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中的实践教学思考
2019-12-20张兆琨王雪辉
张兆琨 王雪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上海 201620)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也是教育部1998年指定的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8门必修课程之一。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涉及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描述经济问题与现象,检验经济理论,以及预测经济变量等方面。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熟悉模型估计、检验、预测等过程,也侧重于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以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和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与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特点,指出了计量经济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提出了可采取的措施。
一、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不充分
大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及课程往往注重模型回归中的数学推导,而不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重要性。然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应是注重如何应用计量经济学工具以阐述经济学理论或解释经济现象。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对于理论的理解尤其重要,应将其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理论实际意义的阐述占比较少。例如,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大多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性,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计量模型的因果性这一问题毫无了解。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理解的缺失,造成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计量方法往往是一知半解,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自主思考问题,只能模仿上课案例进行应用。
(二)教学过多注重理论知识
计量经济学由于包含大量的数学及统计学知识,大多数授课教师也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方法的介绍以及数学推导上。然而对于如何应用相关理论方法建立模型的实践内容讨论偏少。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课程课后的练习题也偏重于数学推导,以及对估计量性质的求证。这种练习题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学生重视书本中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练习题的内容通常为理论及数学推导问题,问题过于的抽象也使其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考试时体现出了良好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使得课程的教学结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过度重视操作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计量经济学课程通常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思考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那些计量工具,得到那些结果。在现今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大多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对模型设定,参数估计,模型诊断等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这样的实践操作往往关注于对已知结果进行分析。这造成学生往往只能简单的重复课堂中案例的操作步骤,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1],也使得学生只关注如何通过软件得到结果,而忽略了为何需要得到这些结果,这结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四)缺乏对不同专业差异的关注
计量经济学作为大多数学科中都会使用的定量研究工具,在不同学科中所使用的模型与方法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然而,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缺乏对计量工具在不同学科下应用方式不同的关注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统一平行式的教学模式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中的案例内容无法充分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所使用案例与学生专业背景的脱节也会使得学生认为上课所讲的内容与其专业所学联系不紧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些都会影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可采取的措施
(一)重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理解
计量经济学虽然既可以采用数学推导的形式进行讲解,又可以通过一般经济学课程的方式进行讲解[2],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理解的讲述都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其在应用中意义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到的计量经济学因果性这一概念,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X的变化,导致Y的变化。在这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其他“其他条件不变”。学生熟悉这一基本概念有助于帮助更好地了解高斯-马尔可夫定理中关键的假设4,也就是为何在假设4下,参数无偏对于模型估计如此重要。满足假设4的参数估计即满足了因果性中“其他条件不变”,这样的模型才可正确的衡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对于基础概念理解地不透彻,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于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比起数学推导应更重视对于基础概念的讲解。
(二)设计应用导向的课后练习题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以应用为导向,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对于理论方法实际应用思路的讲解,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也应减少理论推导,增加实际应分析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理论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计量工具。例如,对于估计值的t-检验以及F-检验这一问题,学生往往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检验所需的统计量,但对于如何使用t-检验以及F-检验进行模型设定并不了解。针对这一点可以给出以下思考题:是否可以在模型中同时删除两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多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也可能是由于这些变量中的线性相关性所造成的,需要同时删除两个及以上变量可通过F-检验的结果来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追问,对于两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其联合F-检验的结果是显著的,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多个在t-检验下不显著的变量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模型设定上的矫正?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但对如何使用t-检验以及F-检验就有了一定的概念,并且也对如何灵活运用假设检验来选择变量建立模型有了思路。
(三)增加全面的实践指导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其意义在于通过计量工具分析与解决实际存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任课教师可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上进行调整,如,首先对案例中的经济问题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思考为分析这些问题需要哪些定量结果以及要得到这些结果需要如何设置模型以及使用哪些计量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如何通过结果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向如何使用模型得到结果从而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转变。除此之外,大多的相关教学研究也提出应将课程论文纳入课程考核中以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3,4]。课程论文纳入课程内容的一环,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加深对模型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演讲,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完善研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关注不同专业的差异
为了使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对于经济类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有所差异。首先,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根据专业情况进行调整。现今大多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都是以线性模型及最小二乘法为主,非线性模型、面板数据、时间序列等为扩展。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在扩展部分进行取舍,针对学生专业背景设计教学内容,对相关重要的模型与估计方法进行精讲。其次,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因根据具体的专业情况进行安排,金融专业可以侧重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性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应用,旅游专业可侧重于游客感知问题的非线性模型的应用。最后,若课程考核中涉及实践性的课程论文,也应鼓励学生研究自己专业中的问题,教师课可以提供相关研究话题以及数据供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身专业背景下思考问题,提高课程效果,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本科论文和从事的工作也有一定帮助。
三、总结
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合理的使用计量工具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应用为导向,在实践教学设计上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课程内容与设计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诸多更进一步的问题有待于在具体教学案例上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