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初次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研究
——基于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视角
2019-12-2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收入分配格局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永恒话题。国民收入通过居民、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经过初次分配分别进入劳动报酬、资本利得和政府所得三大项目。而初次分配比例对社会整个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初次分配不仅影响收入差距,而且其分配格局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衡量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指标——劳动报酬收入占GDP比重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较多研究,但有关郑州市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基于劳动报酬占GDP 比重视角,深入研究郑州市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比重状况及问题,并给予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郑州市2006—2017年劳动报酬在GDP中占比特征分析
通过计算2006—2017年这12年郑州市劳动报酬收入在GDP中占比,发现其整体趋于上升,由2006年占比 29.44%,上升至2017年45.12%,12年间提高了约15%。郑州市劳动报酬占郑州市GDP收入有如下特点。
第一,阶段性波动。2006—2009年,居民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从29.44% 大幅上升至42.79%,增加了约13%,年均上升约3.8%。2010—2013年,由 41.57%开始渐渐回调至34.47%,下降了约7%,年均下降1.8%。2014—2017 年,由40.06% 稳步上升至45.12%,增加了约5%,年均上升1.25%。
第二,从国内来看,对比同期国内其他城市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郑州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而从国际方面看,发达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定在50%~60%的水平,而郑州只有45%左右,较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整体较低。OECD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均在53%以上。而郑州市劳动报酬份额占GDP比重不到50%,这明显低于同期世界主流国家平均水平。
二、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偏低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相对抑制了郑州居民消费需求
据郑州市统计局统计,2017 年郑州市全体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3 063.85亿元,居民消费率为33.63%。从全球经济的横向比较来看,全球居民消费率的平均水平大约稳定在60%。按常住人口算,郑州市 2017 年人均GDP达到8.99万元,折合成统一计价货币约1.33万美元,排第53位,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初次分配中郑州市居民劳动收入比重相对偏低,这也就造成了郑州市居民消费率明显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劳动报酬比重偏低阻碍了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偏低,直接体现在社会初级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劳动者报酬过低,企业就会缺乏追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这直接阻碍了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革。
三、郑州市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资本自由流动提升了资本谈判能力
国家开放程度的提升,直接引起国家各省份资本流动性提高,郑州市也不例外。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致使资本方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谈判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劣势,这就使初次收入分配朝着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发展。河南省城乡二元化经济严重,农村经济欠发达,加上郑州市工资收入水平不及沿海发达地区,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向一线城市,这时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很有可能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不得不放弃劳动者的相对利益,出台一些扶持资本利得政策。这就造成了工人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劳动力水平,而资本所得利润相对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处于低水平区域。要素分配百分比是由市场上各个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决定的。通常市场经济中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的提升会使劳动报酬比例也相对提高。2010—2018年国家经济的起飞使郑州市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明显上升,因而郑州市居民劳动报酬收入比重理应大幅提升,但实际并非如此。郑州市劳动报酬比重在2010—2013年甚至下降,这足以看出郑州市劳动报酬收入占比并不能良好地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说明郑州市市场机制当时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非市场机制因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影响作用明显。要提高郑州市劳动报酬占郑州市GDP比重,就必须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市场因素发挥主导作用,更加有效地配置劳动收入报酬。
(二)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阻碍劳动报酬提高
通常情况下,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引发市场劳动力需求上升,工资率提升,因而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收入比重增加;而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对劳动者不利,通常会使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郑州市技术进步大多属于资本扩张型和低技能偏好型,两者都无利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对于国有垄断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只需雇佣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劳动需求相对缓慢,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就业和劳动报酬比重的提升。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催生了低廉的劳动力制造成本,他们通过短时间参加培训从一个生手变成熟手。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驱使这部分主体压低劳动成本,依靠劳动力价格来制胜,这也就使低技术型劳动者工资增速远远落后于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报酬份额比重相对较低。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偏低说明了郑州市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既有国际外部资本市场方面的因素,也有郑州市本身现行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因素。郑州市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容易拉大贫富差距,造成贫富两极分化。通常,收入中间群体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群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使郑州市居民劳动报酬分为工资、年薪和利润制,这直接造成少部分人群处于收入上层,中等收入群体力量单薄,工薪阶层收入远低于年薪制和利润制的管理人员,使郑州市劳动报酬在GDP中占比偏低。另外,经济政策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也间接阻碍了劳动报酬的进一步提升。加之,郑州市工会组织的潜能还有更进一步激发的空间,距成为工人追求自己薪金福利、劳动保障方面的坚定后盾仍有一定的距离,这也为劳动报酬占比提升增加了隐性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第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岗位升级,以此带动劳动要素收益提高。第二,健全劳动收入报酬的增长机制,发挥工会作用,实行工资收入集体谈判化,增强劳动者切身话语权。第三,完善劳动保护法,保障工资增长的三方协调机制;加强中小企业社保缴纳,设置合理的个税起征点,使其高于本市职工的平均工资,切实提高劳动者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