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微博平台的应用

2019-12-20韩梦瑶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民媒介青少年

文/韩梦瑶,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1 新媒体环境中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1.1 大学生网民人数增长令媒介素养培养迫在眉睫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所示,截止到2016年,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95亿人,其占据中国网民总人数的50.7%。这说明当前青少年网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环境中的重要成员。且其中频繁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也高达74%。以上数据都直接说明了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中,以移动网络作为存在依托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重要浏览方向。同时青少年网民的同比增长也达到了16.8%,这意味着在未来阶段中,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只会只增不减。新媒体环境信息传播的特征为“无限制”,也就是说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抒发内心思想。但大学生所想和所说不受限并非完全具有正面意义。如若大学生口无遮拦,势必会对其自身以及院校造成不良的影响。故在大学生网民人数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大力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令大学生成为人格和思想均合格的网民。

1.2 微博平台影响力呼吁高校培养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

微博用户在近年间始终处在迅猛发展的状态中,截止到2017年,微博用户已经连续增长超过两倍,增幅已经达到208.9%。这直接说明了微博平台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微博平台以传播实时信息和碎片化信息为主,符合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浏览方面的基本需求。因此当大大学生中的微博用户对于微博的依赖性已经成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已经与其他的社交软件处在统一地位中。但微博作为新媒体软件中的一种,其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样具有新媒体特征,那就是传播内容无明显限制。于是一些虚假信息、钓鱼信息和极端信息便会在微博平台中肆意传播。而微博所具有的信息传播速率为这些信息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令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接触到了相关信息。针对上述现象,高校便有必要迅速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他们在互联网中分辨信息的能力。

1.3 高校有必要通过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来改良互联网风气

所有的作用力都存在相互作用的现象,大学生会被微博平台中的信息所影响,同时,大学生也可能会成为微博平台中散播戾气的主导者。而高校有义务通过教育行为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归正他们的人格素养以及政治思想。因此高校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其掌握正确的信息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这样一来,当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能够成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事实的网民时,互联网风气便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

2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微博平台的应用

2.1 以伦理观念为主,令媒介素养成型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十几年专业的德育教育,他们的内心深处本能的对于社会公德拥有一定的认同感。因此高校便可以将这一本能思想作为建立心理契约的前提,用大学生的惯性思维引导其建立媒介素养。首先,微博平台中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作为标语,随时随地这一特征就代表着微博平台中信息传播的形式具有实时性。因此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具有真实性,也可能属于完全捏造的内容。故高校便需要培养学生得信息接收素养和信息解析素养。部分虚假信息的传播形式固定,且所传输的信息内容虚假特征十分明显,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析便可辨认。因此教师可以采集一些微博平台中比较常见的虚假信息,并将其整理为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只要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例子足够多,且具有代表性价值,那么学生就能清晰的明确微博平台中隐含的伦理观念,继而用自身的道德涵养来约束自身行为。

2.2 创建微博账号,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空间

当高校以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主战地时,教师的教育空间便会局限在课堂范围内。针对此,教师们可以将微博平台作为主体开通官方微博账号,进而拓展教育空间。之所以部分学生的思维会随着微博媒体中的信息游走,一方面原因是他们个人的信息分辨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于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在院校领域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他们才会搜寻互联网中的信息。针对此,教育人员在开通微博账号后应该以传达和探讨热点信息为主。一方面及时发送一些正确的政治信息、热点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中的评论板块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活动过程中教育人员可以令学生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评估能力和思辨反应能力。一段时间后,校内大学生便可以在浏览微博平台信息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媒介素养。

3 结语

综上,文章以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为主,对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微博平台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微博平台的影响力较大,希望各个高校管理者在查阅本文后,能够对微博平台的应用产生新印象,继而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

[1]曹陇华,戴紫娟,张海纳.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2,30(02):166-172.

[2]于冬梅,王玉伟.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探析——以绥化学院为例[J].新闻世界,2013(11):158-160.

猜你喜欢

网民媒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