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人格教育及培养问题的探究

2019-12-19杨磊孙滨星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手机app思想政治教育

杨磊 孙滨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不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仔细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低效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忽视对人的教育和培养。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国以家为本,家以人为根。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语言是思想的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00后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95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外界信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很强的自我意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学生们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及未来人生发展走向。因此,在大数据当先的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人格塑造;手机APP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未来发展方向。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及时性、开放性和可及性,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伟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大力气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运用新媒体技术让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通过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点滴之中塑造学生人格。

一、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

1994年,中国计算机网络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大国现已成为中国,完成了从“追随者”向“引领者”的华丽转变。进入21世纪,借助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捷性极高的移动互联网迅速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形成了以QQ、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新生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给学生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内容上不贴近人,授课形式单一,长此以往,直接导致班里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人到、口到、心不到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相关理论内容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讲,但是教育效果却十分不理想。致力于以网络舆论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真正入眼、进耳、留脑、润心、以借助互联网延伸教育的时空范围的新媒体教学手段是不二的选择。从本质上讲,基于新媒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它服务于特定的阶级、集团和群体,而政治是它的主要属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在现实社会中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和客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分化。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析和研究,把握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在受众或对象分流的条件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归纳和普及,分层、集中、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指导工作。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必要对学生群体的思想德育方面进行深入培养与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全体。因此,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兴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主要是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对新鲜事物敏感度较高,并且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思维活跃,对信息的接受处理速度快。

(二)生理成熟阶段向前发展,心理成熟阶段向后发展,抗压能力差,挫折能力弱,身心发展不平衡。

(三)自我意识强烈,观点多样,思想变化快。观点独特个性鲜明。

正因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可塑性較强,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展现清晰理性的态度。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高尚的价值观,拥有开阔的世界观。

二、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喷井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积极响应中央互“联网+”的号召,将线上教育线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初步的“互联网思维”。那么,究竟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新媒体有怎样联系呢?

首先,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明特点为出发点准确认识互联网。第一,互联网不是理论是技术。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它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类思考,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思考。依靠互联网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理论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做好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必不可少,但它不是核心因素。第二,互联网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认识线上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大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心态,培养立志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以网络为传播途径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及模式,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目的是就是通过学习教育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每个人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必须通过观察人的日常言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了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三,互联网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部分。“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新的传播理念,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也证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传统的政治教育的不足。

其次,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灵活运用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时间与效率的交换。这是一种延伸到食堂、宿舍甚至枕头的教学方式,以弥补线下教育的效率低下。线上线下互动,线上指导和线上思考的模式促进了教学。然而,网络教学不是面对面的,通过观察受众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来随时调整模式的节奏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内容与形式共同进步,用内容赢得人心。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局限于内容介绍、感知分享和表面分析。它们大多不是思想理论教育,而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帮助不大。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内容是关键,方法是关键”。就内容而言,核心是关注形式。因此,必须注重内容建设,注重课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严肃对待互联网。网络的多元化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多样化。任何个人或集体通过互联网展示和传播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都是在借助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告诉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教育青年,是新时代的时代主旋律。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防别有用心的人用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影响年轻人。网络为反动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渠道,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来说是“危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是防范“危险”。抓住“机遇”。对于“机遇”要牢牢抓住,不断深化、不断发掘。防范“危险”,需要不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对互联网的理解和应用,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快速发展。

三、新媒体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推动意义

对于95后、00后的大学生来说,移动互联网和手机APP不再是外在的工具,而是他们成长、认知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的延伸。手机APP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满足了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丰富了他们零碎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手机无处不在,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手机快乐而快速地完成。从微信、微博、QQ、高德等热门手机APP,到适合大学生的“超级课程表”,从知乎到头条各类的新闻客户端层出不穷。“抖音”“快手”“花椒直播”更是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这些炙手可热的应用在“王者荣耀”的面前统统黯然失色。新奇的游戏模式,容易上手的感官体验让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高性能的智能手机,稳定的手机应用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低头族”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留给了手机和家人、朋友的交流越来越少和手机的交流越来的越多性格也越来越封闭。因为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日益暴露。两个隔着手机屏幕聊得火热的人,见了面却无话可说。越来越多的聚会变成了很高兴和你一起玩儿手机。离开手机的社交恐惧症正在一步步侵蚀学生的灵魂。

游戏里的死亡满血复活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的概念。某大学的大学生万某和室友一起玩儿一款当下炙手可热的手机游戏,因为室友操作技术不高导致万某的游戏等级下降,沉迷于游戏的万某恼羞成怒,挥起桌上的水果刀刺向室友。顷刻间,室友倒在了血泊之中。万某的一时冲动夺走的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葬送的是自己的前程,毁掉的是两个原本安乐祥和的家庭。是什么让我们的大学生失去理智?是什么让一个成年人做出这么不负责任的事情?是“神坑”的队友?是沉迷的游戏?是,也不全是。透过事件的表象看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周某人格的缺失,他从心底就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心,少了对生命的敬畏那么对他人生命和生存权利的尊重更是无从谈起。万某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应该引发当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和深思。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在注重思想理论讲解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个人人格素养的完善,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关注学生的心理人发展。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塑造学生人格。通过微信、微博、QQ等手机应用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性,高校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展开一对一、一对多的在线实时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思维导向。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工作。

参考文献

[1] 驼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7.

[2] 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4-87.

[3] 戴冰.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意见领袖主导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7):68-71.

[4] 唐文利.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时代教育,2014(11):92-93.

[5] 刘秀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6] 梁家峰,元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50-55.

[7] 张晓.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及实施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7):42-44.

[8] 王洪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与危机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59-61.

[9] 刘辉,于文利.APP: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1):60-63.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手机app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不忘初心 幸福前行
“指尖上的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与思想政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手机APP安全性测试研究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