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竞赛中的从众行为及其引导对策分析
2019-12-19王桂平娄路
王桂平 娄路
[摘要]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文章研究了高校学科竞赛中的从众行为,即学生个体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如何受学生群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学科竞赛中学生因从众而积极或消极对待学科竞赛可能的原因;总结了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对策。
[关键词]学科竞赛;从众;个体;群体;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24-03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各类学科竞赛在国内高校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学科竞赛也存在商业味越来越浓、功利化现象蔓延等问题。现有文献对这些问题作了很好的探讨。
此外,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科竞赛时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某个班的学生在竞赛方面普遍比其他班学生更积极、成绩也更突出;或者某个班的一些学生在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后,其他学生也乐于参加竞赛;或者某一届学生的竞赛成绩比往届都要好;或者某些课程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竞赛成绩提高很明显;等等。这些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从众(conformity)。
从众是指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本文研究高校学科竞赛中的从众行为,即学生个体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如何受学生群体和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学科竞赛中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學生因从众而积极或消极对待学科竞赛可能的原因;总结了如何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对策。
一、相关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从众最早的研究之一是MuzafeiSherif于1936年做的探索性研究:黑暗中的猜测。在该研究中,被试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观察一个光点。每个被试都被告知这个光点会移动(实际上它是固定不动的),而被试的任务就是推测光点移动了多远。Sherif研究的结论是在不确定和模糊环境中,人们倾向于与始终保持一致的同伴所建立的标准一致。
目前,从众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为人们所知。通俗地讲,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高校校园里的从众现象包括消费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等。现有文献对这些从众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学科竞赛中的从众行为却鲜有文献讨论和深入研究。
从众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个体所追随的多数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因此可以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往积极的一面发展。例如,文献分析了从众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克服负面影响的三大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因势利导,使得从众心理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文献则认为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竞赛中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受群体、环境、其他人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科竞赛而言,群体行为是指一个学校或一个学院(系)甚至小到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整体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程度;个体行为则是指单个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程度;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在某项学科竞赛上取得的历史成绩,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知识的切合度,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学校和教师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学校相关激励机制的完善和透明程度,等等。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做正确的事情,二是为了被喜欢。具体到高校学科竞赛,学生个体“随大流”地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可能的原因是:(1)老师都说某一项学科竞赛如何如何好。(2)身边的同学都去参加某项学科竞赛,多数人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3)身边的同学都去参加某项学科竞赛,不参加就没有共同语言,或者会被孤立。(4)有同学参加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受人仰慕,自己也想被人仰慕。(5)往届学生在某项竞赛上成绩一直不错,这是学校的一项传统比赛,竞赛宣传做得很好。(6)在竞赛中拿过奖的同学,普遍就业比较好。(7)返校做讲座的校友都提及在校参加学科竞赛的重要性。(8)学科竞赛中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上都学过,参加学科竞赛是水到渠成的事。(9)参加某项学科竞赛,某门课程可以加分;如果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可以免修这门课程。(10)参加学科竞赛取得很好的成绩,有丰厚的奖金,还能认定学分,甚至评奖学金、研究生推免也可以加分。
而学生个体对学科竞赛的态度很消极甚至排斥学科竞赛,可能的原因是:(1)老师从不提及某项学科竞赛,学校对这项学科竞赛的宣传也不多。(2)周围的同学都不愿意参赛,自己参加好像很另类。(3)周围的同学都认为参加某项学科竞赛即便获奖对考研、就业也没什么用。(4)学校往年在某项学科竞赛上成绩不太好,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5)学科竞赛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里都没学过,参加竞赛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自学这些内容。(6)参加学科竞赛不能保证获奖,如果没有获奖将一无所获。(7)学校的奖励政策不透明,获奖了不知道有没有奖励,也不知道在评奖学金、研究生推免时有没有加分。
可见,从众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对策
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大小、群体观点的一致性程度、人们对于群体的认同以及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从众行为。具体到学科竞赛,学生个体对待某项学科竞赛的态度(积极或消极)往往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参加这项学科竞赛的群体的大小,参赛学生对这项学科竞赛认同的一致性程度,校内师生或社会大众对这项学科竞赛的认同程度,学校在该项学科竞赛上历史成绩的优劣,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的切合度,教学方法的新颖程度,学校和教师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和激励力度(如奖励、学分认定、奖学金挂钩、研究生推免等),等等。
高校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毋庸置疑。高校和竞赛指导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一方面,可以规避从众行为的负面影响,避免学生走向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逐步提高学校参赛水平和成绩。以下是具体对策。
(一)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群体行为
由于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行为的影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群体行为越一致,人们对于群体越认同,个体行为受群体行为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群体行为来影响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学科竞赛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学科竞赛往往包含一些趣味性、挑战性的实践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吸收学科竞赛中的一些新颖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学科竞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使得学科竞赛演化为学生的群体行为。例如,文献[8][9]将程序设计竞赛和在线程序实践这些新颖的程序实践引入到程序与算法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很好。
其二,除了可以选拔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比赛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院级和学校级这种级别比较低的比赛。参加某项学科竞赛的群体越大,学生个体越认可该项学科竞赛,越有可能参与到学科竞赛中。
表1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学科竞赛在重庆交通大学开展的情况(√表示本校有该级别的竞赛),部分竞赛具有交通背景和特色。这些学科竞赛都有校级比赛,通过校级比赛,既可以打好群众基础,也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其三,很多学科竞赛是团队赛,这些学科竞赛挑战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抗压能力,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宣传和组织这些学科竞赛,以此改善学生的群体行为。
(二)重视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一项学科竞赛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可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组织好坏和宣传力度。因此,应该在校内大力宣传和普及学科竞赛。如果参加学科竞赛是学生大众崇尚的一种行为,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科技竞赛委员会,对接省教育厅(或市教委)的科技竞赛委员会。笔者在浙江省、重庆市两所高校工作期间已从事十余年学科竞赛培训指导工作,对此深有体会。浙江、上海、江苏等学科竞赛开展得比较早的省市,其教育厅或教委都成立了科技竞赛委员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竞赛主管部门。而中西部省市的教育厅或教委一般没有成立科技竞赛委员会,其高校一般把学科竞赛简单地划归到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来管理。
其二,积极转发上级发文。高校教务主管部门或学科竞赛主管部门接到上级部门举办学科竞赛的通知后,应及时转发到校内二级学院。非常重要的是,主管部门不应对上级部门的竞赛通知区别对待。高校对教育部、教育厅(或教委)下达的竞赛通知通常会积极处理,而对其他部委(如工信部、经信委)下达的竞赛通知的态度则相对冷淡。
其三,做好校内通知工作。学校级别的比赛,如校赛或校内选拔赛等,应及时在校园网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通知。程序的正规性往往能体现学校的重视程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这项学科竞赛的重视和认真程度。
其四,做好校内新闻宣传工作。学科竞赛的举办、获奖,新闻应及时跟进,要给参赛选手一种荣誉感、被尊重感。
(三)充分发挥竞赛成绩的激励作用
作为环境因素,学校在往届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对学生的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取得的竞赛成绩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以下为具体措施。
其一,每次竞赛结束后,应在校内以横幅、通知等形式及时公布竞赛成绩。在学院网站或学校网站应能查到每年的竞赛成绩。
其二,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往往就业非常好,可以邀请曾经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校友回来作讲座,以此激励在校的学弟学妹。
其三,在组建参赛队伍时,可以把有参赛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和有潜力的低年级学生组成一支队伍,形成“传帮带”机制,带动低年级学生快速进步。
(四)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科竞赛发展
作为环境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科竞赛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首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吸收学科竞赛中的一些前沿知识和先进的实践方法与技能。
其次,可以从支撑学科竞赛知识体系的角度,在现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建设课程群。重构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知识的契合度,从而使学生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就能潜移默化地积累学科竞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无须参加课外培训,或仅需少量课时针对竞赛进行强化培训。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学科竞赛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里没学过而消极地对待学科竞赛。
此外,学科竞赛考查的知识往往比较全面,不仅包含本学科多门课程的知识,甚至可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开展课程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本门课程,而应从整个学科体系的角度开展教学,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五)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为了引导学生个体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物质方面的奖励(如奖金),学校应该以文件的形式出台奖励政策,保障获奖学生的利益。除物质奖励外,学分认定、獎学金挂钩、研究生推免等政策中涉及学科竞赛激励的内容也应以文件(或文件中的条款)的形式明文规定,并宣传到位,确保透明、公平、公正。
四、结束语
高校学科竞赛中的从众现象非常普遍。从众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不应片面对待,更不应谈之色变。高校和教师在开展学科竞赛时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个体的从众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确保学科竞赛得到良性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动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