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遗韵》系列的创作过程与认识

2019-12-20熊开波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遗韵古风器物

熊开波

古风遗韵1 陶 35cm×35cm×40cm 2014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is developing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in modern art movement. How to use the oldest ceramic materials to express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spiritual life of modern people? How to express inherent emotions and ideas by means of shape and glaze color?These questions should be answered with creation practices so as to blaze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当代陶瓷艺术正伴随着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如何使用人类最古老的陶瓷材料表达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如何使用造型和釉色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念,创作实践需要结合这些问题去探索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

快速发展的时代,使用原始材料的当代陶瓷艺术将如何创新发展呢?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艺术的创新区别于科学的发明,艺术的创新就是旧事物的新综合。”。韩美林教授也主张:“画家在吸取营养的时候去,千万别忘一个‘揉’字。”所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可能是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

笔者大量的创作实践就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笔者喜好上古的陶器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因此,一直怀着向传统陶器和青铜器学习和致敬之心,在创作时不断吸收和借鉴传统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和韵,尝试着表现自己对青铜器和原始陶器的感受和认识,追寻和探求华夏器物的韵味和精神。创作不能重复和再现传统器物,也不能是简单东拼西凑嫁接,而要融会贯通地表现其神韵和气质,使之成为艺术。定好了创作思路,笔者花了数年时间不断地实践来完成《古风遗韵》系列创作。具体创作过程笔者认真整理过,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收集资料阶段

首先,查阅各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物,梳理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发展趋势规律,领会传统器物的文化内涵,完善创作方案。然后,为了增强对陶瓷艺术的直观感性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避免闭门造车,不合实际地捏造,学习研究从图书馆延伸到博物馆和陶瓷产区。前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做专题性学习;前往龙泉、景德镇、宜兴等陶瓷产区实地考察,了解各种制作工艺和表现技法,熟悉不同产区的特征。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陶瓷器是几千年来传统的、本土的文化重要载体,它与华夏民族文化内在联系的优势是其它种类当代艺术不可比拟的。所以,更加坚定了笔者基于传统,立足本土,运用现代创作理念,结合当代生活方式、科学技术、视觉体验,突破旧有的陶瓷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创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陶艺作品。

二、语言探索阶段

陶瓷艺术不仅讲究造型美,也是工艺、材料美的艺术。陶瓷的材料和工艺语言,有别于塑料、玻璃制品,也有别于纯造型的雕塑艺术。了解泥土性能和掌握陶瓷的语言是作品制作的前期工作,仅泥土就有很多学问。种类众多的泥土产地不同、成分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肌理不同,可塑性也不同,烧成温度和艺术效果更加不同了。只有了解材料才能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来选用材料,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特质,恰到好处地表现对象。学习研究陶瓷材料和工艺手法的最有效的路子是到众多陶瓷产区实践。因此,我前往宜兴全面学习泥片成型的工艺和技法,掌握了此种技法制作器物的手法,领会到泥的干湿度对泥片成型的重要性,为完成《古风遗韵》系列创作的造型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不同泥土综合运用方面的探索,我前往景德镇全面学习了解各种陶瓷材料的天然特性,并且打破瓷、陶是两种泾渭分明的单一材料观念,通过多种泥土混合、重置叠加的实验,在大缸泥的基础上按不同比例添加细腻的瓷泥和耐高温的匣钵土调制出适合自己使用的泥料。因为只有运用不同别人、不同以往的独特材料语言,才能为作品具有独特个人风格打下基础。为了体现作品的现代感,尝试用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钢丝在泥片上拉制出一排排机械的、有次序感的肌理线条。这些工整机械的、曲折的线条是现代工业化文明的产物和符号特征,泥片表面上的肌理运用釉料的覆盖会形成若隐若现的流动变化的视觉效果,现代气息十足。总之,陶瓷艺术的创作需要学习和研究工艺和材料语言,尝试不同产区材质综合运用调制加工出自己使用的材料,使陶瓷材质在融合运用中彰显出其材质美感。

三、造型处理阶段

陶瓷艺术的造型是三维立体的,无论是手工捏塑还是使用辘轳拉坯成型,本质具有雕塑性。笔者系统地研究陶瓷器的构成元素,以实物小样稿研究为主,融合雕塑的创作方法试制了大量的器物形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雕塑家的现代创作理念: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少胜多地创作完成造型。因此,《古风遗韵》系列作品的造型运用简洁的方形、圆形作为主体,和几个足来组成众多不同的造型。虽然作品是有实用功能的器物造型,但创作的时候完全把它们看作是有空间、有体量的三维立体雕塑来处理,不关心好不好用,而关注它的每个部位形体是不是符合整体空间需要,是不是具有彩陶质朴内秀的神韵和青铜器厚重端庄的气息并富有饱满升腾向上的张力。最终作品成型在小样稿的基础上放大制作,这阶段把握器型的外形线条曲直、软硬的对比,把握陶瓷器皿里外造型的转折处及口沿、底足等部位细节的艺术处理。为了达到大气、厚重的艺术效果,克服传统泥片成型只制作体量小、轻薄、好用的紫砂工艺品的旧有观念限制,突破传统制陶讲究精工细巧、轻薄的习惯性审美,器型做得体量很大,达到泥土承受极限。为了解决此系列作品仅靠四个足来支撑体量巨大器型问题,“不择手段”地交叉运用了不同产区的成型工艺和方法。

古风遗韵2 陶 35cm×35cm×40cm 2014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古风遗韵5 陶 35cm×35cm×40cm 2016年

古风遗韵6 陶 35cm×35cm×40cm 2016年

古风遗韵8 陶 45cm×45 cm×35cm 2019年

古风遗韵9 陶 35cm×35cm×40cm 2014年

古风遗韵10 陶 35cm×35cm×40cm 2014年

《古风遗韵》系列的创作突破旧有的陶瓷成型条条框框的限制,把器物看作是一件有空间、体量的雕塑来创作,形体的每个部位根据本人的艺术追求和整体空间需要来处理。也尝试不同成型方法综合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运用,克服习惯性的制陶方式,结果,不同工艺在实践的交叉融合中还生发出一些新的陶瓷成型手法,看来有融合、有探索就会有创新。

四、复合烧制阶段

不经过高温烧成不能成为陶瓷,陶瓷作品只有通过高温烧制才算完成。因而,如何利用材料在高温烧成中的变化是陶瓷艺术重要一环,运用得好会出现化腐朽为神奇、巧夺天工的效果。为了追求质朴、厚重、含蓄的釉色效果,我前往考察钧窑的“窑变”艺术效果和烧制技术。经过调研后决定不用市场上明亮艳丽的颜色花釉,而通过大量实验配制呈现亚光乳浊效果的釉色。这种乳浊釉料没有变化丰富的结晶体和耀眼的光斑,但是,具有我所追求的儒雅温润的釉色效果。在《古风遗韵》系列创作烧制阶段,先通过实验掌握所用不同材料的耐火性能,参照现今流行的柴烧、乐烧的效果,综合运用电窑和煤气窑两种烧制工艺交叉烧制来实现所需效果。前期用电窑升温曲线烧成氧化气氛,后期加入少量煤气烧成中度还原气氛。这种综合运用的烧制方式既方便操作又节约成本,更利于后期运用火的强弱使陶土、釉料产生不可预期的奇妙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陶瓷材料语言和个人艺术风格。

五、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风遗韵》系列的创作让笔者认识到:1.陶艺家不仅要进行经常性的技术磨练,同时也要进行品格的修炼和审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触摸泥土时,用陶瓷器语言来表达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作品中赋予对人性和社会文化的思考。2.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如何艺术地处理作品,如何发挥陶瓷艺术表现力,以及处理造型的综合能力。3.认识到材料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艺术家有高低之差,因艺用材,发挥材料的特性,廉价的材质也可以表现出高级的艺术效果。4.当代陶瓷艺术正伴随着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陶瓷器物不仅是日用品,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总之,当代陶瓷器物的创作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要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运用现代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思维,才能创作出与当代文化相匹配又兼备传统精神的当代陶瓷作品。

猜你喜欢

遗韵古风器物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风三首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水墨遗韵
陈升起·水粉《洞庭遗韵之三》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