二)进一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非中心城市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地方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让企业能精准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提升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

(三)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入,学校就能立足市场需求,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真正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断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

二、适应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SWOT 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能够发现目前阻碍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分析

1.长期立足地方,特色鲜明

从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分布情况来看,莆田学院、三明学院、武夷学院、宁德师范学院、龙岩学院等,都处在福建省的地级城市,当地只有一所本科院校且拥有了较长的办学历史。如武夷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8 年8 月12 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德师范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8 年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三明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 年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继承并发展了已有的优势专业和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形成了地方人才培养特色,为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关联

从历史角度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从建立之初就与当地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地方本院院校的重要使命和价值就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当地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做出重要贡献。如莆田学院贴近莆田产业发展需要,与相关产业共建现代装备、医疗健康等6 个产业学院,强化妈祖文化特色研究,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宁德师范学院坚持与地方发展共频共振,与福建仙洋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闽江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为学校提出“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做为办学宗旨,努力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福建省的这些地方本科院校,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为学校进一步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劣势分析

1.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选取了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情况作为参考,如表1 所示。

福建省的地方本科院校,除厦门理工学院、闽江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处于厦门、泉州、福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之外,其他几所都位于经济水平发展薄弱的地级城市,如南平、宁德等。学校大部分经费来源以地方政府的拨款为主,学校专任教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占有率等均未达到国家标准,加上地域的限制,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严重制约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表1 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本条件情况表

2.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科研氛围不浓,科研交流不便等问题,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希望得到高校在技术上的支持。虽然地方本科院校也已经开始重视和企业科研上的合作,但是一方面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重研究轻应用”的思想,很容易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成果以论文形式为主,实用性不强,成果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三)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机会分析

1.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2015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表的题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讲话,就“转型”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认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10 月23 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转型遵循“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原则,“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四个方面转变:一是,办学思路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二是,办学方式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三是,人才培养定位要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四是,人才培养目标要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以此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 号)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到地方层面上,都对校企合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2.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福建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图1 所示,从福建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 804.04 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379.82 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7 232.36 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6 191.86 亿元,增长8.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 197 元,比上年增长7.4%。[3]由此可见,福建省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近几年闽东、闽北地区高铁的开通,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图1 福建省2014-2018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图

(四)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威胁分析

1.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社会各界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呼声很高,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在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许多现实的挑战。一是,经费方面不足。国家教育资源向“985”“211”和教育部直属的相关院校倾斜,而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中财政拨款的比例下降至四成;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在企业锻炼或挂职的工作经历,且纵观目前这些院校的招聘,90%以上都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于实习实践经历没有过多的要求,这给转型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福建省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

截止到2014 年,福建省内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5 所,其中民办学校23 所,中等职业学校266所,追根溯源,这些高职院校许多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在RCCSE、ECCEQ 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2017 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福建省就有13 所高职院校入围2017 年600强榜单,其中,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国百强。福建省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职业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企业在选择合作学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更深厚更直接的联系,这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带来了压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指能够长期保证校企合作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它需要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4]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能使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各个合作主体之间,形成较为规范、稳定的制度体系,既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一)建立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

利益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动力,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关的法律精神,关注不同合作主体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巩固合作成果。一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通过在校内成立理事会等方式,让企业负责人在理事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增强企业负责人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成立人才流通机制。调派学校的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同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建立退税政策。对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制定等深层次的合作进行政策方面的倾斜,制定诸如贴息贷、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四是,扶持合作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对接合作企业,了解技术改革难题,支持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鼓励教师和企业员工主动投入到科研中来。

(二)建立政府主动介入的保障机制

2016 年6 月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征求意见稿)》,各地市可以进一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地发展的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一是,成立各级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立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并使其具备权威性,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需求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创造出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软环境;二是,主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政府部门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从整体上掌握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主动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定期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考察。政府要大力促进此方面的工作,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实地考察,开展验收工作,对于优秀案例,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四是,建立人才预报体系。政府部门要牵头统计该地区行业、企业未来几年人才要求,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专业设置要和地方需求相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要以服务地方为原则,找准办学定位,结合当地的产业布局,产业特色,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如南平地区的高校,要对接南平市打造千亿食品产业、千亿机电产业的战略部署等,实现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型;二是,加强跨学科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以现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根据当地企业和行业的产业链特点,加强对教师科研方面的引导,鼓励其跨专业研究,培育跨学科的新专业;三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考量不仅是对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考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福建省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