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发展

2019-12-19赵婧聪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

【摘 要】本文分析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需求侧的技术要求、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不全面、缺乏高素质的校企合作教师团队等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途径:国家层面加强政策支持,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校企层面创新合作内容,提高合作积极性;教学层面培养适应需求侧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04-04

经济学里,供给侧是生产产品的一方,需求侧是购买产品的一方。引用到教育范畴,供给侧是培养人才的学校,需求侧则是引进人才的企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2019年高职教育扩招100万。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却逐渐出现了毕业生供过于求、多个热门专业被亮“红牌”等现象,面对学生失业量增大,专业对口率、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降低等供给问题,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且紧迫。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下,高职院校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深刻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化校企合作多元办学格局,开创灵活新颖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市场优势,将产学研紧密结合,政校企优势互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实现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以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新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增。但是,每年仍然有很多企业喊“缺人”,在学生毕业季往返于高校的“双选会”之间。虽然高职院校采取了聘任企业专家、扩大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增设市场需求新专业等措施,但教育质量仍难以达到企业标准。这说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存在矛盾,供给侧与需求侧未能良好衔接,未能实现良性循环。如果高职教育未与市场接轨,毕业生生源供需必然失衡。

结合供给侧改革思路,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政策扶持还需加大

校企合作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起步晚、发展慢。国家最先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肯定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6年,中央深改组要求尽快发布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文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联合制定并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逐渐有政策所依。

而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有政策指导了,却没有法律保障和约束,由于校企合作属于民间自由行为,许多合作都得依赖老交情,校方主动、企业观望,或是停留在书面协议中未能真正实施。甚至有些企业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后,享受校方的免费场地和设备、学生的免费劳动力,却未给学校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高职教育中要想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政府还应加强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认识,出台治理机制,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使合作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还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要求而完善

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符合市场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及发展方向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一致。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因为教学学时有限、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实训场地及设备限制等因素,不能有效采纳企业提出的建议。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加速自身发展,盲目开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某些专业就业途径狭窄,毕业生就业率低,毕业生毕业后未从事本专业岗位,几年之内很快被市场淘汰。

以上情况与高职院校的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改革创新主动性不足有关。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抓紧完善,充分结合社会这一需求侧的要求,开展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校企双方共同研讨人才培养,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充实教师队伍的專业结构,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按需办学,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促使供给侧满足需求侧。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切实深度融合

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猛增,高校对教师的需求同比增大。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缺乏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高学历(博士)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衡等。据调查,截至2019年2月,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共有49.8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仅为39.7%。许多高职院校招聘的专任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应届研究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教学技能不足,课本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知识,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略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上课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校内的许多老教师由于过高的师生比,教学任务艰巨,长期奋斗在讲台一线而少有机会参与市场实践项目,继而导致实训指导经验的缺乏、实践性教学水平落后,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考虑引进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师傅入校担任实践教学专家,结合当下的市场需求,运用最前沿的技术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结合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进而提高供给侧的毕业生质量。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需求侧的技术要求

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之一。当前高职毕业生的主要问题也正是职业精神欠缺、职业能力有限、职业素质不高、个人定位不准确等方面,企业想留留不住、想用用不上。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但常常因为实训场地有限、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发展眼光不长远,以及和企业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问题,致使难以有效发挥实训课程的作用。学生要么简单地操作设备而没有体会真实的生产场景,要么在企业中充当“免费劳动力”度过实习后,毕业转岗。

(二)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效益,若供给侧素质达不到需求侧的要求,企业的经济成本就要提高,因此许多企业仍抱着谨慎的态度对待“招生即招工”,加上与学校的融合度不高,对学生到厂实习所产生的安全管理、风险防控等问题产生顾虑,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然而,企业和学校分离的后果不仅仅是学校出现了严重的产教分离现象,还导致人才培养偏轨道离,反而使企业找不到满意的人才。

(三)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不全面

高职院校和企业未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使得校内专业基础课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老旧,教学模式难以创新,课程设置未能较好地、及时地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进行调整,对学生开展目的性强、专业特长突出的针对性培养。反之,企业承担的专业技术课程也脱离了校内学科的基础理论,过于专业化,学生完成不了顺利过渡。同时,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企业师傅选聘制度、人才培养分担机制等专业性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导致实习实践基地作用发挥有限,校企双方难以形成合力。

(四)缺乏高素质的校企合作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校企合作教师团队是高职教育满足需求侧要求的必要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院校有的教师缺少必需的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传授知识浮于表面。教师在岗期间下企业锻炼因没有监督核查机制而流于形式,高水平的培训、研修及访学机会名额太少,兼职教师的选聘标准僵化不灵活,容易因学历问题而聘请不了技艺突出的民间大师。企业师傅的导师作用不显著,师傅技能突出却欠缺教学方法,与校内教师沟通不够,也影响了校企合作教学的效果。部分学校对科研建设的鼓励不够,导致教材更新、教材质量、科研项目等不足,影响了教师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进而影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设发展。

三、供給侧改革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途径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就应保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必须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从国家政策扶持、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双方通过互补优势、互用资源,共享利益,解决学校与社会的供需矛盾。

(一)国家层面:加强政策支持,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

1.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和政治制度。我国于2005年才首次出台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文件,立法起步很晚。虽然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多个文件,但都仅从宏观的方面进行指导。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促进产教融合、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等7个方面,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但从中并没有对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制定激励、监督等配套政策。且这些多为国家政策,地方发布的有关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文件比较少。

目前,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宏观的政策办法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导是不够的,还应该出台明确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监督作用和治理权利,合理划分合作中的责、权、利,从而解决校企合作的两方主体的后顾之忧,形成一个上下联动、良好和谐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外部运行环境。

2.实施税收优惠,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首要必然是效益。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不是义务,只有让其从中得到经济效益,强化利益驱动,积极性才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不仅要求政府机构把相关的扶持政策深入化、具体化、系统化、法制化,还更应该经济化。企业是经济利益的实体,应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可通过课题申报、实训基地共建等形式向政府申请合作项目资金;接收学生实习、为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等产生的生产成本不计入税收等。对于积极参与合作办学、成绩突出的企业,政府给予经济奖励,还可以减免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提高金融信贷额度,获得一定额度的融资担保。激励机制合理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

(二)校企层面:创新合作内容,提高合作积极性

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实际上既是需要毕业生充实机构以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的需求者,又是教师实践、学生实习的岗位的供给者。因此,校企双方可以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冠名班、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灵活多样的合作平台,寻得一条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学校、企业可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共同出资入股,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润。公司按照市场模式对外承接业务,企业员工不仅是技术人员,还是学生的实践课师傅,为在校师生带来市场前沿最新的人才需求资讯。教师可在公司顶岗进修,丰富自身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可在其中进行毕业实习,实现就业。此模式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的技术、人力资源、先进设备等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从而推动校企合作更好地开展。

2.现代学徒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创新方式,它与订单班、冠名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注重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和技艺的传承,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前提下,从专业群中挑选优势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最后将合作范围及成效辐射至其他专业。从学生入校开始即由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基础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讲授,理实一体化课程由企业师傅和校内教师共同讲授,实训课程(含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则由企业师傅讲授。学生在校中是“学生”,在厂里是“徒弟”,企业中技术拔尖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学生朝着企业需求的方向培养和成长。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校企共同进行过程管理、实施考核评价,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

3.结合行业需求办学模式。经过与企业的友好协商,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或建设冠名班,“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在校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故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根据企业用人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量身定制企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与企业的项目实际等社会资源相结合,最后根据协议实现学生在该公司就业。此种培养方式针对性强,规避了人才培养盲目性的风险,学生提早树立岗位意识,就业目标明确,且由于在读期间就已了解了企业的运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就业时可以更快进入角色,职业能力比其他一般班级的学生会更强,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4.实训基地集群化模式。学校向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投入技术人员对外承接项目经营收益。相关实训课程不再是教师模拟开展,而可以在基地当中真实开展,学生足不出校即可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环境,实训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加入企业的工作小组中,使课程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还可引进行业中的专家或由校内名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先由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自由报名,再由工作室负责人择优选拔,学生的实习不再是被迫、盲目式,而是充满了目标表和动力感。校内教师也可以申报工作室,从中得到项目经济收益,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职业竞争感,避免职业倦怠感,促进教学积极性的提高。

实训基地集群化模式改变了传统实训方式的单一模式,更大程度地发挥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作用。与顶岗实习基地相结合,甚至可以改变大三学生离校实习的现状,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中开展毕业实习,既便于学校进行安全管理,又使学生更顺利就业、教师更积极教学,更能使企业录取到满意的人才。

5.“双师型”职业教育队伍建设模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这要求专任教师不仅能胜任理论教学,还应具备较高的实践、科研能力。校内许多专业教师因长期潜心教学而远离了市场,容易照本宣科。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前者可引进企业高专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师傅到校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学校可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进修,还可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成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对于专任教师尤其是对新进的年轻教师来说,通过企业实践,可以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所了解的市场最新需求动向转变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良性衔接。开展“双师型”职业教育隊伍建设后,校企双方还可共同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单一个体作战改变为团队协助、共同成长,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技能高超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营造出共享共育、多元融合、开放创新的办学新格局。

(三)教学层面:培养适应需求侧要求的人才

为了满足需求侧日益提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大力改革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多样化地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优质专业,使职业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1.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实现切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供给。在人才培养、输出、准入等环节中,学校是供给侧,市场是需求侧,两者是必须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更应该根据自身特色,聚焦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听取行业和企业对“双高”、“诊改”、创新行动计划等核心建设环节的意见建议,以符合产业行业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专业设置。要把向企业争取就业岗位的思维转变为让企业争相到校招聘。高职院校应围绕国家政策倡议和区域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以长远性、全局性的眼光,敢于革新,淘汰“夕阳”专业,增开新兴专业,或是以建设专业群的形式将骨干专业的优势形成合力,打造成为区域行业的人才供给、技术创新的摇篮和基地。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满足产业需求的知识供给。全面推行诊改,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意识,打通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的连接桥梁。围绕专业整合,重新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通过教育云课堂和数字图书馆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虚拟工厂等新型教学形式,做中学、学中做,从“填鸭式”教育转向探究学习,促使教学过程更活泼有趣,知识传授更有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树立国际化、创新性的办学理念,鼓励师生突破课堂局限,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科研创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与企业需求提前接轨。学生从中得到经济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

推行双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职业技能认证指标。学生毕业时既有学历证又有职业资格证,体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企业能够获得符合岗位需求的毕业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的机会,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力证明。

3.强化人文培养,实现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供给。学生素质培养的供给侧要素是人才培养中不能疏忽的一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当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利用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场合,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的“嵌入型”品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互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内涵培育相融合。用“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之师”,努力使毕业生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发展,关键在于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受到的影响后,有针对性地从国家政策、企业主动性、学校教学改革等方面拓宽改革思路,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切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供给、满足产业需求的知识供给和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供给,按需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孟琳琦.基于微信视域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微创新”[J].现代交际,2017(1)

[2]张瑜,黄梦菲,李心芯,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9(2)

[3]徐晔.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

[4]毛文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2)

[5]沈霞.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

[6]吴迪,邱泽国,任中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新视角[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5)

【作者简介】赵婧聪(1982— ),女,壮族,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
新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