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和科技的联系
2019-12-20冯健宇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文/冯健宇,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不断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边界,重塑着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并越来越回归到金融所要解决的本源问题——资金如何在短缺方和盈余方之间高效便捷的融通。随着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一场变革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和优势
金融活动在实现市场定价和资金融通的过程中,需要收集、甄别、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涉及高难度的数学算法、会计技术和复杂的交易过程,由此导致大部分投资者和消费者无缘掌握金融活动的核心内容、流程与技巧,只能求助于专业化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作为支撑金融产业发展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其信息处理的高效率、迅速压缩的交易成本以及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等优势,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和消费的进入门槛,对传统金融服务业来说,几乎望尘莫及。 从国内外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态势来看,金融科技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比如移动支付、网络化信贷以及各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金融服务业态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金融业运营模式的重塑和再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金融科技不仅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线下网点的限制,而且使金融客户群体迅速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快速延伸。乐观一点来说,这一趋势有效缓解了海量客户享受金融服务不足的难题,传统金融理论中强调的金融抑制困境,通过技术手段可能得到有效缓解。
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对自身的市场定位和既有业务模式进行重新布局,试图按照客户需求进行流程再造。商业银行纷纷着手调整市场战略和组织架构,通过发展新业态,加强中小企业的客户拓展、产品开发和服务支持,从支付便利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等等方面,实施创新和战略转型,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服务效率。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和期货业也在加强其客户账户的支付结算功能,通过提供投资交易信息、购买理财产品、日常消费支付以及现金管理等服务,拓展盈利点。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向传统金融业渗透,不断冲击着金融服务业现有的竞争格局,催生了大量新的金融中介业务模式,使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业的准入壁垒。
金融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伴随信息获取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不断把过去没有信用记录的人群纳入了金融信用体系,促使传统的非正式人际融资借贷逐渐标准化。通过信用评价和对借贷过程的系统化,提高了借贷流程的透明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风险量化的难题,能够让资金以更低的成本流向需求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处理,将有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消费者行为模式、经济动机和信用度,比传统的历史信贷数据更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建立社会信用的新标准。金融科技行业快速发展,还推动了利率市场化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机构通过营销获客、身份认证、风险定价和资金流转等环节的技术性便捷化,有效节约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运营成本。大量的非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提供金融服务,投资者可以依据更为客观的数据进行投资决策,降低了金融信息的获取成本,节约了金融服务业的交易成本,以便对借款人进行市场化、差别化的利率定价,进而推动金融市场的功能不断深化。
2 科技对于金融的改变
研究和关注金融科技,同时也要回答的问题是——科技改变了金融什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科技将信息技术嫁接于传统金融模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展了金融市场的边界和功能,不仅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经济转型和升级,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金融科技浪潮催化下,货币的概念和形式正在产生进一步的演变。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随着货币发行、储值和支付技术的进步,货币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三次演变。第一次演变是代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信用的传统货币,广泛采用了电子支付的方式。其中涉及的货币,仍是基于银行信用的货币概念,是传统货币的电子化。第二次演变是出现了代表特定发行商信用的电子货币,持有电子货币意味着持有者具有以其持有的电子货币向发行者兑换等价的现金或存款的权利。欧盟将电子货币定义为发行商通过收取货币资金发行的用于支付交易目的、且能被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接受的电子化货币价值;美国财政部规定预付费业务相关的电子货币必须基于真实货币,电子货币是发行者基于真实货币发行的二次货币。第三次演变是脱离真实货币,在特定的互联网平台中仿造现实货币的部分特征创造出来的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 国内有关部门早已经着手进行数字化货币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的立法,而是把预付卡的发卡主体,纳入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商范围进行监管。我国目前有关虚拟货币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币,是为了限制它进入实体经济。美国对虚拟货币提供经纪和转账服务的机构,是作为货币服务机构加以监管。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科技领域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传统的金融交易模式将与新的时代元素相结合,衍生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不可忽视的是,金融科技已经对现有的金融模式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问题,由于科技因素的介入,在由内部系统滋生的风险之外,添加了由外部系统传导而来的风险。 无庸置疑,金融科技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金融科技的发展,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金融科技企业有从信息中介转向信用中介的趋势,使得传统上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等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格局受到了冲击。目前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常规监管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加以延伸,实施对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和交易等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监管。经过多年的摸索,以对非金融机构支付监管为切入点,兼由中央和地方分层监管,通过民事法律规范以及行业自律等方式,将部分互联网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范畴。然而,由于技术发展往往领先于监管,且易于跨区域、跨行业经营,难以完全套用现有的分业监管框架,比如通过互联网支付平台销售货币基金,已经非常接近于提供存款替代性产品,具有监管套利的特征。
3 科技无法改变金融的内在
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虽然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但在这些变化背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变的东西。首先,金融科技催生的各种新兴业务,总的来说仍然反映了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涉及到资金跨空间和时间的配置,具有传统金融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风险的管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大原则,不仅依然对商业银行适用,也适用于整个金融服务业。其次,不管是哪种新的金融形式,按性质划分,实际上仍然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基本方式。金融科技带来的新的直接融资方式,仍然存在投资者权利界定和保护问题;从事这种融资模式的金融科技公司本身的信用和可靠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老问题。从金融科技企业能够提供的间接融资方式来看,仍然是一个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是资产和负债的转换,涉及到期限的转换,这里面有期限错配的风险、有信用的风险、有流动性风险以及经营者本身的资本金责任问题。再次,风险管理仍是重中之重。新兴的金融业务可以利用信息的优势找到很多新的解决办法,但这种解决办法仍然要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且,新的解决办法从长期来看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还需要在实践当中加以检验。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的普惠金融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而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金融服务实体企业和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今后,我们一方面应该努力加强金融监管,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充分竞争、包容性强的普惠金融体系。
4 科技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时,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由导入期转向拓宽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加阶段转向高质量展开阶段,科技与金融两大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展开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有必要结实树立新展开理念,以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为方针,强化顶层规划,从大局和战略高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范畴装备。经典的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强调,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固然是自然性的法则,但是从产业或行业的角度观察,金融科技受政策法规和技术条件约束,其大致的脉络还是可以触摸的。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手段推动下,金融科技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数字化,数字货币逐渐替代实体货币,引发纸质货币之后的又一次货币革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数字货币替代纸币、电子账本替代纸质账本,身份识别和综合性信息逐步替代资质评级的过程,在信用社会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智能化,高度注重客户体验。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实现投资分析、信用评级、风险评级、投资报告自动生成等金融活动,智能获客和智能投顾等业务广泛开展。通过这些新型工具和服务,金融服务业能够更精准地倾听客户心声,量化客户体验的反馈机制,简化产品和服务流程,更准确地响应、预期客户的需求,开创简单易用、具备消费者高参与度的产品与服务。 三是普惠化,让更多的民众共享技术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金融服务业的信息处理和投资决策中,这既是传统金融业最关键的营运环节,也是人力成本最为昂贵的环节,以往只有少数重要客户才能享受到的、根据自身状况定制的金融服务,随着金融科技的普及,将不断向普通客户辐射和延伸,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分享到金融服务所带来的便捷。特别是,传统金融服务能够延伸到面向中小微企业和没有征信记录的人群,他们过去在较高的金融服务门槛前望而止步,而金融科技有望改变这一现状,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务。 四是标准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使金融活动标准、规范和透明,加速金融产业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逐步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的金融危机预警与监控机制。借助客户预警、欺诈识别、智能监测、互通互联等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与效率,使每一类金融活动成为一个标准化的模块,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大幅度提高金融工作效率,保障金融安全。金融科技像许多技术一样,正确应用会产生利益,应用不当会出现负面效应,对这一方面,我们务必保持高度的警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