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2019-12-20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核心科技是国之重器,掌握了核心技术往往就掌握了主导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国际交往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够抢占话语权,提升政治地位,在地区或全球事务具有主导权。“缺芯少魂”,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隐忧。有数据显示,中国一年制造11.8亿部手机、3.5亿台计算机、1.3亿台彩电,对IC芯片的需求占据全球市场供货量的1/3。但国产芯片的自给率不足30%,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的7%,市场份额不到10%,中国信息产业和制造业的芯片90%以上依赖进口。因此,如何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改变我国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的现状,是我国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核心技术的突破。
二、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市场环境不够优化
1.缺乏核心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支持政策
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有相应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难以负担的创新成本和风险。首先,核心技术创新需要有强大的资本支持,然而目前支持技术创新的所需资本市场体系尚未有效形成。具体表现为:一是支持创新活动的风险资本市场不发达。二是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制约了核心技术创新的步伐。其次,政府对核心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较弱,缺乏强有力政策支持来弥补技术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与成本,导致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2.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不够
我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以代工者身份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就目前而言,我国还缺乏强有力的有效机制或措施逼迫企业进行创新和升级。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的出口导向政策支持了我国长期粗放式经济的高速增长,出口导向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举措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其中包括鼓励企业为外国公司贴牌生产,扩大对外贸易,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纺织品、服装、玩具等提高出口退税率和降低关税等鼓励出口的政策。而这种出口退税率的保持甚至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退税率的提高,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使企业延续片面追求数量扩张,重复生产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品的路数。
3.促进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还有待于完善
创新要想在整个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还不是十分理想。如,尽管各地政府积极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最大幅度精简审批事项,打造审批最少的营商环境;最大幅度压缩环节时限,打造流程最优的营商环境,但一些行政审批手续仍然繁杂,办事时间依旧冗长,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影响了创新的氛围的形成。
4.促进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还有待于加强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技术创新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现实中,企业知识产权被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山寨产品在充斥市场,使得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惶恐不安,自身的劳动成果得不到保护,创新只不过是为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做嫁衣而已,大大挫伤了创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技术变迁是市场利益驱动的结果,获得利润的大小与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缺失的原因可以通过利润这个根本影响因素追溯到影响利润的产品供给和需求活动上来。只有当企业投入要素的价格合理并且又有足够的需求拉动时,企业才会为创新投入大量要素,进而通过市场获取回报。
1.要素市场价格的扭曲——供给
前文说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创新决策的实施取决于对于收益与成本的衡量。追求利润最大化,理性主体一定倾向于选择投入廉价要素以获取最大利润。而我国现实状况是,劳动力要素价格偏低,资本要素价格过高。企业在面临加工生产和技术创新选择两难的困境时,会比较两种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及风险。若创新,则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同时面临风险大、资本回收周期长、劳动力素质不足的问题;而选择继续为外国公司贴牌生产,可以利用低成本优势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价格的扭曲使现阶段的企业倾向于使用廉价的生产要素追求短期利润的回报,在缺乏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严重受阻。
2.收入分配结构——需求
所有形式的创新活动都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实现收益的。因此,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以及消费能力即消费者需求和需求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动能否持续展开。创新的消费群体来自对产品有中高端需求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当有足够规模的高消费能力者(高收入者)且这些高收入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有需求时,创新才有利可图,企业才有动力进行创新。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收入分配制度向资本所有者一段倾斜,生产活动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决定了普通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巨大的收入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消费需求的“低端化”和孱弱的消费能力直接影响到创新主体—企业的收益,因此企业很难再有动力持续投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当中。
(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被他人窃取。社会监督机构对于侵权现象的惩治力度不够,造假仿冒现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有出现,这使创新企业反而会思考自身创新行为的可行性。自身的创新成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甚至进行仿冒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心理的不平衡使企业创新丧失了动力。
(四)集群内“搭便车”现象
集群是产业组织的一种主要组织方式。当今企业绝大部分都以集群方式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集群企业在享受知识外溢效应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集群企业距离近、创新扩散快的特点,一个企业创新产生的收益,可能被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分割,创新企业会因得不到应得的经济激励而不愿意继续创新,其他企业则依赖龙头企业创新等待坐享其成。这种情况会导致创新企业受挫不愿进行创新,大家都等着借鉴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即使有少数企业创新,这些企业为了不被其他企业盗取劳动果实而互相隐瞒,从而造成集群整体技术水平难以提高。这种不加控制的过度的知识外溢导致创新企业创新收益分散化,创新企业丧失动力,“搭便车”企业也无车可搭,集群陷入了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匮乏的怪圈。
三、结语
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隐忧,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最大短板。因此,如何实现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的突破,改变我国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的现状,是我国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环境不够优化、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集群内“搭便车”现象等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需要采切实有效措施来消除这些阻碍核心技术创新的因素,以推动核心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