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下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
2019-12-20宋语馨中国计量大学15国贸2班
文/宋语馨,中国计量大学15国贸2班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1.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交易行为。根据产品的差异性进行分类,可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消费偏好完全一样的可相互替代的产品,同质产品的国际贸易发生在产业间贸易,受市场时间、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也可出现产业内贸易。如,国家之间的大宗产品交叉产业内贸易、季节性贸易、转口贸易、贸易倾销、政府外贸干预政策、跨国公司内贸易等。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是指产品性质不同且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下,可将异质产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主要受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偏好的因素所影响。二是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主要受产品技术差异和产品生命周期因素所影响。三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主要受产品质量差异、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等因素所影响。
1.2 产业内贸易的代表性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一是规模经济效益论,该理论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内部规模经济的研究视角,运用垄断竞争模型说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二是代表需求理论,该理论基于需求的研究角度,认为需求偏好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动因;三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以要素禀赋差异为研究视角,认为贸易双方国家都会产生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的产品;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产业分工深化是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通过归纳总结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可将规模经济、产业差异和市场结构作为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立足点。
2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下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分析
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伙伴,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四位,所以下面以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为例进行分析。当前,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着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两国进出口贸易波动大的问题,影响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1 中美农产品贸易规模分析
出口农产品贸易规模。2006年-2016年间,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额从37.65亿美元增长到72.78亿美元,呈现出逐年上涨态势。但是,从贸易额增长率来看,2006年-2008年的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而2009年-2016年之间维持在1%左右,增长幅度较小。说明这十年来,我国出口美国农产品受诸多因素所影响,导致贸易额规模增长波动幅度过大。
进口农产品贸易规模。2006年-2016年间,中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额从43.74亿美元增长到222.10亿美元,呈现出逐年高速增长态势。但是,从贸易额增长率来看,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维持在50%左右,而2009年-2012年的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2013年-20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中国在不断扩大进口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对进口农产品的市场选择空间也逐步增大,导致近年来中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呈现出下滑趋势。
2.2 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出口农产品贸易结构。2006年-2016年间,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中,以HS03、HS16、HS20的比重较大,占出口贸易总额的20%-30%,其余农产品所占比重不足1%。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仅限于部分农产品,而大部分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稳定。
进口农产品贸易结构。2006年-2016年间,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中,以HS12所占份额最大,高达76.02%,除此之外还有H S02、HS03、HS04、HS05等类型农产品所占比重高于1%,其他类型农产品所占比重不足1%。这说明我国对含油子仁、杂项子仁以及果实、稻草、秸秆及饲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的进口需求量较大。
3 发展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措施建议
3.1 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
中国应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农产品生产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制约着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地区聚集发展策略,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采取农户生产联合制等方式集中使用土地进行农产品生产,以满足大批量的订单需求。同时,中国各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还要实施配套的统一销售策略,构建起农产品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在联合生产的小规模农户中共享信息、技术和贸易渠道,从而充分发挥出集体经济的优势,快速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最大化的目标。
3.2 发展特色农业
我国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将特色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实现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经营,减少过剩农产品的产出,着力生产产业内贸易短缺型农产品,以增强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我国还要不断完善农产品技术标准,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特色、优质、高效”为农产品生产目标,不断改良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降低特色农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减少绿色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阻碍。
3.3 实施农产品差异性战略
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农产品的差异化是影响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在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以0类和1类农产品居多,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贸易相对较少,影响着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贸易为主,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产品的认识度较低,导致我国一直处于农产品贸易获利少的局面。为此,我国有必要实施农产品差异性战略以改善产业内贸易现状,具体战略措施包括:
开发差异性农产品。中国农产品贸易要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指导,从产业差异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发差异性农产品,形成垄断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我国要根据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农产品规格和样式,寻求农产品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对农产品开发采取分类措施,尽最大努力获取进口国的最大市场份额,提高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农产品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应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品牌效应带动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在农产品品牌战略下,中国要加大农产品的创新发展,出台一系列与科技兴农相关的政策,积极开展优良品质实验研究,并促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中国还要引入国外的发达科学技术,利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增强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减少农产品贸易摩擦。此外,中国要持续推进现代化农产发展,重视农产品包装、信誉、商标、服务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农产品品牌构造体系。
3.4 提高农产品科技水平
中国农产品产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相比较中国农产品产出现状而言,美国以发达的大型机械技术作为农产品产出动力,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为此,中国应借鉴美国农产品生产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科技投入力度,研发或引进大型机械技术,提高中国的农产品产出率,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5 创建农产品公平竞争环境
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中国政府要发挥出重要作用,积极与各国政府进行协商,制定公平、公正的竞争政策,杜绝地方保护主义,规范自由贸易区的行业竞争秩序。同时,我国还要与各国政府共同建立起自律性中介组织,如区域自律工会、区域行业协会等,提高双方农产品贸易的透明度,为农产品贸易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如,美国自2018年开始对中国实施大量关税政策,对中美农产品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要与美国做好沟通协商,尽量减少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并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始终保持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6 加强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要充分认识到贸易双方在农业经济技术上的各自优势,加强双方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农产品贸易新局面。在农产技术交流与合作中,要将资源开发、农产品检验标准认证、农产品质量检测、疫病疫情检测、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为交流合作重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相互学习和引入对方的先进技术。同时,中国还要将农业合作、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构建起与贸易国深度合作的关系,并通过建设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方式,为双边经济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贸易要准确把握分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变动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缩小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国与各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潜力。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优化农产品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提高农产品科技水平,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推进中国与各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