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经济视角下甘肃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19-12-20王玲珊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甘肃甘肃省

王玲珊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北有六盘山,东为岷县,西接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地形独特,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是国内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区,发展潜力较大,以此为基础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8年印发了《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提到要落实乡村振兴,就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攻坚。“十三五”以来,甘肃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产业,先后形成了三个全国优势特色农业区:兰州榆中高原夏菜、岷县当归、静宁苹果。总体上来说,甘肃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好,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甘肃省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也应将“生态经济”理念不断融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当中,以促进甘肃优势特色农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业发展较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逐渐完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体系逐渐健全,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全省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其发展居全国第一,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余家,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华南、西南市场,产品还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国家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在甘肃启动,先后建立了6个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中药材年产量超过120万吨,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甘肃省苹果产量2016年相较于2010年增长了265.89%,尤其是甘肃静宁苹果,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国内最高“颜值”的苹果,此外天水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我国苹果优势产区,甘肃苹果远近闻名。但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较差,甘肃土地面积虽居全国第七位,但由于化肥、农膜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地荒漠化和旱化较为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次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1.1%,农业院校出身的人数不到5%;第三,农民们大部分实行分散化生产,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科技水平滞后,将直接影响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甘肃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率低,支撑生态特色农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75%的水资源用于灌溉,而灌溉用水率仅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的70%,实际利率为总水量的40%,农村生活废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大量秸秆直接焚烧未被二次使用,超过80%的禽畜粪便也为实施循环利用。根据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43.4%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6.5%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整体处理率相对较低。在种子的使用上,大部分地区超量播种20%左右,造成很大浪费。甘肃省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但日前的饲用率不到20%。另外,在农产品的收获、储藏、运输、加工过程中也存在利用不高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二)品牌创建及营销力度有待加强

甘肃省目前的六大优势特色农产业所涉品牌较少,以“农庄牛”“平凉金果”“陇大”“条山”“兰州高原夏菜”等比较著名。甘肃目前的特色农产业品牌化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部分农户受个人不当意识的影响,存在对农业品牌的创建、宣传与维护力度不强,不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农村的一些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对品牌的带动力不强,未完全实现原材料的本土化,导致品牌本土化影响较弱;农业产业本属于具有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行业,市场经济主体本不愿提供,加之政府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特色农产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也不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大部分特色农产业品牌未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方式,导致品牌涵盖人数较少。

(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政府针对本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部分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企业由于自身生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等问题被排除在政策享受范围之外,让更多有意愿投资于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经营主体望而却步,总体上讲,甘肃省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面临着制度与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这样的情形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加之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流动,也更不利于土地的流转,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甘肃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健全,整体营商环境吸引力较弱,无法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四)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导致竞争能力较弱

第一,未形成以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以及生产合作社为基础的优势特色产业的整体运作体系,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经营较为分散,虽然近几年有农业合作社以及企业的参与,但甘肃目前的优势特色农产业的专业化协作还不够明显,整体运营能力有待加强。第二,产业的集聚发展不仅仅体现的集中连片的生产区域的形成,同时还需要体现技术的集聚化程度,但从目前本省的情况来看,在诸多的龙头企业中与农业科学研究院校的技术联系还不够密切,未形成农业生产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第三,甘肃省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针对优势特色农产业的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投资者要进入此行业,必然会注入大量资本,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强大的风险规避机制,以降低产业集群内部投资者的风险。

三、完善甘肃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一)加强农业共性技术开发

要提高甘肃省特色农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积极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特色农产业发展的链条当中来,例如针对六大特色农产业的种植技术、生产资料研发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共性技术。首先针对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的普遍情形,研发适用于甘肃省省情的节水灌溉技术,让甘肃省农业发展摆脱“水资源”的遏制;第二,对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农膜使用情况建立监测反馈服务系统,并对一些大型的农业生产基地实施评比活动,对排名靠前者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农业生产企业走上绿色安全发展道路。第三,对六大特色农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渣以及副产品实行有差别的处理技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高效化与循环化操作水平。

(二)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农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有序地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才能有效实特色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健康化、绿色化生产,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2018年以来甘肃省出台了扶持特色农产业发展的办法,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为六大特色农产业中所涉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针对六大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除了实施政策性补贴以外,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特色农产业资金来源结构的合理性。除上述手段以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官方网站为本土农业产业品牌积极宣传,扩大本土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以便更有效促进甘肃优势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三)健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机制,凸显制度优越性

第一,健全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的职能,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合理的完备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性,为优势特色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支持,健全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资本进入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第二,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充分运用WTO的“绿箱”及“黄箱”补贴政策,努力将本省的优势农产品销往海外,促进农民增收。第三,健全金融补偿机制,努力完善六大优势特色农产业的信贷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构建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优势特色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第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促进优势特色农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为构建生态型、文明型的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四)强化产业集群,提升规模效益

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是目前甘肃省发展农业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国际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实践证明产业集聚能够充分调动农业投资者与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促进农民增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供了思路。因此,甘肃省也要充分根据自己的省情,制定出适合于本省优势特色农产业的集聚的有关政策,以有效推动本省牛、羊、果、蔬、薯、药产业的发展。第一,甘肃省要培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大对专业种养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公司制农业企业的培育,强化农业生产中的组织力量;第二,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全面整合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力量,强化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能力;第三,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业风险防范机制,为农业生产构建商业保险服务,辅之以政策性保险服务,通过二者的结合,降低从业风险,拓宽产业集聚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规模效益,最终实现甘肃省优势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