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研究

2019-12-20李玉芸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2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监督

李玉芸

(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林业站,安徽 黄山 245000)

前言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是为了能够实现单位预期管理目标,通过制度制定、措施实施以及程序执行等方式,就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及控制,在保证经济活动合规性、合法性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预防腐败和舞弊问题。最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好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是能够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中明确提出,应该建设人们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强化,能够从源头上遏制贪污腐败问题,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推动廉洁政党建设进程的加快;二是能够提高管理效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政资金管理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进行规范,确保其有章可循,避免主观思想的影响,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三是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的核心作用,是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对会计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控制,实现对于会计信息的采集、归档和汇总工作,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到位

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开展中过分重视政绩而忽略内部控制,没有制定相应的内控机制,或者没有能够对内控制度进行有效执行,导致其沦为一纸空文。分析原因,主要是缺乏到位的内控意识,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理解,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存在停滞不前的情况。

(二)风险评估机制欠缺

现阶段,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将自身职能定位在社会公共管理上,由于不参与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标,不存在所谓的经营风险,因此只需要考虑业务拓展和业务活动的及时完成,很容易忽略风险控制工作,更不会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缺乏对于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以及分析,风险的防范和应对也就无从谈起[2]。

(三)内控环境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合理认识,即便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对制度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欠缺,干部职工缺乏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层之间的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出现问题时存在彼此推卸责任的现象。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想要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切实做好内部控制监督工作,通过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等,构建起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不过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在实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除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上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缺乏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才。也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审计工作交给财务部门或者纪检部门,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从外部监督的角度分析,政府监督机构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审计部门,都将监督的核心放在了财政资金使用方面,没有形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实施方面的有效监督。社会监督层面,内控社会审计面向的对象多是上市公司,很少会介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工作中[3]。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内控意识

强化内控意识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健全内部体系的可靠保障。针对当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做好内部控制的宣传工作,在加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做好员工的定期培训,提升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度,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二)做好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做好风险识别和预防工作,确保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在实际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SWTO分析法,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结合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就未来发展中需要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推动支出与收益的平衡,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从容应对。

(三)优化内控环境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优化。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内部控制的宣传工作,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另一方面,应该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和完善,设置好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切实保证管理团队的专业性,针对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权利实施和责任落实[4]。

(四)完善监督机制

从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角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构建起健全、客观的监督机制,推动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有机结合,及时查找内部控制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于风险的有效防范。具体来讲,一是应该关注内部审计。对于自身规模较大,业务活动众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机构的独立性,同时需要配备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另外,应该形成相对统一的内部控制实施评价标准,按照每年至少一次的频率,就各单位开展系统性内部控制评价,将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公开,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方式,推动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二是应该关注外部审计。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别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管理者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者,其在行政事业单位外部审计监督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需要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也应该从资源使用经济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其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能够实现对于会计行为的规范,提升管理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编制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以此来更好的应对市场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监督
行政学人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