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教育实践

2019-12-20王艳红

好家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皮亚杰象征性阶段

文 王艳红

一、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将游戏看作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将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他在《游戏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说认知活动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的话,那么模仿是顺应,游戏则是同化。”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同化与顺应之间往往是不协调和不平衡的,不是同化大于顺应,就是顺应大于同化。同化与顺应在儿童活动中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儿童活动的不同形式。当同化大于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即游戏活动;当顺应大于同化时,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动作,即具有模仿的特征。

(二)儿童游戏的三个阶段

1.与感知运动阶段相适应的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阶段(0~2 岁)

在皮亚杰看来,机能性游戏活动与感知运动活动是在同一起点、同一轨道上运行的,因此,他把儿童的练习性游戏与儿童感知运动阶段的六个小阶段相对应,也划分为六个小阶段。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反射练习期(0~1 个月)就已出现,这时的游戏只不过是追求一种纯粹的“机能性快乐”。当儿童心理发展进入感知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初级循环反应期(1~4 个月)以后,机能性游戏开始具有“适应性”功能。在感知运动的第四个阶段——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协调期(9~12 个月),儿童开始运用已有的图式解决新问题,而且已有图式的运用具有可塑性、模拟性和游戏性,出现了图式的“礼仪化”,从而为象征性游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与前运算阶段相适应的象征性游戏阶段(2~7 岁)

象征性游戏反映了儿童符号功能的产生和发展,学龄前儿童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这种抽象的符号来思维,主要依靠象征来思维。他们试图通过将符号和被表示的对象联合起来的方式来理解事物,表达自己。象征性游戏阶段可分为两个小阶段,即象征性的顶峰(2~4岁)阶段和由象征而接近现实(4~7 岁)阶段。象征性顶峰阶段的游戏可分为三类,代表三种水平,即自我模仿和模仿他人;使物与物、人与人等同;象征性的游戏组合。由象征而接近现实的阶段有三个特点,即游戏的情节较有秩序,比较连贯;不断提高对逼真性的要求;出现了集体的象征活动。

3.与具体运算阶段相适应的规则性游戏阶段(7~12 岁)

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皮亚杰认为,幼儿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幼儿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幼儿会参与游戏。“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7~12 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象征性游戏在这一阶段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转化为规则游戏,二是转变为结构性游戏。皮亚杰认为,结构性游戏是象征性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一种过渡,它最初还受到游戏的象征性的影响,后逐渐发展成为真正的智力活动。

二、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生活。”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主要方式。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认知能力均得到发展。所以游戏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活动”,也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幼儿为什么要游戏的原因。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需要,游戏中常常有新的情景和需要,可以锻炼和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游戏活动还能够激发幼儿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语言。研究表明:对游戏的语言指导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幼儿,让幼儿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能独立地进行各种活动,所以幼儿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游戏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和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而进行一系列模仿、表现与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此外,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人际交往是幼儿日后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最好的方法,游戏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为了能更好地玩游戏,幼儿必须逐渐学会将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看法协调起来,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对同伴让步以及被同伴接纳。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沟通和交往的技巧,通过彼此的探索合作,既可以开拓幼儿的视野,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尊重他人,以满足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与游戏对智力的发展价值相比,皮亚杰更强调游戏对情绪情感的发展价值。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不仅仅是娱乐,幼儿还能在游戏中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借助游戏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以获得心理平衡。皮亚杰指出,象征性游戏具有诊断影响儿童内心冲突的各种心理事件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通过游戏,帮助幼儿重新加工和组织生活环境,幼儿在特定的游戏情境中,不断地克服心理紧张和创伤,达到心理治疗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例如,让幼儿装扮成自己所惧怕的动物,比一比看谁模仿得形象和逼真,有益于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通过“象征性游戏”可以诊断和医治幼儿的心理创伤,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既发展了审美能力,又获得了经验积累,从而提升了理性思考能力。游戏同样能通过人物关系的处理、角色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同情心和道德感,使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高级情感。在游戏中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时,幼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借此树立自信,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感,为幼儿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四)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生命活力在于生长,而运动能力将保证幼儿在生成中对于运动量的需求。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特别是户外体育游戏,能锻炼幼儿的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游戏使幼儿的身体得到锻炼,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变得结实、健康,在与外界环境的多方面刺激和接触中,变得更加敏捷。游戏为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提供了运动的机会,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增强了幼儿的体质。

五、幼儿教育中的不足

游戏是一种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性创造性活动,既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幼儿园工作规程》 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中。”

从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理论上知道游戏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略了其实践性。有些教师虽采取了游戏的教学形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要求幼儿严格按照教师所规定的既定程序和范例照搬照抄。殊不知,这完全是对幼儿创造性想象的限制和抹杀。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过程缺乏真正的观察,认为游戏是幼儿纯粹的娱乐活动,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了,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想法,甚至只注重游戏的结果,而不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去体验游戏过程中的感受。

我认为,当今幼儿教育工作者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可操作性。教师不应该只记得理论的条条框框,应该切切实实地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形象。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建能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氛围和环境,培养幼儿自由创造的能力,鼓励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设计游戏,并组织和完成游戏。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开展游戏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提高对游戏活动的认识,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科学地规范、组织游戏活动,正确地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真正地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猜你喜欢

皮亚杰象征性阶段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走近皮亚杰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克制
道德教育中须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